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出版时间 :
无库存
视觉感知、影像文本与文化身份:叙事电影的观众认同机制研究
0.00     定价 ¥ 88.00
浙江图书馆
  • ISBN:
    9787520364232
  • 作      者:
    杨致远
  • 出 版 社 :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0-06-01
收藏
作者简介
  杨致远,陕西西安人,文学博士,电影学博士后,陕西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电影美学与理论、影视批评及媒介文化。在《电影艺术》《现代传播》《暨南学报》《文化研,究》等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近30篇,主持完成陕西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西安市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重大项目等多项科研课题,曾获西安市第九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中国高校影视学会“学会奖”。
展开
内容介绍
  观众对电影的认同是他们观看影片并从中解读出意义的保证。电影文本是一个由多种表意符号组织起来的动态视觉文本,观众的观影认同包含了复杂的层面。
  《视觉感知、影像文本与文化身份:叙事电影的观众认同机制研究》以电影理论为切入点,聚焦于观众观影过程中的认同问题,在综合视觉文化、文艺理论、大众文化等理论的基础上,从视觉感知、形式表现、主题表达及文化身份这四个层面入手,论述了不同形态的叙事电影(如好莱坞电影、艺术电影等)在差异化的表现手法中所蕴含的对观众认同的诉求。
展开
精彩书摘
  《视觉感知、影像文本与文化身份:叙事电影的观众认同机制研究》:
  一 明星与电影人物
  当明星制度逐渐形成时,明星便成为电影吸引观众的重要砝码,为电影创造出可观的经济收益。不可否认,观众被明星吸引去看他们参演的电影时,他们的观影冲动很大程度上来自对电影明星的认同。大众媒体虚构出来的明星成功刺激了大众的想象。对大众而言,明星是一个真实的存在,他们渴望看到明星的表演,以之作为衡量影片成败的重要标准。明星形象的跨文本性成功地生产出观众的文化消费需求。当观众看到明星的出场时,头脑中还存留着他们在其他电影中的形象,或是在其他大众文化领域中的形象:著名歌星、体育明星,或者是其他公众人物。观影过程中,观众还会对明星的种种突破(新的形象、身份、动作类型等)感到兴奋,这些突破会在一定程度上重塑明星形象,并汇入观众对明星的形象记忆之中。
  明星一方面存在于大众无尽的想象之中,另一方面随着新电影衍生出新的形象。“一位已经确立地位的明星,确切地说,是一个期待体系,而且这些体系能作为商业叙事策略。”而且,电影中的明星都是作为一个具有多重所指的符号存在:从其是一个知名公众人物的角度讲,明星的意义跨越了诸多话语领域,如新闻报道、综艺节目、公益活动等,并必然受到这些领域的影响;从其是一个角色形象系统的角度讲,明星的意义在于他/她创造了一系列形象各异但又存在着某种相关性的人物;从其是电影中的一个角色的角度讲,明星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他/她所扮演的人物在具体影片的情节故事和情感、道德的位置以及与其他人物的关系上。前两种意义系统是作为第三种意义产生的语境而存在的。在某部影片中,这几方面的意义处于一种不断指涉的过程中:有可能是相互矛盾的指涉关系——如一个以往总演好人的明星颠覆性地出演一个反面人物;有可能是相一致的指涉关系——明星扮演的新角色依然在他以往所创造的人物类型之中。这种种关系都会不同程度地影响到观众的情感投入:观众认可明星的新形象,或者否定;观众在观影过程中由于不认同明星的演出从而不认同影片剧情——会指出到故事的虚构性质,还会拒绝情感的投入,或者由于认同明星的演出从而怀着极大的情感热度完全投入剧情之中。此外,观众的认同情况还会受到个人喜恶的影响,同一明星可能会在不同观众那里产生完全相反的评价。
  因此,电影明星是影响观众解读电影人物的重要因素,决定着观众情感的投入强度。不过应该看到,作为电影中一个标出性符号,明星是一个矛盾的所在,既能让观众立即对影片产生情感反应并使之产生认同,又能鲜明地标明电影的虚构性质,有可能中断观众观影过程中的情感移人,阻碍认同。许多电影导演正是为了反对电影明星带来的这种虚假的认同感,主张启用非明星演员或非职业演员以阻止观众对演员的先在认同,加强观众对演员扮演人物的认同,进而净化观众的观影情感。从创作观念上来看,这种主张带有强烈的真实美学色彩,认为普通人物有助于电影更真实地表现现实,只有成功地排除了观众对明星的认同.观众对电影中人物角色的认同才更投入,影片才具有更高的美学价值及认识价值。
  ……
展开
目录
绪论
第一章 文化建制中的视觉感知认同
第一节 视觉文化语境中的“看电影”
一 为何形象至关重要
二 表征及其危机
三 形象的视觉性
四 反思“看电影”
第二节 电影图像的感知特征
一 电影图像的视觉感知与人的图像意识
二 电影的运动和运动幻觉
第三节 电影的虚幻/现实时空
一 电影的现实
二 电影现实主义
第四节 电影机器
一 视觉性及视界政体
二 电影机器
三 电影能力

第二章 观众对电影形式的无意识认同
第一节 蒙太奇与长镜头的认同诉求
一 电影叙事、蒙太奇与现实
二 巴赞、爱森斯坦的理论主张及其观众观
第二节 画面的组合及其对主体的“缝合”
一 画面话语形态
二 画面的组合成规与“缝合”理论
三 对画面“缝合”的抵制
第三节 故事与情节:电影叙事方式与观众认同
一 电影故事的情节建构:几种范式
二 电影叙事契约与观众认同
第四节 声画关系与观众认同
一 电影声音与幻觉主体
二 创造性的电影声音

第三章 类比认同:观众与电影主题意义的互动
第一节 作为现实隐喻的电影故事
一 电影故事的题材
二 电影故事与社会秩序的互文结构
三 作为治疗的故事
第二节 作为镜像的电影人物
一 明星与电影人物
二 观众与主人公的认同互动模式
三 人物角色的塑造与文本的认同控制
第三节 电影类型与观众认同
一 电影类型与类型电影
二 作为双重动态变化系统的电影类型
三 作为观众经验创造者和集体深层心理反映的类型电影

第四章 观众与电影的文化身份认同
第一节 作为双重主体的观众
一 被定位的文本主体
二 社会主体的介入
三 积极的观众:从霸权运作到编码/解码
第二节 积极的观众与影片的动态意义
一 观众矛盾的主体性
二 多义性的文本
三 影片《小武》的多义性分析及观众的解码类型假设
四 影响观众意义解读的其他因素
第三节 作为文化征候的电影
一 对“多义性”的反思
二 关于大众文化之论争
三 消费文化逻辑中的电影
第四节 电影中的文化规训与抵抗
一 作为当代主体性场域的消费文化
二 主流商业电影对观众的规训
三 艺术、激进电影对消费文化的抵抗

结语 身份认同:确认抑或误认?
参考文献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温馨提示:请使用浙江图书馆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