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语转型与民国时期的外国文学研究:以若干重要文学期刊为中心》:
(一)外国文学史研究
从以上这些研究成果可以看出,史论结合是施蛰存编写“现代美国文学专号”的主要思路。《现代》以文学史的眼光,从戏剧、诗歌、小说等方面对美国文学进行了综合性的论述。顾仲彝的《戏剧家奥尼尔》认为,奥尼尔的剧作价值在于“启示人类向上的奋斗”,他剧中的人物不是“以社会一员的资格出现,而只是作为‘一个个人’”。在戏剧艺术上,他是一个“实验者”,“打破了许多戏剧的规则,但他从不打破戏剧的基本定律”。在《美国小说之成长》中,赵家璧以美国小说的发展论述美国文学民族特性的确立过程:“在三十年前要把美国文学当做‘美国的’民族产物般研究,是一件很困难的事。从美国初有文学作品起,一直到十九世纪的末期上,不但所有作品中的文字,风格,以及故事等等,随处模仿着英国作家,而被英国的传统所笼罩着;读者对于著作家的态度,也跟了英国批评家的好恶而转移,著作家毕生的目的,就只在如何才能写得跟英国人所写的没有分别而已。……于是一百五十年来,为了思想上,经济上,言语上的落伍,停顿在英国殖民地意识上的美国小说,从马克·吐温起开始挣扎,经过霍威耳斯,伦敦,辛克莱的努力,到二十世纪开始,由德莱赛,安德生,刘易士而逐渐建立,如今到了福尔克纳,帕索斯,而成为一种纯粹的民族产物了。这里,美国的人民活动在美国的天地间,说着美国的韵调,讲述着美国实际社会中许多悲欢离合的故事。……今日的美国小说,不再是英国的一支,而是世界上最活跃最尖端最有希望的一种文学作品了。”其中,赵家璧把美国作家分为三代:马克·吐温为近代“美国的”小说之始祖,其所领导的“美国的故事”,替美国文学开辟出一条发展的道路。其中,以辛克莱和杰克·伦敦为代表的美国早期的写实主义思潮,以暴露为目的,把典型的美国生活作为美国小说的主要题材:20世纪初,以德莱赛、刘易士为代表的是美国第二代作家,将美国小说从文字上、内容上、写作方法上更加美国化,为美国小说开辟出新的道路:战后的二三十年代,美国经济危机的爆发,使战后美国的黄金时代一下子陷入病态中,帕索斯和福克纳代表了美国文学新一代之成长。可以看出,赵家璧以文学史家的眼光对美国文学进行了宏观论述,很多观点在今天看来,仍然具有一定的合理性。
邵洵美作为“新月”派的成员之一,认为:“伟大的作品一定是对人性深刻了解的表现,决不能归入某种主义、某种意识的旗帜之下,要知道人类究竟还没有到变成机器人的地步,批评家应当明白这一层,读这种‘对人性深刻了解的表现’的作品,才会读了一次再想读一次,读一次有一次的新发现,新经验。”邵洵美以“人性”论的主张,在《现代美国诗坛概观》中对美国诗歌的发展进行了较具文学性的解读。该文介绍了意象派的六个“不”,指出意象派的特点是“用文质去写实质,用实质去表现思想”。并且还分析了艾略特的《荒原》,认为以艾略特为代表的现代主义诗歌“所显示、传达及感动我们的,乃是‘情感的性质’”,“他们发现了诗的惟一要素”。朱复的《现代美国诗概论》一文也值得我们关注。该文用近三万言论述了诗艺复兴前后美国诗歌的发展概况。文章将此时段分为美国南北战争后新英吉利派和维多利亚派衰落时期、惠特曼、改造时期(1870-1890)、现代精神遨游主义国家思想(1890-1910)、诗艺复兴(1912-)五个部分,用力颇多的是“新”诗复兴时期。在该文中,我们可见到作者对各时期具有代表性的诗人惠特曼、庞德、叶芝等的深入研究。如作者用近三千言阐述了惠特曼的诗歌艺术,及其在美国诗歌史上的地位。作者对惠特曼在当时国际影响力的描述,是有理有据的。最后,作者总结了美国诗歌的两个特点。首先,作者认为:“现代美国诗歌,可说是已超脱了模仿的殖民地的时期,而到精壮复杂优美的实验时期了。有人说,现代美国诗,是缺少前期文艺复兴时代那种清明醇朴的美。但是我们如果知道,有一部分美国‘新’诗,是一种反抗文学——反抗丑恶,反抗机械化的进步,反抗标准化的‘成功’,我们才能了解并且鉴赏他的质性。现代美国诗人,已重定诗艺的中心点,再向着实在看。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