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出版时间 :
隋唐五代文化史(孙昌武文集)
0.00     定价 ¥ 76.00
浙江图书馆
  • ISBN:
    9787101137972
  • 作      者:
    孙昌武
  • 出 版 社 :
    中华书局
  • 出版日期:
    2019-07-01
收藏
编辑推荐

▪ 孙昌武先生为您解读盛世文化。

▪ 让我们在回望盛世繁华之时,探究其背后的文化沿革,追寻我们的精神家园与文化命脉。

▪ 这个时代的文化充满了理想精神,人们追求transcendence:艺术上的transcendence,思想上的transcendence,宗教信仰的transcendence,以至整个人生的transcendence。——这就是隋唐五代。

▪ 一部了解隋唐五代文化的经典读本。


展开
作者简介

孙昌武,1937年生,辽宁营口人。南开大学教授。曾任日本神户大学、韩国岭南大学客座教授,日本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外国人研究员等职。治学集中在中国古典文学和中国宗教文化两个领域,著有《柳宗元传论》《佛教与中国文学》《道教与唐代文学》《中国佛教文化史》《禅宗十五讲》等;译作有《中国的神话传说和古小说》等。

 


展开
内容介绍

隋唐五代是中国古代社会由“中世”过渡到“近世”的重大转折时期,也是思想、文化全面繁荣的鼎盛时期。本书在广阔的历史背景上全面阐述了隋唐五代时期文化发展状况、特征及其规律,简明扼要地介绍了这一时期教育与科举、学术、文学、艺术、科学技术、宗教、边疆诸族文化及其与内地的交流、中国文化的国际影响等诸领域的成就,议论精辟,资料翔实,新见迭出,表述明晰,可资历史研究者和大专院校师生研究与学习参考,也是一部可读性强的历史文化读物。


展开
精彩书摘

对前代文化的集成与发扬

 

苏轼说:“知者创物,能者述焉,非一人而成也。君子之于学,百工之于技,自三代历汉至唐而备矣。故诗至于杜子美,文至于韩退之,书至于颜鲁公,画至于吴道子,而古今之变、天下之能事毕矣。”这就指出,唐人如杜甫、韩愈、颜真卿、吴道子等人的艺术成就,是对前人优秀遗产集大成的结果。事实上隋唐五代整个文化,都具有这种集大成的特色。

总观自先秦盛汉至隋唐的历史发展,魏晋南北朝可以说是两座高峰间的低谷,连续的政治上的分裂与动乱,延缓了经济的发展,也影响到文化的建设。这个时代人们的精神面貌,比起前面的秦汉和后面的隋唐来,显得低迷、消沉得多,整个文化缺少那种精深博大的思想内容与恢宏昂扬的精神境界。韩愈讲到儒学发展,说是“汉氏以来,群儒区区修补,百孔千疮,随乱随失,其危如一发引千钧,绵绵延延,寖以微灭”。这确也说明了当时学术发展的一面。当时佛、道两教兴盛、流行,它们对于中国思想、文化的贡献暂且不论,但给人们的精神世界确实带来不小的消极影响。又自东晋以后,士风渐趋浮靡,文风则追求华艳雕琢。占统治地位的贵族文化,远离了先秦盛汉的高度思想性、现实性的传统和对崇高艺术境界的追求。为了拨正发展方向,隋唐文化各个部门,特别是在其指导思想与内容方面,都曾对六朝文化的消极面进行批判,努力于“复古”,即恢复与发扬先秦盛汉文化的优良传统。这种思想潮流在文学领域表现得尤其明显,同时又是或隐或显地覆盖到整个文化界的。

但是文化的发展如一切事物一样,是个辩证的过程。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从总的发展趋势看是相对地贫乏、浮靡的,但并不是没有取得进展与成绩。特别是由于门阀世族制度培养出一个贵族文人阶层,他们面对现实与人生,有可能去进行精神领域的细腻、深刻的探索;他们也有条件和余裕去提高文化修养、研练艺术技巧。因此这一时期的文化在思想内容上,特别是在人的精神世界的探索上又有相当深刻的一面;而就其表现的精致、技巧的娴熟说,更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隋唐时代的文化创造者们是踏着六朝人的踪迹起步的。他们在把文化发展方向拨正到康庄大道上的同时,又对六朝文化实现了真正的“扬弃”,即在批判的同时汲取其所取得的积极成果。从而使隋唐文化不是简单地“复古”,而是在全面继承前代优秀遗产的基础上实现创新。

从思想史上看,汉代的儒术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是先秦以来思想学术集大成的成果。但它一乱之于谶纬神学,再乱之于魏、晋玄学,及至东晋以后,佛、道大昌,儒学进一步衰落。然而从另一方面看,经学统制的松弛,却又给人的精神发展留出了余地。魏、晋玄学探讨的核心问题是本末、有无问题。这种形而上学的探究,把人们的精神引向超越、深邃,加深了宇宙观、人生观的思索。玄学的具体议题如“自然好学”“声无哀乐”等又已开拓对人的心性的更深入的研究。大乘佛学一方面承袭了玄学的某些课题,另一方面更集中于探讨心性问题。佛教追求解脱,能否解脱的根据在人的自我心性,这个大题目乃是佛教千经万论的中心与归宿。佛教徒谈心性,用的是繁琐烦难的佛教语言,但其内涵仍是中土思想的现实问题。刘宋的范泰、谢灵运就曾说过“必求性灵真奥,岂得不以佛经为指南”。之类的话。在这方面,无论是从思维方向上看,还是从思想内容上看,佛教在历史上都有所开拓与贡献。在六朝贵族文人中,对心性、生命价值等问题的思索又导向对于感官享受的追求,上焉者欣赏良辰美景、自然山水,下焉者沉溺于歌舞逸乐。这当然是对“修、齐、治、平”的人生理想的背离,但却也发掘了更细腻的感情世界,并培养出十分细致的艺术感受能力。六朝文人沉醉于人生与艺术享受中的潇洒风流,作为封建利禄功名的对立面,被后来不少人所艳羡,也不是全无道理的。这样,在六朝贵族文化从总体看是浮靡、消极的潮流中,也蕴含着有价值的内容,特别是在人的心性的理解与发扬方面。在隋唐新的条件下,前代这方面的思想成果被从积极方面加以发展,不但能创造出内容更有深度、更为丰满的文化,而且有助于培养更完善、更富个性的人格。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化各部门的本质特征更突出地得到发展,其内部规律也被人们更清楚地认识与把握。鲁迅把汉末魏初曹丕进行文学创作的时代称为“‘文学的自觉时代’,或如近代所说是为艺术而艺术的一派”。这里所谓“自觉”“为艺术而艺术”,即指把文学当作具有独立审美价值的创作意识的表现。扩展开来说,这一时代也鲜明表现出文化的自觉。西晋荀勖以四部分书:甲部六艺小学、乙部诸子兵书术数、丙部史记及其他记载、丁部诗赋图赞;到李充调整为经、史、子、集四部。这样四部分,文集立,不仅仅是将诗文创作与经史著述区分开来的书籍分类,更反映了文化意识的进步:已明确认识到学术、文艺不同部门的本质区别。与此同时,文学中的各种文体,艺术中的各门类如绘画、雕塑、书法、音乐、舞蹈等都取得了独立的、长足的进展,人们并开始从理论上对其规律加以总结。文学上虞挚的《文章流别论》、刘勰的《文心雕龙》,美术上谢赫的《古画品录》等,都从理论上对各自的规律作了相当深入的探讨。有了这种对于文化的自觉,才能引导人按各自规律去发展文化,提高文化各部门的水平,并培养出专门的文化人才。大量文学艺术的专业人员正是在这一时期出现的。而具有专门素养的专业人员队伍,是提高文化水平的重要条件。

文化各部门的独立发展,突出表现为对形式的重视和对形式美的追求。由于六朝文化往往缺乏充实健康的思想内容而专门追求形式,常受到“形式主义”“唯美主义”之类苛责。但审美的重要表现在形式,文化需要形式,因而六朝时期对形式与技巧的追求又有其不可抹煞的意义。例如六朝文章的表现特点之一是日趋严重的骈俪化,讲求对偶声韵、使典用事;诗歌则有沈约等人倡导的“齐梁体”,规定出遣词用韵的“四声”“八病”。这都把中国汉语的文字技巧发展到程式化、极端化了,成了对内容表达的限制。但对形式的揣摩、讲究,从中总结出的某些规律又是有价值的。还可以举书法史的发展为例:晋人在书法中努力追求一笔一画的形式美,继秦篆汉隶之后,把真、草、行书的艺术推向一个高峰,创造了书法史上的黄金时代。而谢赫总结的绘画上的“六法”:气韵生动、骨法用笔、应物象形、随类赋采、经营位置、传移摹写,讲的主要也是形式与技巧。实际上没有形式,也就没有文学艺术,没有文化。魏晋南北朝时期对形式的畸形追求,经隋唐人批判地汲取,就成了历史财富。

东晋以后数百年间分裂,南、北两方社会政治、经济发展情况大有不同,文化的风格也有很大差异。例如在经学上,北方重章句,多传汉儒旧义,南方则尚玄虚,有浓重的玄学影响。北方的文艺粗犷刚健,南方则清雅柔婉。南方文人更加注重表现的细腻、形式的纤巧,努力于模山范水,写情状物;北方却出现了郦道元《水经注》、杨衒之《洛阳伽蓝记》那样的质实浑朴的散文杰作。北方刚健清新的民歌与南朝“吴声”“西曲”的婉丽清新也很不相同。北方佛教重禅定、重功德,流行开窟造像,遗留下云冈、龙门那样的大石窟群;南方则重义解,重讲疏,创造出发达的义学,流行造寺讲经。如此等等,文化发展上的偏重,从另一方面又显示了它的丰富多彩。加之在北方立国的多为少数民族政权,不仅有自身的民族文化传统,还鼓励汲取漠北、西域诸族文化。这就使隋唐文化在发展中能酌取南、北文化之所长,得到风格多样的借鉴。

前面说过,隋唐人在建设自己的新文化时是力图“复古”的,即恢复、发扬先秦盛汉的优秀文化传统。实际上在六朝时期已经有不少有识之士对当时的士风、文风加以批判。入隋以后这种批判声势更为强大。隋末的王通就是代表。他明确主张学以贯道,文以济义,诗以达情性,反对六朝文士的纤碎、虚诡、狂诞。到了唐代,政治家如魏徵等人,史学家如李百药、令狐德棻、刘知幾等人,文学家自王勃、杨炯、陈子昂等开始,更从不同方面对六朝文化进行清算。但是在实践上,他们却汲取了六朝文化正、反两个方面的经验,继承了那个时代文化上所取得的积极成果。特别是六朝在审美意识与形式方面所取得的成就,被他们加以提炼、扬弃,借鉴于新的创造之中。这样“不薄今人爱古人”,以开阔的胸襟和敏锐的鉴别力去接受、汲取前代的遗产,也是隋唐五代人能超越前代去构筑文化上的新高峰的重要条件。


展开
目录

导 言


第一章  隋唐五代文化发展的社会条件与思想环境

第一节  繁荣强盛的社会经济基础

第二节  新文化队伍的结成与壮大

第三节  宽松的社会与思想环境

第四节  与边疆诸族和域外的交流

第五节  对前代文化的集成与发扬


第二章  隋唐五代文化的主要特征

第一节  文化向更广大的社会层面普及

第二节  重视人生与关注现实的精神

第三节  雄奇超逸、宏伟壮丽的风格

第四节  文化诸领域的普遍繁荣与交融


第三章  教育与科举

第一节  教育

第二节  科举


第四章  学术

  第一节  经学

  第二节  史学

  第三节  地理学

  第四节  小学

  第五节  类书的编纂

  第六节  《文选》学


第五章  文学

  第一节  诗歌

  第二节  散文

  第三节  小说

  第四节  词

  第五节  俗文学


第六章  艺术

  第一节  舞乐

  第二节  散乐百戏与民众游艺

  第三节  绘画

  第四节  雕塑

  第五节  工艺美术

  第六节  书法

  第七节  石窟寺

  第八节  敦煌石窟——古代文化宝库


第七章  科学技术

  第一节  历法与天文

  第二节  医药学与化学

  第三节  雕版印刷术的发明与笔、墨、纸、砚的改进

  第四节  建筑与交通

  第八章  宗教

  第一节  佛教

  第二节  道教

  第三节  祆教、景教、摩尼教与伊斯兰教


第九章  边疆诸族文化发展及其与内地的文化交流

  第一节  突厥

  第二节  回纥

  第三节  渤海

  第四节  吐蕃

  第五节  南诏


第十章  隋唐五代文化的国际影响

  第一节  朝鲜

  第二节  日本

  第三节  南海及南亚诸国

  第四节  中亚及西方诸国


参考文献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温馨提示:请使用浙江图书馆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