该书稿以鲁迅作品中的“家”为研究对象,在分析中国传统社会及文学作品中的“家”的基础上,从惨苦的地狱、牢笼中的彷徨、心与梦的投影三个层面,以逻辑递进的方式,结合鲁迅个人的人生经历,通过鲁迅作品中出现的与“家”紧密相连的爱情、婚姻、父母兄弟等形象,揭示了鲁迅本人孤独绝望的无家之感的心路历程,以及作为战士的鲁迅对“家”的形而上的追思以及“家国情怀”的终极探寻。
鲁迅作品中的“家”(结语)
当家中突然降临的灾难将鲁迅从童年的温馨梦乡中惊醒后,他逐渐痛苦地发现自己以及周边的人乃至整个国家的人都生活在一个人吃人的充满恐怖和罪恶的“家”中,鲁迅经历了太多的“家”的磨难与痛苦,从微观层面的家庭,到中观层面的家族,直到宏观层面的由历史、传统文化以及现实社会构成的大“家”,一切都令他感到绝望。他看到这个“家”实际上是“一间铁屋子,是绝无窗户而万难破毁的,里面有许多熟睡的人们,不久都要闷死了”,根本不是人可以诗意地生存的精神家园,从而深深地陷入了孤独的无家可归的痛苦中。鲁迅毅然决然地走出自己的家,踏上了“别求新声于异邦”,寻求真理,唤醒熟睡的人们,建立新“家园”的漫漫长路和精神苦旅。他的身体在不断漂泊着,从家乡到南京到日本到杭州到北京到厦门到广州最后到上海,他的精神更是在漂泊着,不断地希望着,绝望着,再希望着。然而,“铁屋子”是如此坚固,人们的沉睡是如此昏迷,鲁迅的呐喊显得孤独而凄凉。他为寻找“家园”的行动付出了惨痛的代价,经历了炼狱式的煎熬,然而不管承受了多少的苦难和痛苦,鲁迅却从没有完全放弃他的理想,他又不断反抗这绝望,如“过客”般“虽然明知前路是坟而偏要走”,锲而不舍地、韧性地战斗着,如李长之所评价的那样:“鲁迅总是反抗的,所以可敬。”
鲁迅说:“我的言论有时是枭鸣,报告着大不吉利事,我的言中,是大家会有不幸的。”这是一种敢于直面现实,敢于作异端的大无畏的精神,只有“出于人间”的“叛逆的猛士”才可具备。文学的目的之一,就是要撕开遮蔽,让人们看清楚我们的社会、我们的人生和我们的处境。鲁迅感到在传统的和现实的社会中,遮蔽是如此之严重,“中国人向来因为不敢正视人生,只好瞒和骗”,“用瞒和骗,造出奇妙的逃路来,而自以为正路。在这路上,就证明著国民性的怯弱,懒惰,而又巧滑。一天一天的满足着,即一天一天的堕落着,但却又觉得日见其光荣”。“由此也生出瞒和骗的文艺来,由这文艺,更令中国人更深地陷入瞒和骗的大泽中,甚而至于已经自己不觉得。……中国的文人,对于人生,——至少是对于社会现象,向来就多没有正视的勇气。”“社会习于伪……其为文章,亦摹故旧而事涂饰,不能闻真之心声”,由此造成国人“由旧梦而入于新梦”,而忘记了自己已经无家可归的困境,不再追问“日暮乡关何处是”(崔颢《黄鹤楼》),忘记了寻找可以诗意地生存的“家”这个根本问题。鲁迅痛苦地感受到,“家国荒矣,而赋最末哀歌,以诉天下贻后人之耶利米,且未之有也”。鲁迅痛苦地问:“只要一叫而人们大抵震悚的怪鸱的真的恶声在那里!?”
对于如此严重的遮蔽不用利器就无法揭开它,需要有大智慧方可做到,鲁迅不仅是叛逆的猛士,更能“洞见一切已改和现有的废墟和荒坟,记得一切深广和久远的苦痛,正视一切重叠淤积的凝血,深知一切已死,方生,将生和未生。他看透了造化的把戏;他将要起来使人类苏生”,鲁迅以他的文艺作品为利器,要撕开遮蔽,“不取媚于群,以随顺旧俗;发为雄声,以起其国人之新生”,他终于在这铁屋子中呐喊,发出黑暗中的“猫头鹰的不祥之言”,他以令人厌恶的声音试图唤醒沉睡中的人们,搅醒了人们的好梦。在鲁迅的笔下,处处可以看到沉睡的人们如孔乙己、阿Q等,他们忘记了自己艰难的生存处境,麻木不仁,对自己已经无家可居的苦楚凄凉、孤单无援、不由自主的状况毫无知觉,因而忘记人生是为什么活着,从不过问自己是谁,从何处来,又向何处去。更悲惨的是,他们甚至用阿Q般的精神胜利法来获得解脱,往往用一大堆自欺欺人的观念和想法编织成美丽的花环来掩饰自己的悲哀和不幸,即使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苟延残喘,孤苦飘零却心安理得,自鸣得意。还有的人不仅甘于做奴隶,做弱者被人吃,他们还去吃更弱的人,而且一旦翻身成了奴隶主,他们会比当年欺凌自己的奴隶主更加凶残地吃人,从而形成了一个惨苦的人间地狱的循环运转。正如茅盾所看到的那样,鲁迅的小说“大都是描写‘老中国的儿女’的思想和生活”,这些“‘老中国的儿女’,我们在今日依然随时随处可以遇见,并且以后一定还会常常遇见”,“我们只觉得这是中国的,这正是中国现在百分之九十九的人们的思想和生活,这正是围绕在我们的‘小世界’外的大中国的人生”。鲁迅敢于直面残酷的现实,面对风雨如磐的暗淡神州,面对“无声的中国”,要发出“真的声音”,他相信“只有真的声音,才能感动中国的人和世界的人;必须有了真的声音,才能和世界的人同在世界上生活”。不仅在他年轻时如此,即使到了晚年,从他“万家墨面没蒿莱,敢有歌吟动地哀。心事浩茫连广宇,于无声处听惊雷”的诗句中,仍能感受到他做“赋最末哀歌,以诉天下贻后人之耶利米”的坚强信念。
“真,自然是不容易的”,很多时候承载“真实重担”是需要很大的勇气的,“中国抱残守阙之辈,耳新声而疾走”,耶利米不受欢迎,猫头鹰的不祥之言同样令世人厌恶,鲁迅撕开了“家”的遮蔽,同样遭遇了世人的误解和冷遇,令他感到无边的寂寞和孤独,然而却并不放弃,李长之就发现:
他的心太切了,他又很锐敏地看到和事实相去之远。他能不感到寂寞吗?在寂寞里一种不忘求生的呼求和叹息,这就是他的文艺制作。这就是希望与绝望共存又互搏,既狂又狷的鲁迅的心理。痛苦的心路历程曾给他带来巨大的心灵震撼和黑暗记忆,使他感到“四围是广大的空虚,还有死的寂静”,“更分明地看见了周围的无涯际的黑暗”,然而,无论如何,都难改鲁迅的赤子之心。
1927年5月30日,鲁迅坐于广州东堤白云楼的西窗下,一边写着其译作《小约翰》的《引言》,神往着“荷兰海边的沙冈风景”,一边望楼外:
满天炎热的阳光,时而如绳的暴雨;前面的小港中是十几只蜑户的船,一船一家,一家一世界,谈笑哭骂,具有大都市中的悲欢。也仿佛觉得不知那里有青春的生命沦亡,或者正被杀戮,或者正在呻吟,或者正在“经营腐烂事业”和作这事业的材料。然而我却渐渐知道这虽然沈默的都市中,还有我的生命存在,纵已节节败退,我实未尝沦亡。
鲁迅看到了一个个“谈笑哭骂”,悲欢交织的“家”(这也正是本篇论文研究的中心内容),想到了无数的“家”中的死亡(“青春的生命沦亡”,可理解为“家”中发生的无数生命的死亡和被吃掉)、痛苦(“呻吟”,如祥林嫂们的凄绝的哀痛、无爱的悲哀)、食人的阴谋和罪恶、险恶的人心(“经营腐烂的事业”,如《药》中的夏三爷、《长明灯》中的四爷们的出卖与阴谋)等。这就是鲁迅,总是“于浩歌狂热之际中寒;于天上看见深渊。于一切眼中看见无所有……”,总是不能不关注“家”的地狱般的状况,不能忘怀于“家”的毁灭和破败,不能消除萦绕于心的“家”的焦虑,不能不思考如何重建理想的家园,纵使耗尽了青春,纵使时时会绝望,也绝不退却,也要抗争到底,而从来“未尝沦亡”。
美国有一部电影《秋日传奇》(the legend of the fall)中说:
有些人清晰地听到了他们内心的声音,他们依此声音而活着,这样的人或者变得疯狂,或者成了传奇。(Some people hear their own inner voices with great clearness,and they live by what they hearsuch people become crazy or they become legends)
《过客》中的“过客”说:“我只得走了。况且还有声音常在前面催促我,叫唤我,使我息不下。”过客”可以说就是鲁迅,他听到这个其实就来自他自己内心深处的声音的召唤,他依着这个声音前进着、斗争着,直到病魔夺去他的生命。他的作品和思想对中国现代文学史和现代思想史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鲁迅并没有变得疯狂(尽管他的作品中出现了一个又一个狂人)李长之在其《鲁迅批判》一书中说:“我记得,有位姓郭的朋友,因为读了鲁迅的文章,而感到社会的不满太多了……终至于在一个期间作了精神病患者。”
本书通过深入鲁迅作品的深处,探析鲁迅的“家”观念和“家”意识,通过解读他的作品,并联系他的心路历程,可以看到,“黑漆漆的,不知是日是夜”,这是鲁迅所感受到的“家”如地狱般惨苦的状况。鲁迅通过他的作品向人们揭示了这一状况,呼唤着“真的人”的出现,等待着一代一代的后来者去改变它。鲁迅对于“家”的看法虽然也不无偏激之处,但却也道出了传统和现实社会确实存在的严重弊端,在某种程度上它不仅适用于中国,也适用于所有的民族和国家,它不仅适用于过去,也同样适用于现在和未来。“不满是向上的车轮,能够载着不自满的人类,向人道前进。”作为知识分子,他的使命就在于不断指出传统和现实的不足,不断地进行批判,引起社会的注意,指引和启示人们认识人性和社会的不足,从而推动社会的不断改良或革命。“世界不直进,常曲折如螺旋”,“立人”,让所有的人都变成“真的人”,“幸福的度日,合理的做人”作为一种美好的理想和目标,在鲁迅的时代无法实现,在以后的时代里也不能完全实现,也许永远都无法完全实现,但却不必绝望,也不必太悲观。人类社会的车轮在不断滚滚前行,并无停息,人类的上下探索,追求革新与改进的步伐也在持续。虽然无法绝对达到,但人类却可以无限地趋近这一理想和目标。在这种无限地趋近的过程中,鲁迅先生所期望的目的也就达到了,这也符合他的“过客”的精神。正如鲁迅所说,“多有不自满的人的种族,永远前进,永远有希望”。
目录
鲁迅作品中的“家”
绪论存在的“家”与“家”的存在
第一章人·家·文学
第一节中国传统社会中的“家”
一、家族本位:家是中国人人生的核心
二、家国同构
三、故土难离的恋家情结
四、以孝为首的纲常伦理
五、等级森严的家庭和家族关系
六、婚姻的功利性和家族取向
七、视人若物的女性观与儿童观
第二节“家”:文学作品的母题
第二章惨苦的地狱:鲁迅作品中的“家”
第一节家庭:死亡与疯狂
一、幼者的死亡:失掉未来的“家”
二、病与死:家庭毁灭的过程
三、吃人与被吃:“家”的残忍
四、压迫与黑暗:“摩罗”战士的地狱
五、冷漠与隔阂:没有温情的家
六、劳燕分飞:家之破镜难圆
七、无可逃遁:“家”中的囚徒
第二节家族:没落与吃人
一、穷途末路:家族的衰落
二、倾轧与争夺:家族道德与秩序的崩溃
三、出卖与背叛:家族的狰狞与丑恶
第三节永远的过客:失去精神家园的漂泊
一、无法归去的故乡
二、生活在他乡
三、庸众群集的公共领域与杀人的社会舆论
四、文化与传统:四千年的吃人履历与没有“真的人”
五、幻梦·死火·过客
第三章牢笼中的彷徨:在“家”的舞台上
第一节无爱的悲哀:“家”中的婚姻与爱情
一、无爱的婚姻
二、爱的彷徨与虚无
三、没有婚姻的孤独者和无根的漂泊者
第二节坍塌的“支柱”:“家”中的父亲
一、父亲的缺席:家庭毁灭的开端
二、父亲的悲哀
三、父亲的尴尬与荒唐
第三节梦里依稀慈母泪:“家”中的母亲
一、无奈、悲哀的母亲
二、被侮辱被损害的母亲
三、没有母爱的母亲
第四节断裂的“手足”:“家”中的兄弟
一、“吃人”的专制的兄长
二、虚伪的手足之情
第五节童梦幻灭:“家”中的儿童
一、得不到爱心的儿童
二、失去童年的儿童
三、早亡的和被吃掉的儿童
四、无法拯救的儿童
第四章心与梦的投影:鲁迅的心路历程与作品中的“家”
第一节来自大家族的创伤
一、家庭变故:从天堂到地狱
二、家族中的倾轧对鲁迅家族观念的影响
三、家族中形形色色的人物与鲁迅的作品
四、兄弟失和对鲁迅的沉重打击
第二节无爱与无奈:鲁迅在婚姻与母爱中的痛苦挣扎
第三节得乐园、失乐园:鲁迅寻“家”的精神苦旅
一、险恶人心
二、城头变幻大王旗
三、在狂与狷之间:希望和绝望的互搏
结语
参考文献
温馨提示:请使用浙江图书馆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