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衰世南北朝/述说历代春秋》:
刘裕和他的儿子刘义隆统治时期的刘宋,是南朝国力最为强盛的时期。尤其是刘义隆在位的三十年间(424-453),整顿吏治,重视农业生产,与民休养生息,生产力得到了极大的恢复。刘宋经济文化在这三十年得到较大发展,社会相对安定,被后世史书称为“元嘉之治”。
刘裕当了两年皇帝后,便因病去世了,终年六十岁。太子刘义符继位,是为宋少帝,当时仅十七岁,由谢晦、傅亮、徐羡之、檀道济四位大臣辅政。但因为少帝正值年少,喜欢游戏玩耍享乐,不喜欢亲理政事。群臣多次劝谏,他一概不听,甚至在宫中开设酒店,自充酒保,以为游戏。两年后,辅政的司空徐羡之、中书令傅亮、领军将军谢晦于景平二年(424)五月废黜刘义符,迎立刘裕的第三子时任荆州刺史的刘义隆为帝,改元元嘉。刘义隆便是历史上著名的宋文帝。
刘义隆继位后,坚持宋武帝的集权政策,不能容忍大权旁落,大臣擅行废立,于是于元嘉三年铲除了专权大臣徐羡之、傅亮、谢晦等势力,从此政由己出,保证了中央集权的统治。这时他刚刚过二十岁,但已经显示出了卓越的政治素养。
刘义隆继承了父亲宋武帝刘裕的治国政策,首先极为重视农业生产。他深刻地认识到农为国本,是国家稳定的关键,只有让老百姓有地种、有饭吃、有衣穿,他们才不会起来反抗。他下令免除百姓欠政府的逋租宿债,又让官府贷款给买不起种子的贫苦农民,使他们能够及时下种,保证农业生产,并对地方上不重视农业、破坏农时的官吏进行重罚。宋文帝还亲自率领文武百官到京郊种田,以此树立重视农业生产的榜样。在他的一系列措施的促进下,老百姓也爆发了极大的热情,纷纷努力开荒种田,使农业生产很快得到了恢复。对发生灾荒的地方,文帝下令拨出官府储备的粮食去赈灾,保证了社会的稳定有序。为了防止地主过度侵吞农民的土地财产,变农民为农奴,文帝下诏清查户口,命令政府把农民和他们的土地登记在册,作为农民拥有土地的凭据,以防止大地主侵占农民的土地。同时,不仅减少税率而且要求按土地的多少缴纳租税,这样既增加了国家的财政收入,也相对减轻了无地和少地农民的负担,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保障了人民的生活稳定。
由于武帝出身于寒门,并非来自门阀土族,因此文帝在位时打击豪门势力,重用寒门,实行“土断”。他本人也提倡简朴,不崇尚奢华生活。他还很注重官员的素质修养.派人考察吏治,让有才能的人担任地方官吏,并严惩贪官污吏,使当时社会政治比较清明。另外,文帝重视儒学,多次下诏求取人才,以满足国家需求。他还重视商业,并不简单地把商业和农业对立起来,使宋境内商品经济有所恢复和发展,促进了经济的繁荣。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