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出版时间 :
无库存
陈文龙传
0.00     定价 ¥ 68.00
浙江图书馆
  • ISBN:
    9787510879937
  • 作      者:
    陈桂卿
  • 出 版 社 :
    九州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9-05-01
收藏
作者简介

陈桂卿,男,1949年10月13日出生于辽宁省台安县。毕业于辽宁大学中文系。分配到鞍山日报社,曾任分社社长等职。高级记者,大专院校的客座教授,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展开
内容介绍

陈文龙事迹在闽台地区广为流传,但至今为止,尚未有一部作品全面完整地介绍他的事迹。本书以历史真实为基础,同时采用文学创作手法创作,立在塑造南宋末年与文天祥隆名并峙的民族英雄陈文龙的形象。本书夹叙夹议,评传结合,在叙述陈文龙事迹的同时,保持传记的完整性、真实性和可信性。

展开
精彩书摘
  第一章满苑书香出身显赫
  南宋末年,虽然叱咤风云的蒙古帝国大军正席卷亚欧大陆,但在偏安东南的小朝廷统治下,兴化军(今天福建省莆田市)仍然是一片安逸丰腴之地。城东三里,几条小溪汇成了玉湖,湖水又经一条溪流,蜿蜒流入兴化湾,汇入汪洋大海。
  玉湖旁,有一个村庄叫阔口村,就坐落在玉湖之滨河海交汇处。这里古渡连舟作长桥,绿树环合,沃土平畴。春天鸦鹊争鸣,夏季蜂蝶飞舞,秋季果蔬成熟如红。玉湖常年胜景如人间天堂,碧水荡漾,莲葳藕蕤。
  阔口村,是当时兴化军郊外的一个大村,住着百户余陈氏人家,也是兴化军属地的一支旺族。
  陈氏起源于周,武王封满公于陈,为陈氏受姓始祖。自满下传三十七世陈实,字仲公,汉代丘长,高风明德,天下所宗,谥文范先生;再传到四十一代陈润,润公由光州固始渡江入闽,居福州乌石山,为陈氏入闽始祖。
  润公孙陈豹,字希文,修道壶公山,世称胡仙;弟陈虎,字希武,修道九华山陈岩,世称陈仙。又至五十二代陈迈,迈公于隋大业十二年领泉州兵马镇莆田,武德二年诏莆田置县,五年加散骑都尉,居莆田刺桐巷,是为莆田陈氏始祖。迈公第十一世孙陈准,字文通,居城北义门,官循州学通判。迈公十二世孙陈德,膺宫太子秘书。迈公第十三世孙陈绍,字克家,官郑州管城主簿。迈公第十四世孙陈道行,字凌采,时公为保正。迈公十五代孙陈仁,宋时赠太师沂国公,为玉湖陈氏始祖。
  玉湖陈氏始祖沂国公陈仁,祖上世代为吏。父凌采公,为保正。凌采公曾多次勘察莆田东门外的白湖后埔地形,笃定这是一块风水宝地,不但宜居,且旺其子嗣。于是,在宋庆历元年(1041年),携长子陈仁、媳黄氏、孙陈贵,自钱塘卜居白湖后浦边。玉湖陈氏在此定居后,父陈凌采回归钱塘,以陈仁为玉湖陈氏始祖。陈仁即携领家人,日夜取土筑阜,兴修沟渠,以防洪水侵蚀。陈仁巧用水势,将溪水自坤申方向引入,历未午向至巳,转折至寅。再建陡门泄水入浦。原本一片海水浸漫的咸碱瘠地,变成沃野。海水上潮则从浦口接至莲塘,故曰“溪海汇源”。清除芦苇、蒲草,开辟为田园,种植水稻、甘蔗等植物,以甘蔗为主,至宋末该地被称为“甘蔗园”。
  沂国公陈仁在经营土地同时,又以“忠义孝慈、诗礼经书”为世业,他平生乐善好施,济急怜困,远近颂德。三代忠义孝廉,慈善敦厚,论教载德,余庆流泽,财丁骏发,俊彦辈出。
  玉湖陈氏传四代俊卿公,宋高宗八年(1138年),登黄公度榜进士榜眼。虽是榜眼,但在殿试上,表现超群。当年地处闽中沿海的兴化军一次竟有14人跃登龙门,黄公度更是高中状元,陈俊卿亦中榜眼,其中年纪最大的林邓已75岁,年纪最小的龚茂良仅18岁,高宗甚感惊讶。皇榜公布第二天,朝廷举办盛宴,殿试官与新科进士一同出席,其中状元一席,榜眼一席,探花一席,其余进士一席。高宗乘酒兴问道:“为何兴化军‘扮榆未五里,魁亚占双标’?”高宗又指着状元黄公度问道:“卿土何奇?”状元黄公度思索片刻答:“披锦黄雀美,通印子鱼肥。”高宗又问陈俊卿,陈俊卿胸有成竹地答道:“地瘦栽松柏,家贫子读书。”高宗听后,评说:“公度不如卿,卿真状元也。”显然,陈俊卿恰到好处地回答了高宗的疑问,道出了莆田人在艰难环境中自强不息、勤奋求学的进取精神,其意蕴深刻,一时传为佳话。陈俊卿的名句,因此也成为励志上进学者的座右铭。
  高宗、孝宗先后授陈俊卿泉州观察推官,累官殿中侍御史、权兵侍郎、礼部侍郎、参赞都督府军事,出泉州、漳州知州,建宁府知府、福州知府,后拜尚书右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枢密使、观文殿大学士、太师,以少保、魏国公致仕。淳熙十三年(1186年)卒,年七十四。追赠太保,谥号“正献”。
  陈俊卿从昆弟陈宋卿,字仲臣,以辞赋魁试显名,官至大理寺评事。生有三子:陈钦叙、陈钦绍、陈钦德。
  五世皇封永国公陈钦绍传六世太师安国公陈兖,陈兖之子太师荣国公陈楶(jié)。因是陈兖第四子,少年时,陈楶虽受严格的教育,上仰堂学四书五经,能吟诗作对,但一直随父管理玉湖家务,没有考取功名。陈楶年十八,南宋绍定四年(1231年)春,父亲陈兖做主为其娶兴化军仙游名门黄氏福国夫人。因双方都是莆田的官宦人家,婚礼举办得甚是隆重,整个阔口村陈氏热闹了好一阵子。婚后,夫妻恩恩爱爱,常常举案共读,作诗和韵。新婚月余,黄夫人告诉陈楶说自己有喜,陈楶喜不自胜,特在府里找来丫环专侍,还亲自关心起夫人饮食起居。
  转眼到了南宋绍定五年(1232年)春节,十月怀胎的黄夫人临产期来近,一天晚上,陈楶喝了几杯小酒,伏身书案睡着了,梦游天穹间,看见有一位齿白唇红的仙童驭龙遨天,腾云驾雾,向湄州岛对岸的玉湖奔来……
  正在朦朦胧胧之中,丫环跑来推开书房,嚷着:“老爷,夫人生了!”“是男是女?”“回老爷,是位公子。”陈楶恍然:驭龙乃我儿矣!他急步来到夫人屋里,轻轻抱起婴儿,对着乳臭未干的儿子,狠狠地亲了几口。黄夫人说:“相公,给孩子起个名字吧!”陈楶望着儿子,想起刚才在书房做的梦:“那就叫子龙吧。”
  陈楶把子龙往床上轻轻一放,子龙哇地哭叫起来,这哭声清脆响亮,透过玉湖,穿过蔗林,响彻海峡两岸,飞跃南国天空……
  第二章少年豪情刻苦攻读
  光阴荏苒,一晃到了绍定十年,小子龙已经5岁。子龙自幼聪明,智力超人。3岁就向父母问天为何物,4岁就能背百家姓、《三字经》。到5岁了,他向父亲提出要到仰止堂读书,母亲认为他年纪太小,想找个教书先生来府中专门教他,他却嚷着不同意。有一天早上他自己来到仰止堂,请仰止堂的先生收留他。他的求学精神,超乎同龄人的举止,最终感动了仰止堂的先生,破例收留了他。于是,小子龙提前一年开始了在仰止堂的学习。
  仰止堂,是应陈俊卿之邀,由宋代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文学家、理学思想集大成者朱熹创办的。
  关于仰止堂还有个传说。话说南宋绍兴二十一年(1151年),朱熹授左迪功郎和泉州同安县主簿。两年后的一天他路经莆田,来到江口囊山,见山势蜿蜒不绝,嵯峨险峻,间有龙狮两尊巨岩对峙,面面相觑,煞有意境。他想,这地势正是“龙狮守江口,江上必有圣人”!朱熹近前细辨,只见江水滔滔,奔腾不息,现出一条明明白白的清澄界,不与海水相混,让朱熹不由不感叹惆怅。
  朱熹便走到江边各村庄打听周围百姓,果然上游广业里霞溪村出了一位名儒——郑樵。前年郑樵不远千里徒步赴临安献书,被高宗封为右迪功郎,但郑樵没有接受。此时因母亡正在夹山上服丧,并继续着述。
  朱熹听后深为感叹,但无奈距此竟几十里山路,只好投宿在附近的囊山寺。当晚,朱熹诗兴大发,作了《宿囊山寺》诗一首:
  晓发渔溪驿,暮宿囊山寺。
  云海近苍茫,溪山拥深翠。
  行役倦修程,投闲聊一憩。
  不学塔中仙,前途定何事。
  翌日一早,朱熹就背着行囊上路。过了山涧,蹚过溪流,翻山越岭,好不容易登上巍峨的夹山。但见山峰顶处山坳平坦,两块鱼肚石,宛若朝天腾跃之势。那七块小土墩酷如七星坠地,真可谓“地灵双鲤跃,庙浮七星辉”。他已经被这里的奇峰怪石所陶醉而忘记了疲惫,然后三步并作两步往前赶去。
  郑樵从草堂里走出来,见到这位远道而来的贵宾,赶忙热情接待。随后端出一盘生姜和食盐,笑盈盈地说:“贵宾临门,我用这‘山珍海味’款待!”这下弄得朱熹莫名其妙。倏然,他恍然大悟,对他清贫苦读更加敬佩。两人促膝而坐,无所不谈,十分投机。朱熹特地写联表示谢意,联曰:“云礽会悟竹,山斗盛文章”,“通志一编为世重,青山万古以人名”。
  朱熹也让莆田人五体投地。他在莆口游览考察,足迹踏遍涵江、西天尾、枫亭、玉湖等地,与当地文化人交流。应陈俊卿宰相之请,朱熹在兴化(莆田)玉湖阔村办“仰止堂”教授生员。陈俊卿把自己的儿子陈宓及两个兄长,还有多名陈氏子弟送到仰止堂,拜学于朱熹门下。他们大都成为朱熹的得意门生,有的成为仰止堂的传代先生,使仰止堂远近闻名。一大批莆田学子,特别是玉湖陈氏子弟,成为闽中玉湖学派。很多人接受朱熹亲自教育和思想影响,学有所成,不少人荣登进士,成为地方名士、学者。
  朱熹弟子、女婿、理学家,曾在仰止堂讲过学,也曾在白鹿书院教过书的黄干(1152—1221年),字直卿,号勉斋,闽县人。在他的《勉斋集》里,有仰止堂的详细记载:“仰止堂者,宰相正献公旧第之东偏,晦庵文公先生尝馆焉。文公乐其道而忘人之势,不远千里,而勤馆人;正献公乐道而忘势,折节行馆而与之友。二公之在此堂,道相与之。堂之前有山曰壶公,峻拔端重,若正人端士翔拱而进也。文公之馆于此,正献公之子皆抠衣焉。太府寺丞宓,长而益嗜学。思文公而不得见,登其堂,望其山,如见其人焉。取‘高山仰止’之义以名之……”
  “既与朋友讲习于其中,而属干为之记。圣贤之生斯世,盛德至善,血气之属,莫不尊亲者,岂自外至哉?秉彝好德,良心之不自已也。学者之于圣贤,思其居处而起敬焉,岂特闻风而悦之哉?尊德乐义,志于学者之不能已矣,抑因是而有感焉。道原于天,圣贤体天立道而示诸人,若乔岳然,可望而登也,人皆仰之。然无目者不见资禀累之也,逐兽者不见物欲昏之也。指一草木而谓之山,见之偏且小者,也有见矣。趋而下焉,舍乔而入幽也。既趋矣,峻则止焉。半途而遂废也,此岂无人心而不知学哉。心不克,学不力也。今之学者,有不蹈此者乎?吾惧斯道之日晦也,诚能居敬以立其本,穷理以致其知,力行以见其实,体高山景行,一仰一行,相为先后之意,循序而渐进,自强而不息,始见其弥高,终见其卓尔。羮墙舆立,无非道也,则于斯堂之义,庶乎无愧矣,岂有他哉!充其好德之心,厉其好学之志也。寺丞立朝临政,能任道者也,故推其所感者以勉之,且示同志,使有警也。”
  话说5岁的陈子龙成为仰止堂最小的学生后,也是颇引起学堂师生关注的人物了。第二天,小子龙背着书包,来到仰止堂,学堂里的20多个学生都把目光投向这位比他们都小的新同学。小子龙年少老成,他像模像样地向各位同学作揖,口称:“承蒙各位学长关照。”
  先生按惯例让小子龙背诵荔城玉湖陈氏仰止堂规约,先生话音才落,小子龙张口即来:
  辨志
  人之为人,必先辨志。毫厘之差,千里之异。
  儒者二途,小人君子。学有两端,为人为己。
  君子喻义,小人喻利。为己者诚,为人者伪。
  轻利重义,物我一视。拔伪存诚,隐显一致。
  凡我同心,请加审谛。透此二关,方是少憩。
  致知
  人心有知,在致其极。理本无形,惟物是格。
  物无精粗,各有其则。近而修身,远而家国。
  大而天地,微而草木。往古来今,循环代续。
  心之所感,喜怒欣戚。身之所接,嗅味声色。
  一家之内,父子主仆。一国之中,刑政礼乐。
  天高地厚,浑沦磅礴。动植生成,鸢飞鱼跃。
  考诸往古,治乱因革。揆厥来今,变通酬酢。
  一理弗明,不免漏落。一义弗精,立见乖错。
  所以穷理,贵乎该博。所以临事,贵乎审度。
  方其用功,一一累积。及既融会,一乃贯百。
  熟谓格物,惟务扦格。熟谓虑事,不必纤悉。
  凡我同志,要当深识,毋贪近功,一蹴至域。
  *揆厥:揆(kuí)揣测,推测;厥,古同“撅”,掘。
  *酬酢:宾主互相敬酒(酬:向客人敬酒,酢:向主人敬酒),泛指交际应酬。
  正心
  仁义礼智,天锡至善。根诸吾心,盎背晬面。
  宽裕温柔,刚毅奋发。齐庄中正,文理密察。
  恻隐羞恶,辞让是非。火然泉达,其端甚微。
  仁戒姑息,义防愤激。礼胜则离,智毋诡谲。
  致乐治心,中心和乐。致礼治躬,外貌严恪。
  直而必温,宽而必栗。刚而无虐,简而无傲。
  和顺积中,英华发外。清明在躬,志气如神。
  修身
  人之一身,百体皆具。苟失其则,易置冠履。
  耳目无加,手足莫措。仪容顺正,筋骸乃固。
  头容要直,项颈中峙。视必聚精,听必倾耳。
  色欲晬面,声从腹起。口如守瓶,鼻如嗅馨。
  固颐垂颌,脊挺肩平。手效抱鼓,足毋箕踞。
  立微磬折,坐若泥塑。堂上接武,堂下布武。
  周旋中规,折旋中矩。以此律身,外邪敢侮。
  体胖心正,貌肃神凝。为学则固,察理必精。
  克勤小物,大德以成。凡我同志,勿怠勿轻。
  *磬折,意思是弯腰。表示谦恭,出处《礼记·曲礼下》。1.弯腰。表示谦恭。2.犹言卑躬屈膝;受屈辱。3.泛指人身、物体或自然形态曲折如磬。
  处事
  欲正其义,不当谋利。欲明其道,不必计功。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徒见小利,难成大事。
  小善必为,勿谓无益。小过必改,勿谓无伤。
  事豫则立,不豫则废。时至则行,未至勿远。
  临事不敏,易至失机。处事欲速,必有不达。
  疑而勿询,犹正墙面。谋而无断,作舍道傍。
  *作舍道傍,比喻众说纷纭,事情难成。
  又
  仕止久速,和任清忠。各当其可,以集大成。
  富贵贫贱,患难夷狄。素位而行,无不自得。
  横逆之来,反己自修。人非我是,飘瓦虚舟。
  威武所加,孰不震怵。自反而缩,虽死弗屈。
  小子龙不慌不忙,一板一眼,毫厘不差,把一大段仰止堂规约流利地背诵下来,赢得同学一片掌声,受到先生的赞赏,大家从此都对小子龙刮目相看。
  仰止堂当时先生何许人也?他姓朱名杰,据说是朱熹之重孙,其父是朱熹之三子朱在之孙。朱在,字叔敬、敬之,号立纪,世袭博士,以荫补官,嘉定年间任泉州通判,他的后裔居留泉州,传到朱杰已经是第三代了。受祖辈影响,他自幼刻苦专读,16岁中秀才,19岁中举人,后三次考进士没中,因朱氏与莆田陈氏的渊源关系,被莆田玉湖仰止堂请来任教。朱杰博学多才,文辞清丽高洁,为人诚恳,40多岁的他,深受玉湖的家长及学生的赞赏和尊重。
  当朱杰发现了小子龙的天资聪明,前途无量,暗想特殊培养,在他身上多费心,多加精力。
  陈楶因朱先生破例让子龙来仰止堂学习,为对朱先生表示感谢之情,一天晚上特意让家厨到湄州岛上买来新鲜海货,准备了一桌饭菜,请朱杰先生来家中宴饮。
  两人都出身官宦之家,又都考进士不中,有相同的人生经历,对饮成双,谈得十分投机。陈楶说:“拜托朱先生,子龙这孩子就交给你了,不但教他学习,还得教育他有爱国之心。”朱杰满口答应:“你家子龙天资聪颖,我们共同培养,将来定能成为德才兼备的国家栋梁。”“但愿,那就有劳朱先生了。”就这样,人既投缘话也投机的两个人畅饮到夜深。
  仰止堂开设的课程,与中国传统的学堂一样,背《三字经》、百家姓;讲《论语》《孟子》《大学》《中庸》《诗经》《春秋》等。不仅教识字、写文章,同时也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和爱国教育,还讲一些官家写的历史和断代史,重点讲授贤臣义士史迹事例。
  一天上午,朱老师讲完《大学》部分章节,下午给同学讲苏武牧羊的故事:
  汉武帝时,北方的匈奴时常进犯汉朝,汉朝也连年出兵抗击匈奴。双方派出的使臣常被对方所扣留,充为人质。天汉元年,汉朝日渐强盛,匈奴忌惮汉朝,就把扣留的汉朝使臣释放回汉,奉书求和。汉武帝同意,特派苏武以中郎将职衔持旌节护送被扣留的使臣回汉。可是,苏武达到匈奴王庭不久,单于却把苏武扣留,胁迫苏武投降,苏武坚贞不屈,誓不降匈奴。单于为迫其屈降,把苏武关进一座地窖里,并断其饮食。当时天正在下大雪,苏武在地窖里嚼着毡毛,和着雪吞咽下去充饥,历经数天不死。单于又把苏武流放到天寒地冷的北海(今俄罗斯贝加尔湖),给他一群公羊,并说等到公羊生羊羔的时候才放其归汉。
  苏武在这荒无人烟的地方,以公羊为伴,一待就是19年,直到汉昭帝始元六年才得回祖国长安。出使当年苏武正值壮年,回国已经须发皆白了,受到国人隆重的欢迎和称赞。
  苏武出使匈奴,威武不屈、功显汉室的高尚情操、凛然正气的行动和精神,感动了仰止堂的学生。
  小子龙听得特别认真,朱老师刚讲完,他就起身发言:“苏武是个大英雄,我长大了要学苏武,保卫大宋,抗击胡虏。”
  ……
展开
目录

目    录

 

第  一  章  满苑书香  出身显赫

第  二  章  少年豪情  刻苦攻读

第  三  章  初次离家  游学后山

第  四  章  天赋异禀  少年成名

第  五  章  拜祭妈祖  湄洲显圣

第  六  章  参加路试  一举夺魁

第  七  章  破格启用  任职主簿

第  八  章  门当户对  迎娶才女

第  九  章  太学深造  志坚行苦

第  十  章  再任莆田  重修县学

第十一章  安抚灾民  秉公办案

第十二章  兴修水利  亲身垂范

第十三章  整理方言  编撰略要

第十四章  征集书籍  建藏书阁

第十五章  恩师病重  临终受托

第十六章  巡游讲学  宣扬理学

第十七章  寻访名士  编写方志

第十八章  普查文物  记录名胜

第十九章  惜别家乡  重返京城

第 二 十 章  千里迢迢  拜谒圣贤

第二十一章  重入太学  磨砥刻厉

第二十二章  状元及第  忠心报国

第二十三章  荣归故里  莆田沸腾

第二十四章  任职越州  整肃军备

第二十五章  入朝为官  直谏惹祸

第二十六章  被贬抚州  政绩斐然

第二十七章  归隐玉湖  习研兵法

第二十八章  重被启用  赤心抗敌

第二十九章  奸佞当道  壮志难酬

第 三 十 章  鏖战五木  暗中求和

第三十一章  临安告急  忠奸有别

第三十二章  力战受阻  大宋归降

第三十三章  乞休归乡  勤王募兵

第三十四章  定都福州  拥立新君

第三十五章  新皇即位  改元景炎

第三十六章  镇江逃脱  宋瑞归朝

第三十七章  视察泉州  送别秀夫

第三十八章  同游福州  重温学堂

第三十九章  送别天祥  巡视四闽

第 四 十 章  义士灭门  追翰平反

第四十一章  江北失陷  庭芝就义

第四十二章  沿海驻军  整固城防

第四十三章  广州平乱  厉兵秣马

第四十四章  计破漳州  重用黄佺

第四十五章  训说学子  肃清民风

第四十六章  安抚兴化  怒斥奸臣

第四十七章  形势危机  行朝转移

第四十八章  漂泊海上  临危受命

第四十九章  督军闽地  捐资募兵

第 五 十 章  死守兴化  鏖战退敌

第五十一章  叛将献城  巷战被俘

第五十二章  劝降失败  押解福州

第五十三章  屡次规劝  誓死不降

第五十四章  告别家乡  北上大都

第五十五章  路上绝食  临安抗争

第五十六章  岳飞庙前  慷慨殉国

第五十七章  举国上下  悼念英灵

第五十八章  忠心报国  感召亲朋

第五十九章  满门忠烈  继续抗元

第 六 十 章  水部尚书  震海神灵

第六十一章  民间膜拜  纷纷建庙

第六十二章  重修庙宇  诰命封神

第六十三章  英雄神化  浩气长存

附  录

后  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温馨提示:请使用浙江图书馆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