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出版时间 :
无库存
新世纪底层叙事研究
0.00     定价 ¥ 86.00
浙江图书馆
  • ISBN:
    9787520322997
  • 作      者:
    李新
  • 出 版 社 :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0-05-01
收藏
编辑推荐
  《新世纪底层叙事研究》作者选择“新世纪底层文学”作为研究的对象,深切关注占人口相当比重的社会弱势群体底层生活境况尤其是他们在文学上的呈现。与此同时,这又是一部充分体现着客观理性的科学精神的文学研究专著,对新世纪底层文学这样一个值得给予高度关注的文学思潮,做了系统性、专业性、新意迭出的探讨,是当代文学研究及当代文学批评研究的一项重要成果。
  读者可以通过这本书,了解新世纪以来的文学,尤其是新世纪以来的底层文学、底层叙事。
展开
作者简介
  李新,女,英国剑桥大学访问学者,中国艺术研究院博士后(出站)。现任教于东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理论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博士生副导师(联合培养)。“剑桥中国学者论坛(CCSF)”创始人之一,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中华美学学会会员,吉林省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吉林省教育规划项目评审专家。
  1999年考入东北师范大学,并以优异的成绩获得本硕连读。2006年攻读文艺学博士,2009年6月被评为优秀博士毕业生并留校任教。2011年晋级为副教授,硕士生导师。2013年1月-2016年6月在中国艺术研究院进行艺术学理论博士后研究,师从李心峰研究员。2015年1月受聘为东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博士生副导师(联合培养),2016年10月受聘为东北师范大学美术史论研究中心副主任。2018年1月-2019年1月在英国剑桥大学进行访学与研究。
  主要研究方向:中国现当代文学、艺术学理论、艺术批评。
  主持2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经验论视域下的中国艺术理论体系建构研究”(19BAOII),“新世纪底层叙事研究”(12CZW080,已结项),2项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项目:“艺术的经验论阐释”“从‘经验’到‘艺术经验’”。主持和参与省部级科研项目19项,出版批评文集《读画录》等理论专著、教材8部,在《人民日报》《美术研究》《文艺争鸣》等报纸刊物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其中CSSCI级22篇,并多次被人大报刊资料全文转载。录制“爱课程”中国大学MOOC在线课程《文学经典导读》等,并被评为省级精品在线课程(2018),省级金课(2019),被教育部“中国大学MOOC”评为“2016年度优秀教师”。
展开
内容介绍
  底层叙事是新世纪文学的重要景观,《新世纪底层叙事研究》以新世纪文学尤其小说叙事中的底层书写为研究目标,以“现实主义冲击波”“新写实小说”“新市民小说”“下岗文学”“打工文学”“都市底层移民文学”“非虚构文学”等为研究对象,进行文本细读,并辅以都市化的现实背景做参照,通过人物形象分析、文学理论研究,梳理当代中国都市社会底层群体、底层形象与底层自我意识产生、发展、演变的过程等关键问题。从而揭露各种强势言说对底层社会的话语覆盖,为都市底层群体精神空间开辟新的门户。研究方法以文本细读为基础,兼顾田野调查,用第一手资料,提高社会对民生的关注度。将社会调查与逻辑分析有效结合,综合研究。深入分析底层文学文本,并揭示出它的本质特征和时代特征。同时,不仅限于文学作品的解读,更将其提升到文学理论层面,探讨这一群体的精神权利自觉和自我意识表达的发生过程。
展开
精彩书摘
  《新世纪底层叙事研究》:
  李云雷在《底层文学论纲》这篇文章中,再次阐发了他对“底层文学”的理解。他认为“底层写作”是在世纪之交兴起的一个广泛的文学写作潮流,涉及小说、诗歌、散文、文学理论等,涉及曹征路、王祥夫、胡学文、陈应松、刘继明等小说家以及郑小琼、王十月等“打工文学”的诗人、小说家。②
  王文初在《新世纪底层写作的三种人文观照》中认为“对底层写作的理解,大致分为两种。一种是从作者的角度来理解,即处于社会底层或基层的作者的写作。另一种是从客体对象的角度来理解,即作者并不一定身处社会底层或基层,但所表现对象为社会底层的写作。”③也即将“底层文学”分为“写底层”和“底层写”两种类型。对文学类别的划分以作者的身份为标准显然是有失偏颇的,我们还是要以文学作品表现的主题和内容为标准来划分,也即以叙述对象为标准。
  原《文艺争鸣》主编张未民将目前文学表现底层经验分为两种写作方式:“在生存中写作”和“在写作中生存”。生存之于写作,是一种基础与源泉。“‘第一生存’体验对于‘写作’呈现了最直接的意义”,④这正是所谓的“在生存中写作”,“而目前文坛存在的职业性作家则在很大意义上是‘在写作中生存’。”①当我们读到这些来自于底层真实生存境遇的文学作品时,往往被一种质朴率真而又深刻揭露生存与心灵的现实主义精神所震撼。“其一,这些作品表现了一种人的基本生存状态的感受,也体现了一种在这个时代的历史情境中的为基本生存而奋斗的精神。在当下文坛现代小说和现代诗歌那里所出现的生活景观,很大程度上都与此‘生存’大异其趣,因为先锋式的现代小说和现代诗歌大都把这些现实的‘生存’转化为一种‘存在’,存在哲学的精神使他们笔下的‘生存’抽象化,它稀释甚至牺牲了很多生存的日常性、现实性和实在性。而‘在生存中写作’的文学,则有着建立在基本生存之上的真实情感,撕心裂肺或困顿徘徊,以及所有的想象和心灵体验,都建立在‘我手写我口’式的内在基础上,化为一股为生存而斗争的时代精神充盈其间。”②其二,“而‘在生存中写作’的作品中,却充满了真正的现实精神,既有硬度和反抗,也有细腻和妥协,一句话,很现实。”③其三,“在写作中生存”闪耀着“人文精神”的光芒,是“启蒙话语”的演绎与消解,“这些作品中充满了现实化的生存诉求与公平正义诉求……天生地具有社会主义倾向、具有人道主义倾向。”④张未民“在生存中写作”和“在写作中生存”的观点,实质上阐述了底层文学的表述与被表述问题。底层能否表述自己,如何进行表述?这的确是底层文学面对的一个重要问题。
  ……
展开
目录
序(李心峰)
上编 底层文学相关的基本问题
第一章 底层文学的兴起
第一节 当代社会文化语境中的“底层”
第二节 西方理论对底层文学的阐释及底层文学引起的理论讨论
第二章 底层文学的特征及评价
第一节 “讲”述底层故事
第二节 底层人物形象分析
第三节 底层文学的历史性反思与评价
第三章 底层的边缘性与主体性
第一节 底层身份自我确认的矛盾
第二节 底层的弱势言说

下编 底层文学作家作品分析
第一章 底层视域与底层图景的展开
第一节 星星之火——新现实主义的兴起
第二节 冰山一角——打工文学
第三节 多重旋律——底层叙事
第二章 小说
第一节 曹征路——关于《那儿》的主题的一点思考
第二节 王祥夫的底层小说——兼谈《尖叫》《米谷》《寻死无门》
第三章 诗歌
第一节 郑小琼与打工诗歌
第二节 余秀华:底层书写的权力
第四章 “非虚构”作品
第一节 梁鸿与《中国在梁庄》
第二节 体验的现场——读萧相风的《词典:南方工业生活》
第五章 当代作家底层意识的凸显
第一节 贾平凹
第二节 王安忆
第三节 刘震云
第四节 刘庆邦
第五节 孙惠芬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温馨提示:请使用浙江图书馆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