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出版时间 :
无库存
蔡东藩中华史:唐史(现代白话版)
0.00     定价 ¥ 69.00
浙江图书馆
  • ISBN:
    9787550233621
  • 作      者:
    蔡东藩
  • 译      者:
    汪锋
  • 出 版 社 :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 出版日期:
    2019-03-01
收藏
作者简介

蔡东藩

名郕,字椿寿,号东藩,清山阴县临浦(今属浙江萧山)人。民国时期著名作家、历史学家。光绪十七年(1891年)中秀才。辛亥革命后,应邀到上海会文堂新记书局任编辑,修撰《高等小学论说文范》《中等新论说文范》《清史概论》等书。1916年至1926年,蔡东藩写成《中国历朝通俗演义》,时间跨度自秦始皇到民国九年。其跨越时间之长、人物之众、篇制之巨,堪称历史演义之zui。被誉为“一代史家,千秋神笔”。《中国历朝通俗演义》原为旧白话,为便于今人阅读和品鉴,由众多专家学者编译为当代白话,是为《蔡东藩中华史》。历史演义之外,蔡东藩还著有《留青别集》《留青新集》《客中消遣录》《楹联大全》及诗集《风月吟稿》《写忧草》等。


展开
内容介绍
  《蔡东藩中华史》这部从秦朝一直叙述到民国的煌煌巨著,确实是了解中国历史的读本。这是一部难得的线索清楚、故事完整、细节生动的作品。它以通俗小说“演义”历史,以历史知识“丰富”通俗小说,既可信又可读。
  蔡东藩一生穷愁潦倒,他的经历是一个普通中国人的经历,他对于历史的描述是从普通人的视角出发的。他不是一个鲁迅式的启蒙者,但他无疑具有一种另类的现代性,一种与五四新文学不同的表达策略。蔡东藩并不高调激越,他的现代性不是启蒙性的,不是高高在上的“我启你蒙”,而是讲述历史,延续传统。他的作品具有现代的想象力,表现了现代市民文化的价值观。
展开
精彩书评
  ★一部《二十四史》,分量太多。就是历史专家也不容易把它完全熟记,倒不如这部演义。随意翻览一下,说不定会有提纲挈领的功效。
  ——顾颉刚(历史学家)
  
  ★蔡著的不可替代之处,不仅在于他准确地挑出了历史的大线索,更重要之处在于,他关注了历史深处的人的命运。有些历史叙述者,过于追求所谓“历史理性”,结果常常忘记历史是鲜活生命的延展。在这些人笔下,历史变成了一种刻板和单调的表达。而蔡著不同,他的历史有血液、有温度,是可以触摸的。他的历史是关于人性的故事。
  ——张颐武(学者)
展开
精彩书摘
  唐朝开国始祖姓李名渊,字叔德,陇西成纪人,是东晋西凉武昭王李暠的七世孙。李渊世袭谯、陇二州刺史,隋炀帝时升任太守,后来又封为殿前少监卫尉少卿。隋炀帝出征辽东时,曾派李渊督运军粮,正赶上隋朝故相杨玄感起兵作乱,围攻东都。李渊紧急上疏,隋炀帝慌忙带兵回朝,命李渊为弘化留守,剿灭杨玄感。后来,杨玄感败死,李渊仍旧留守在那里。由于李渊平日对属下宽厚仁慈,所以深得人心。
  隋末政治残暴,老百姓怨声载道。隋朝将亡的民谣起初只是在坊间流传,后来竟传入皇宫,连隋炀帝也常有耳闻。有些什么谣言呢?一说是:“桃李子,有天下。”一说是:“杨氏将灭,李氏将兴。”蒲山公李宽之子李密曾因祖上余荫官至左亲侍,隋炀帝见他额头棱角突出,眼睛白多黑少,就说他眼神诡异,把他的官罢了。杨玄感谋反时,李密曾经与他勾结。后来,杨玄感战败,李密逃入瓦岗山投奔翟让,一心想根据民间歌谣称孤道寡,哪知真命天子别有一李,不是他的李姓。
  隋炀帝赶走李密后又怀疑到郕公李浑身上,先是诬陷他谋反,接着杀身灭族。然后隋炀帝大造龙舟,到处游山玩水。不久听说李渊深得将士之心,于是又猜疑起来,派使臣到弘化传召李渊。李渊因为李浑被灭族,不免兔死狐悲,现在突然奉诏,便料定隋炀帝不怀好意。万般无奈的情况下,李渊只好装出一副病容接见来使,私下里又拿出大量金银财宝贿赂使臣,说是自己病重,等病好一点儿之后马上到朝廷觐见。使臣得了金银,乐得做个人情,打着保票告辞。有钱能使鬼推磨,使臣到行宫后替李渊说了很多好话。隋炀帝那个时候正在恣意淫乐,哪有心思管什么李渊,便将这件事搁置了好几个月。
  李渊有个姓王的外甥在后宫当差,有一天被隋炀帝撞见,隋炀帝想起李渊的事,就突然问他:“你舅舅为什么好几个月不来见朕?”王某忙答道:“恐怕是病体尚未痊愈吧。”隋炀帝微笑道:“干脆死掉算了。”王某担心舅舅安危,连忙写了封密信寄给李渊。李渊看完信惊魂不定,左思右想得不出避祸的良策,只好再次贿赂隋炀帝的宠臣,自己则纵情酒色,韬光养晦起来。
  哪知金钱刚刚买命,富贵却来逼人。李渊正在担心自己树大招风,偏偏隋炀帝又下旨,加封李渊为山西河东慰抚大使,命他讨伐盗贼。李渊奉命出发,连破盗贼敬盘陀、柴保昌等人,威名大震。捷报传到行宫,隋炀帝大悦,于是准备北巡。谁知冤家路窄,刚出雁门关,来了一大队突厥兵,头目叫始毕可汗。隋炀帝慌忙跑回雁门关,据关自守。始毕可汗竟然调集数十万番兵,把雁门关团团围住,每天攻城。隋炀帝惶恐万分,急忙传旨天下,召群臣救驾。
  屯卫将军云定兴应诏之后,开始招兵买马,准备指日赴援。可巧有一位将门之子、济世英雄到云定兴军营报名入伍,此人正是李渊的次子李世民。李世民的母亲窦氏是个女中豪杰,她父亲名叫窦毅,曾经做过周朝的上柱国,尚武帝把襄阳公主嫁给了他。窦氏出生时,头发垂过脖子,三岁时头发就和身体一样长了。父亲教她读《女诫》、《列女传》等书,她能过目不忘。隋高祖杨坚篡位的时候,此女慷慨说道:“恨我不是男儿身,不能挽救舅家。”窦毅连忙捂住她的嘴,暗地里却很惊异。窦毅曾经对襄阳公主说:“此女有奇相,而且见识不凡,要为她小心择婿。”于是在家里的屏风上画了两只孔雀,遇到有人求婚,先让他射箭,谁能射中雀眼才肯将女儿许配给他。当时的王孙贵戚争着来射箭,却都败兴而归。李渊后来者居上,连发两箭,一箭中左目,一箭中右目,于是成就了一段好姻缘。窦氏生了四男一女,长子名叫李建成,次子就是李世民,第三子李玄霸,第四子李元吉,女儿嫁给了临汾人柴绍。
  李世民出生时,有两条龙在家门外嬉戏跳跃,三天才离开。路人连连称奇,母亲也认为是个异兆,所以对李世民特别怜爱。四年后,一个自称善相面的书生前来拜见李渊,一见面就对李渊说:“您将来一定大富大贵,而且必有贵子。”李渊于是叫四个儿子出来,书生单指李世民道:“此子一副龙凤之相,将来必居人上。您记住了,此子不到二十岁就能济世安民,千万不能轻视他呀!”李渊大喜。书生走后,李渊转念一想,担心书生将秘密泄露给他人,当即派人追赶。不料四处寻找也没找到。李渊大惊,心想这书生大概是神人吧,于是采用“济世安民”的意思,为次子取名“李世民”。李世民十几岁的时候,就已熟读古今兵法,加上他有胆有识,仗义疏财,结交到很多朋友。的确是天生英姿,不同凡响。隋炀帝被围雁门关时,他已经十六岁了。
  云定兴问过李世民的履历,得知他是将门之子,又见他相貌奇伟,因此格外器重。李世民献计道:“始毕带着全国的兵马前来围攻天子,一定以为我军不能及时救援,才敢如此猖狂。我军可大造声势,数十里之内遍设旌旗,就算到了晚上也要敲锣打鼓。始毕听到我军的声势,一定怀疑是大队援兵到了,必然望风而逃。”云定兴点头道:“这是疑兵之计,现在正好用得着。”于是依计行事。始毕可汗果然中计,立即撤兵。隋炀帝这才安全返回东都。
  李世民在云定兴营中待了一年多,并不见有什么封赏,又听到传闻,说隋炀帝南巡江都,杀死了好多谏官,不禁感叹道:“皇帝如此昏庸,我在这儿还有什么用呢?”于是辞别云定兴回到家乡。当时,全国各地的草莽英雄都活动起来了,趁着隋炀帝南巡的机会四处起兵。隋炀帝封李渊为太原留守,李世民也随父亲到任。当时,有个叫甄翟儿的贼帅带兵来攻太原。李渊挥兵出击,深入敌阵,被贼兵包围。关键时刻,李世民提弓跃马,只领着几十骑精兵突围而入。贼兵上前拦阻,都被李世民杀退,贼人阵势大乱。李渊趁机杀出,又招集步兵和李世民夹击贼兵,杀得尸横遍野,血流成河。甄翟儿仓皇逃去,太原这才恢复安宁。
  转眼又是一年,隋炀帝还留驻江都,整日沉湎于声色犬马之中。四面八方的草寇陆续起兵,把一片大好河山搅得四分五裂。从隋炀帝七年起,至十三年止,各路草寇揭竿而起的事件,光是史册上有名可考的就有数十起。此外还有许多不入流的小丑东劫西掠,骚扰民间。隋炀帝这时候还沉醉在温柔乡里,整日花天酒地,醉生梦死。一帮献媚的家奴又把各处的警报匿不上报,眼见得杨氏基业就朝不保夕了。
  ……
展开
目录

001  /乱世枭雄

005  /李渊起兵晋阳

009  /势如破竹入长安

013  /风尘三侠

017  /智取薛仁杲

022  /李密之死

026  /秦王李世民

030  /摇摇欲坠的孤城

034  /东征北伐

038  /征剿刘黑闼

043  /江南初定

047  /秦王的妙计

051  /玄武门兵变

054  /唐太宗的风流韵事

059  /贞观之治

063  /唐初的赫赫战功

066  /贤后遗言

070  /恩威并施平西域

074  /劣迹斑斑的太子

078  /唐太宗亲征高丽

082  /民族大融合的盛世

086  /收服天竺和龟兹

090  /病榻前的私情

094  /虎毒亦食子

099  /鸠占鹊巢

刘仁轨勇平百济/  103

三箭定天山/  107

"大义灭亲"/  111

高宗病逝/  115

徐敬业伐武氏/  119

奸人当道/  124

武则天称帝/  128

恶贯满盈的和尚/  132

历尽波折平契丹/  136

贤相狄仁杰/  141

中宗复位/  145

戴绿帽子的皇帝/  149

母女同欢/  153

毒饼疑案/  158

李隆基诛逆/  162

太平公主叛乱/  166

玄宗初年/  170

开元盛世/  174

女祸再起/  179

李林甫毒计害储君/  183

梅妃往事/  187

一骑红尘妃子笑/  191

大奸若愚的安禄山/  195

长生殿里的海誓山盟/  200

安史之乱/  204

209  /马嵬坡上葬玉骨

213  /唐肃宗灵武称尊

217  /刺杀安禄山

222  /收复两京

226  /双忠庙里埋忠骨

229  /史思明反唐

234  /寂寞西宫度余生

238  /宫中内乱

242  /威震天下的郭子仪

246  /佛法除贼

251  /内外交困的代宗

255  /喜忧参半的开局

259  /藩乱迭起

263  /千古忠臣颜真卿

268  /伪皇帝朱泚

272  /贝州大捷

276  /诱杀田希鉴

280  /窦桂娘智取逆贼

284  /三朝元老李泌

288  /功过不分的荒唐事

293  /顺宗的短暂统治

297  /平定西川

301  /剿抚不定的平藩策

305  /大唐罕见的贤公主

310  /活捉吴元济

刘悟倒戈/  314

宪宗因骄致祸/  318

河朔纷争再起/  322

郭太后叱奸/  326

灭烛之变/  331

烽火连三月/  335

李训施计除宦官/  339

甘露事变/  343

篡改过的遗旨/  347

运筹帷幄的李德裕/  351

致命的仙药/  356

小太宗之治/  360

智平浙东/  364

高骈的功勋/  368

奢华的葬礼/  373

黄巢起义/  377

进士不成做皇帝/  381

李克用收复京都/  385

奔波的天子/  389

十五年来无一治/  393

王师兵败/  398

三镇叛乱/  402

刘太监废帝/  406

以毒攻毒/  410

大唐灭亡/  415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温馨提示:请使用浙江图书馆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