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觉感知、影像文本与文化身份:叙事电影的观众认同机制研究》:
一 明星与电影人物
当明星制度逐渐形成时,明星便成为电影吸引观众的重要砝码,为电影创造出可观的经济收益。不可否认,观众被明星吸引去看他们参演的电影时,他们的观影冲动很大程度上来自对电影明星的认同。大众媒体虚构出来的明星成功刺激了大众的想象。对大众而言,明星是一个真实的存在,他们渴望看到明星的表演,以之作为衡量影片成败的重要标准。明星形象的跨文本性成功地生产出观众的文化消费需求。当观众看到明星的出场时,头脑中还存留着他们在其他电影中的形象,或是在其他大众文化领域中的形象:著名歌星、体育明星,或者是其他公众人物。观影过程中,观众还会对明星的种种突破(新的形象、身份、动作类型等)感到兴奋,这些突破会在一定程度上重塑明星形象,并汇入观众对明星的形象记忆之中。
明星一方面存在于大众无尽的想象之中,另一方面随着新电影衍生出新的形象。“一位已经确立地位的明星,确切地说,是一个期待体系,而且这些体系能作为商业叙事策略。”而且,电影中的明星都是作为一个具有多重所指的符号存在:从其是一个知名公众人物的角度讲,明星的意义跨越了诸多话语领域,如新闻报道、综艺节目、公益活动等,并必然受到这些领域的影响;从其是一个角色形象系统的角度讲,明星的意义在于他/她创造了一系列形象各异但又存在着某种相关性的人物;从其是电影中的一个角色的角度讲,明星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他/她所扮演的人物在具体影片的情节故事和情感、道德的位置以及与其他人物的关系上。前两种意义系统是作为第三种意义产生的语境而存在的。在某部影片中,这几方面的意义处于一种不断指涉的过程中:有可能是相互矛盾的指涉关系——如一个以往总演好人的明星颠覆性地出演一个反面人物;有可能是相一致的指涉关系——明星扮演的新角色依然在他以往所创造的人物类型之中。这种种关系都会不同程度地影响到观众的情感投入:观众认可明星的新形象,或者否定;观众在观影过程中由于不认同明星的演出从而不认同影片剧情——会指出到故事的虚构性质,还会拒绝情感的投入,或者由于认同明星的演出从而怀着极大的情感热度完全投入剧情之中。此外,观众的认同情况还会受到个人喜恶的影响,同一明星可能会在不同观众那里产生完全相反的评价。
因此,电影明星是影响观众解读电影人物的重要因素,决定着观众情感的投入强度。不过应该看到,作为电影中一个标出性符号,明星是一个矛盾的所在,既能让观众立即对影片产生情感反应并使之产生认同,又能鲜明地标明电影的虚构性质,有可能中断观众观影过程中的情感移人,阻碍认同。许多电影导演正是为了反对电影明星带来的这种虚假的认同感,主张启用非明星演员或非职业演员以阻止观众对演员的先在认同,加强观众对演员扮演人物的认同,进而净化观众的观影情感。从创作观念上来看,这种主张带有强烈的真实美学色彩,认为普通人物有助于电影更真实地表现现实,只有成功地排除了观众对明星的认同.观众对电影中人物角色的认同才更投入,影片才具有更高的美学价值及认识价值。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