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边”里外:中西文学与文化论集》:
《天堂消息》(1991)的回答是“更远”。该书的主要人物伯纳德·沃尔什不仅放弃了牧师职业,还放弃了天主教信仰。这部作品已不限于对教会的某种禁忌或陈规提出质疑,而是对天主教的一些基本教义提出了怀疑。40岁的伯纳德在鲁米治一所学院做代课的神学讲师,他带父亲到夏威夷——当地旅游手册上所说的“人间天堂”——去看望病危的姑妈厄秀拉。萦绕在来日不多的姑妈和伯纳德脑际的一个中心问题是“来世”和“天堂”,它也是小说关注的中心问题。洛奇在回答有关《天堂消息》所探索的主题时说,他认为如果没有来世生活的观念,宗教便没有意义,问题是需要为这种观念找到恰当的语言。实际上,梵二会议上已经出现了这种“新语言”,该会议的文件宣布:天国已超前来到,“天国在此世”,虽然它还不够完满。洛奇显然已经接受了这个观点,在《天堂消息》里我们就能解读到这种新语言:在夏威夷(不等同于现实中的夏威夷),到了“不惑之年”却不知爱情为何物的伯纳德找到了希望也找到了爱情,回到英国后,他接到从夏威夷传来的“天堂消息”:尤兰达打算赴英国跟他结婚;在那里,有着多年隔阂的老兄妹终于和解;那里有浓浓的亲情和邻人之爱……可以说,小说中的夏威夷就是此世天堂的象征。
发表于1995年的小说《治疗》写的是妄自尊大又十分可笑的英国电视界。主人公劳伦斯·帕斯摩尔是一位五十开外的电视剧作家,绰号“墩子”。他在创作和生活的其他方面似乎都一样成功,可是,他“大部分时间都感到不快乐”,还受着一种莫名其妙的膝盖疼痛的困扰。他尝试过几乎所有心理治疗方法,他还做过膝关节手术,读克尔凯戈尔,可是一切都徒劳无益。随着妻子突然提出要跟他分手,他的生活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危机。这部小说继续了《天堂消息》精神上的“沉沦”或者说精神危机与拯救的主题。最后,在找到他的初恋情人莫琳后,墩子的忧惧和膝盖疼痛都神秘地消失了。这是“爱的拯救”。墩子发现,克尔凯戈尔撕毁他跟雷齐娜的婚约后的欢乐不过是一个谎言,他的所谓“信仰拯救”不过是精神上的空中楼阁,需要把它放到地上才有拯救之效。在作品的另一个主人公莫琳身上似乎寄托着洛奇的新天主教理想:莫琳一生的行为表明,她差不多就是一个女圣徒,可是这样一个虔诚的天主教徒显然也背离了传统的天主教,而且“走得很远”。对于莫琳来说,她的信仰只保留了天主教的精神价值。这种精神价值的内涵,对他人,包括博爱、献身、尽责;对自己,包括精神的寄托、心灵的慰藉、对世俗以及物欲和空虚的抵抗。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信仰也是一种精神治疗,作品中的朝圣就似乎变成了一种融观光旅游、体育锻炼、调节精神于一体的宗教活动,其意义已不是“来世”得益,而是现实功用。
洛奇的新天主教理想显然是用世俗的、人文主义的价值观和当代心理学(特别是精神分析)理论对传统天主教教义和神学进行过滤,用人文主义和精神分析学说的语言对它们做出新的阐释后的新的宗教信仰。
洛奇对待对立事物(如美国文化与英国文化、无神论者与虔诚的信徒、校园与工业界,艺术与科学等等)都不采取美化一方妖魔化另一方的态度。他说他对任何一方都不排斥,他乐意见到它们因互相影响而发生变化。他的许多二元结构小说就是基于这样一种信念。在写作风格上,他也没有在传统现实主义和先锋实验之间做出取舍,而是兼容并蓄,为我所用。不过从他的整个创作发展趋势来看,作品中实验的成分越来越少(不是消失),写实主义的成分越来越多,“人文关怀”或者说对亲情、爱情、家庭、幸福、人类精神世界的关注变成了小说的第一要旨。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