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转向视野下的文学理论问题重估研究》:
按照张世英的说法,人对现实世界的超越有两种方式,一种是纵向的超越,一种是横向的超越。纵向的超越是一种追根究底的追问,是从表面的、直接的、感性的、现实的和个体的事物追究到背后本质的、抽象的、不变的、同一的和普遍性的东西,目的是为了达到对外在的客观事物的根底的把握,这种追问往往形成的是抽象的普遍性概念和理论,是从具体到抽象的纵深超越路线。而横向的超越,则是从在场的东西超越到不在场的东西,目的是将不在场的东西显现出来,这些东西往往不是概念,而是具体的事物,所以横向的超越是从具体到具体的超越路线。当然横向超越绝不是完全摒弃概念性和普遍性的东西,而是认为普遍性、概念性的东西是不能离开具体事物而存在的。因此,这里所谈的横向超越中的在场和不在场的事物并不只是指简单的个别的东西,而是指包括概念性、普遍性在内的复杂事物。这种超越往往是艺术和文学的超越方式。张世英还将这两种超越方式的途径概括为人的两种主要的意识活动,即思维和想象活动。思维活动是通过逻辑推理,对感性材料进行由表及里、由浅人深的分析和综合的加工制作,从多样性、个别性中抽取同一性和普遍性,从具体到抽象抓住事物的根底活动,其目的是以把握事物间的相同性、同一性和普遍性为己任。想象活动则是以直觉方式从具体到具体,它所追求的是隐蔽于在场的当前事物背后的不在场的,然而又具体的事物,是以把握各种事物之间,即在场的显现事物与不在场的隐蔽事物间的相通性为目标。
张世英所谈的两种超越方式与思维和想象两种途径,同时也是人类构建各种形形色色的可能世界的两种基本方式和途径,历史上各种哲学理论、自然哲学、自然科学理论所建立的世界图景——共相的、数学、物理和哲学的各种可能世界,主要是运用纵向的超越方式,通过逻辑抽象的思维方式建构起来的,这也就是为什么首先是在逻辑学、逻辑哲学领域探讨可能世界理论的原因所在。而文学艺术中的虚构世界,是人类建构的可能世界中最古老的,也是最基本的一种形式,从古希腊神话、荷马史诗到卡夫卡的《变形记》等现代主义文学,从中国古代的神话传说到古典小说《西游记》《红楼梦》,再到当前流行的侦探小说、武侠小说和言情小说等,各种文学作品都曾经为人类建构了许多引人人胜而又独具民族特色的可能世界,它们丰富了人类的精神世界,为人类构建起各色各样的精神家园。文学的虚构世界不像上述的哲学和科学理论主要依靠理性构建起来的,而主要是依靠人类的想象活动建构起来的,这是文学建构可能世界的根本特点。因此,想象是把握文学可能世界建构的另一个关键词。
关于想象,我们已经指出,它属于横向超越,其基本含义则是飞离在场,是以在场的东西显现无限的不在场的东西,其作用不仅能够使在场的东西与不在场的东西融为一体,使人们对其有整体的认知和把握,而且也能使人们超越有限的生存,通过领悟“言外之意”“弦外之音”,驰骋于无限的想象空间里,玩味无穷。而后者往往就是文学想象的重要目的。这里应该指出的是,想象活动是人类超越现实、构建可能世界的一种基本途径,那么它也就不仅仅只属于文学艺术,科学技术和哲学等抽象理论也都需要想象,爱因斯坦就认为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事实上,从柏拉图的理念论到牛顿力学、再到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以及当代的量子物理学,多元宇宙理论,想象在哲学和科学的研究中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正如逻辑也不仅仅属于科学技术和哲学一样,文学艺术的虚构世界中也需要逻辑,想象对科学、哲学可能世界的构建也是不可或缺的。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