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出版时间 :
文化的江山02 王朝中国的确立
0.00     定价 ¥ 58.00
浙江图书馆
  • ISBN:
    9787521705331
  • 作      者:
    刘刚,李冬君
  • 出 版 社 :
    中信出版集团,中信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9-10-01
收藏
编辑推荐

40岁时开始构思“文化中国”的概念,50岁完成初稿,再经10年打磨沉淀,最终扩展成12册体系完整的著作,100多万字,1000余幅图片,中国大陆学者伉俪刘刚、李冬君,重新梳理从《山海经》时代到新文化运动的中国史,发现了一座“文化的江山”,以毕生积累,以一家之言,献给当代中国人的一套充满独到见解和新意的中国史。

 

1.“文化中国”史观:

“文化中国”史观是一个创新的提法,为重新认识中国历史带来新鲜的视角和无限可能。“文化中国”是和“王朝中国”不同甚至对立的方法,历来写史,多以王朝为本位,以宫廷政治和帝王权谋为主线,被王朝史观牵引进王朝中国的历史。王朝中国不过历史表象,文化中国才是历史本体。摆脱二十五史里的王朝中国,深入文化江山的本体,重读中国历史,发现一座丰富的文化的江山。

 

2.思想者的见解:

作者刘刚和李冬君夫妇都毕业于南开大学历史系,专攻思想史,思想史家的背景和训练,让他们的表达不拘泥于成见,不局限于考据,重视贯通式的哲学思辨,善于独立思考带来的新鲜见解,《文化的江山》系列不是为了普及一般知识,而是充满真知灼见。

 

3.一套建立文化自信的文化中国读本:

    “文化自信”不是空喊口号,根本上是建立在对“文化中国”的理解和认同上,还没有一部作品像《文化的江山》这样如此系统和鲜活地挖掘出文化中国的巨大价值的,这是全球化时代,世界在重新定义中国,中国如何面对世界时,每个中国人都应该研读的文化中国读本。

 

4.我们可以称之为“中国”的事物到底是什么?

几千年来,我们已经习惯用王朝来定义中国,以为王朝就是中国。久而久之,忘了到底何为“中国”。《文化的江山》追问中国从何而来,又是如何不间断地延续至今的,从文化基因讲中国历史,探寻中国人安身立命的根基。

 

5.将历史故事升级为思想与见识。

    全书讲述王朝中国的确立与天下观的形成,尧舜禹汤的故事不只是王者的政绩,更是中国人思想观念的巨大变革。

 

6.同样的历史人物,从文化的江山里走出来,就会不一样。历史的主角不再是帝王将相,关注个体精神的勃发和自然的表达。

以帝王为中心,是传统中国史叙述的主线,而本套书中,推动历史发展的是那些对文化进步有贡献的个体。老子、孔子、司马迁、李白等人,才是栖居于文化江山中的王者;秦皇汉武唐宗宋祖不再戴着皇帝的光环亮相,转而以“思想者”“歌者”“诗人”“书画家”等身份出现。


展开
作者简介

刘刚

自由写作者,独立学术人,以市场经济安身,在文化江山立命。主要著作:《文化的江山:重读中国史》《通往立宪之路:告别晚清的近代史》《自由的款式》《中国近代的财与兵》《中国政治思想通史(近代卷)》《回到古典世界》(以上均与李冬君合著),《中国史诗》。

 

李冬君

历史学博士,独立学者,主要著作:《落花一瞬:日本人的精神底色》《中国私学百年祭:严修新私学与中国近代政治文化系年》《孔子圣化与儒者革命》《乡愁的天际线》《思想者的产业》(合著)《载舟覆舟:中国古代治乱的经济史考察》(合著),译著:《国权与民权的变奏:日本明治精神结构》《叶隐闻书》。《中国经营报》《经济观察报》《国家人文历史》《新京报》等媒体专栏作家。


展开
内容介绍

公元前2500—前1000年,文化中国的金玉良缘时代,王朝中国在文化中国的沃土上生成。以玉文化为核心的文化中国受到那条彩陶、玉石之路上西来的青铜文化的冲击,这种全新的以马和战车、武力征服为标志的文化摧毁了暖温带的三大文明古国,而在中国的“十字轴心”处遭遇了文化中国的阻击。以传说中的禹结合陶寺、石峁、二里头等重要遗址的考察见证这个金(青铜)玉(玉石)良缘的世界,夏就是这个世界的代表,而非一代王朝。这一文明包裹经过数百年的演进,最终在“司母戊鼎”的“尸祭”仪式中完成了王朝中国的确立。

-------------

《文化的江山》系列共3辑12册,中信出版集团·见识城邦出品:

 

第一辑:文化中国的起源

文化的江山01:文化中国的来源

文化的江山02:王朝中国的确立

文化的江山03:中国风雅颂

文化的江山04:中国轴心期

 

第二辑:走出王朝的中国史

文化的江山05:走向世界历史的国度

文化的江山06:通往文艺复兴的岁月

文化的江山07:追求思想共和的时代

文化的江山08:近代化与中国大航海

 

第三辑:告别晚清的近代史

文化的江山09:世界近代史的中国影响

文化的江山10:被西洋与东洋夹击的天下

文化的江山11:告别晚清的中国近代史

文化的江山12:文化中国里的新文化运动

 


展开
精彩书评

重读中国历史,就是以文化个体性对中国历史进行价值重估和本体重建。

——刘泽华(1935-2018),历史学家

 

历史是民族和国家的支柱与灵魂,不能有丝毫失忆。祈望国人重读中国历史。

——来新夏(1923-2014),历史学家

 

王朝总是短暂和灰色的,而文化则永恒而常青。超*王朝视角,把中国历史放到江山中,以诗性之眼,去品读其厚重的文化底蕴。《文化的江山》这套书的立意与全球文明史视野都值得点赞。而其大胆阐释,让人吃了一惊又一惊,却又不乏令人眼前一亮之处。捧读此书,不能不感叹作者的独到思维与优美文字相碰撞而产生的魔力。

——许宏,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二里头考古队队长

 

大气磅礴,酣畅淋漓,开辟出五千年中华文化与历史研究的独特视野!着眼于文化的江山,就能够超*朝代更替,发现中华文明的另一番天地!概览先民衣食住行之需的诸项发明,纵论革故鼎新的深邃哲理,透视生产与生活要素的进化态势,才可以产生有分量的历史把握。

——王振耀,中国公益研究院院长

 

  中国有两部历史,一部以二十四史为代表,那是政治史、王朝史。一部是存在方式丰富的文化史。长期以来,文化总被忽略,一直在边缘状态存活。这不公平!试问,对于今日中国人而言,唐朝重要还是唐诗重要?于是,作者发愤要为中国文化鸣不平,一部散文诗般的大作就这样诞生了。全书充分展示了中国文化浪漫、诗性、审美的一面,结构富有思辨特色,行文大开大阖,文字灵动飞扬,感人肺腑。以诗话体写史,在学界是难得一见的创新突破,会获得热烈响应。

——孟宪实,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刘刚和李冬君的这套《文化的江山》是一部史诗,既是史又是诗。他俩诗意地栖居于历史,却让我强烈地感到现实,让我透过王朝的中国看到我们的文化中国,看到中国的文化的江山。文化的“江山”不是“化石”,而是一个发展的过程,“江”是流动的,“山”也是运动的,它们是那样的源远流长,让我们遥想各种未来。

——周实,《书屋》杂志原主编

 

《文化的江山》是一部关于文化中国的史诗。作者的个性、才思和当下少有的健全自信的史观在书中有酣畅的表达,不少史论可圈可点,关于历史和人格、人生气象的吟诵,融激情、清明的理性于一体,举重若轻。这是在我国家文明再造之严重时刻的历史启示录,既是向文明中国致敬,又是教化当代中国,对当代社会生活和知识生产机制的教训。这是一本值得反复阅读、珍藏的书。

——余世存,学者、自由作家,《非常道》作者

 

半世纪来个人著史之壮举。史学功力深厚而不显山露水,史识冷峻超迈而多有精彩议论,行文似轻松随意而言必有据。亦诗亦论亦散文,有思有情有文采。不拉主义张大旗而自成一家,不引重言做帮衬而自有境界。

——单正平,海南师范大学教授、南开大学兼职教授、文学评论家

 

作者的思维是富于张力的,突破了一般史家拘谨内敛的心态,力求以自由的心态写自由的时代,许多解读令人耳目一新。

《文化的江山》充分展示了中国文化浪漫、诗性、审美的一面,结构富于特色,行文大开大合,特别是文字灵动飞扬,感人肺腑,因此是一部对国人,特别是对青少年传播祖国传统文化的力作。

——胡长明,《书屋》杂志执行主编

 

面向文化江山,王朝徒成阴影;求索个体意志,民族无复幻影。这是一部风格突出的历史长卷,诗史互证,思辩勃发。

——周泽雄,独立学者,自由作家,主要著作《知识分子的笔墨事功》

 

这部“文化的江山”系列,不是帝王的江山,而是我们每个普通中国人心中的江山,几千年积淀下来的江山,信仰的江山,文化的江山,牵动每个人乡愁的江山。

这套书不是对帝王的意义,而是普通人的意义。

我只希望学生读中国史,不论走到哪里,拥有中国心,做中国人。

——王洋,上海市曹杨二中 校长 

 

作者跟着中国民族的核心价值观走,跟着江山美人走,行进于美烟丽云、智山仁水、礼门义路之间,为美丽文化而代言,浓笔书写了一个个思想者的名字,一座座文化的山,一片片诗的土地,一条条歌的河流,写出了一个文化的中国、思想的中国,一个具有书卷气的中国,一个具有丝玉气质、青铜体魄、虎虎生气的文化的中国。

——胡松涛,军旅作家

 

很羡慕这样琴瑟相合的作者伉俪,能够合作出如此佳作,读史角度颇为娴雅,是另一种重要的史学注脚。

——豆瓣读者

 

看到谈墨家思想,谈韩非和嬴政的思想、关系,真是通透精约。

——豆瓣读者

 

作者本来想到域外求存在,“乘槎浮于海”,但当他们从历史中选择了文化的江山后便放弃了原来的想法。感谢这对学术夫妇给善良的人们带来一种享受,一种期待。所以,这书很治愈啊。

——豆瓣读者

 

历史也可以如此诗意。

——豆瓣读者


展开
精彩书摘

鼎立的国体——鼎在国家观念中的胜利

围绕“社稷”开展的群众性的集会活动,形成了“社会”。

“社会”,是在分配土地和粮食的群众性的祭祀活动中形成的。

土神与谷神的结合,具有农耕文明的属性,由此而形成的“社会”,当然就是个乡村“社会”,带有“公社”性质,与西方城市文明的市民社会的属性有所不同。

由此看来,中国“社会”的核心问题,就是个“吃饭”的问题,而西方“社会”的核心问题,则是个“契约”的问题。这两个大问题,似乎都大到与古代国家起源相关,中国古代的国家起源,看来与“吃饭”有关,西方的国家起源,则与“契约”有关,解决“吃饭”问题要靠农业,而人与人的“契约”是因为商业。这里就有个古代国家本位的问题,靠农业的,当然是国以农为本,靠商业的,就发展出重商主义和资本主义那一套。

这样的差别,也可以说是追求统一的文化和趋于分化的文化导致的。

一般来说,追求统一的国家,国家规模都比较大,多半能够自给自足地解决“吃饭”问题。而趋于分化的国家,基本上都是城邦类型的小国,要通过国与国之间的贸易活动才能生存和发展。因此,贸易中的“契约”原则,遂为立国之本,也是国际法。

在中国,解决“吃饭”问题的国之利器,有它的象征物,便是那只“鼎”。

在中国国家博物馆里,我们看到一只陶鼎,它是良渚文化的一个样本。

诗曰:

岿然一只良渚鼎,几番北上到京城。

曾经中原凭人问,犹记当年有尧舜。

这鼎,从浙江吴兴钱山漾出土,对此,人们会联想到一个成语:问鼎中原。

何以要“问鼎中原”?回答这个“鼎”的问题,就与“中国”的来历有关了。

“中国”,本是个人文地理的概念,通常,在“中原”立国,即为“中国”——“中原之国”。但“中原”,并非地理位置的中央,而是四通八达,人文活动集中的地方。

同时,“中国”还反映了国家制度观念,表达了追求国家统一性的理想,当王制确立后,王权所在的“中央之国”,便是“中国”。此外,“中国”还有其属于政治文化的道统那一面,也就是王权主义,一旦形成,又会出现一个道统“中国”——“中道之国”。

可“问鼎中原”,除了“中原”,还有“鼎”,何以要问“鼎”而不问别的?

而且还要跑到“中原”来问,何以不问别处?“鼎”与“中原”因何缘起?

我们知道,最早的“鼎”,从“中原”裴李岗文化出土,可接下来,仰韶文化弃“鼎”用“鬲”,划出史前文化中国的分水岭,分了“用鼎文化区”和“用鬲文化区”。

苏秉琦在《略谈我国东南沿海地区的新石器时代考古》一文中指出,我国历史地理,大体可分为两大部分:面向海洋的东南部地区和面向亚洲大陆腹地的西北部地区。

他还特别强调了“东南”这一部分在中国史前文明进程中的先导作用,说:“流行于全国广大地区的以‘鼎、豆、壶’组合而成的礼器、祭器的渊源就是这一地区。”

按照严文明的说法,“东南”部“用鼎文化区”,是从长江中下游到黄河下游的两河流域之间的半月形地带,也就是从江湖——“长江—太湖”——到海岱的江浙和山东地区。

这一带的考古学文化,按流域分布,从南往北,江南是良渚文化,江淮之间是薛家岗文化,黄淮之间的是龙山文化,它们所在的范围都是用鼎文化区,都以“鼎”立。

仰韶文化对“鼎”与“鬲”的选择,也许初不经意,但一路发展下来,就成了文化分别。本来,鼎与鬲,皆为炊器,且为炊器中之大器,“民以食为天”的那个“天”,就要通过这样的大器来呈现。其差别,在于下面的三足部分,鼎足实心,鬲足中空,宋沈括《梦溪笔谈》曰:“古鼎中有三足皆空,中可容物者,所谓鬲也。”其功能,在于盛煮食物。

先民聚族而居,惯以大器聚餐,分食者众,若无分配机制,势必乱套,所谓“人口”问题,即滥觞于此,而管理“人口”,其根本就在于分配食物,以此而有礼制文明。

因此,鼎与鬲的分别,主要就在分配食物的方式上,亦即对“人口”的管理上,对它们的选择,有可能体现了不同的制度安排。形制上的差异,或许被用来当作文化区系的标志,当“绝地天通”来临时,二者的差异性,又被赋予了古代国家起源的意义。

以“鼎”为例,若以天、地喻之,那么盛煮食物之容器为天,鼎足为地,这两部分是隔绝的,能反映出“绝地天通”的国家意志。而“鬲”则不然,地足中空,与天腹相通,一副“上下与天地同流”的架势,显然不能作为“绝地天通”的王权国家的喻体。

还有“问鼎”二字,究竟问“鼎”的什么?我们回到这两个字的出处,来看《左传·宣公三年》怎么说:“成王定鼎……天所命也。周德虽衰,天命未改,鼎之轻重,未可问也。”由此可见,原来问的是“轻重”,论“轻重”,当然是“鬲轻鼎重”,因为,鬲足空虚,鼎足结实,由此一虚一实,而知孰轻孰重。且鼎、鬲二物,作为国之重器,径往形体增大和重量增加方面发展,鬲之空足,也就越来越给人以立足未稳的感觉,不适应向“重大方向”发展的需要了。故王权国家弃鬲用鼎,以鼎立国,摆出了一个民以食为天的架势。

“问鼎”何以还要问到“中原”来呢?这一方面反映了太史公所谓“事起于东南,而收成于西北”的中国历史运动大势,另一方面也是“鼎”回老家寻根,带来了有关正统的国家观念。当年,裴李岗鼎文化流失于西北,流落到东南,与东南鼎文化相遇后,又被良渚文化连同国家观念一起送回来了,回来时,相遇了一个新的时代——青铜时代。

原始鼎,是在陶釜下面,立三个支座,虽然最早见于中原裴李岗文化,但江南河姆渡、马家浜文化也都有了。它们之间,未必有继承关系,这样简单的构造,纯属实用功能的自然延伸,在哪里都有可能发生。物理功能简单,文化功能难免复杂,关键在于人所赋予的观念。没有比人的观念更复杂的了,再简单的构造,一旦与人的观念相遇,也会变得复杂起来,有时越简单的构造,被赋予的观念反而越复杂。比如,一个简简单单的太极图,就被赋予了“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宇宙观念,同样,一只普普通通反映先民生活方式和族居习惯的鼎,也变成了贯通天、地、人的王权主义的国家观念的鼎。

“鼎”之本义,在汉代许慎《说文解字》中这样说:“鼎,三足两耳,和五味之宝器也。”显然,这是针对盛行于商、周的青铜鼎而言的,此前,陶鼎无耳,由此可见,被赋予了国家观念的鼎,基本上都是青铜鼎。那个“鼎”字,究竟被赋予了哪些与国家有关的观念呢?首先,鼎被赋予了王权观念,问鼎、定鼎、鼎命、鼎业,都与帝王之位和帝王大业有关;其次,鼎被赋予了政权机构的行政职能观念,如以鼎台、鼎臣、鼎辅、鼎司来比喻三公、宰辅、重臣之位;最后,还有天命观念,如以鼎祚、鼎运、鼎革喻国祚、国运以及革命等。

而“鬲”字,不仅未能分享国家观念,反而被国家观念边缘化和异化。与国家有关的带“鬲”的词,只有一个,那就是“鬲国”,据说,是夏朝的一个很不起眼的小方国,明显带有贬义。与“鬲国”有关的氏族,被称作“鬲氏”,后来,还有作为行政建制的“鬲县”,这些都提不到国家观念的台面。更有被称作“人鬲”者,如果不是作为人格低下的奴隶,那最起码也是“被损害与被侮辱的一群”,这些都表明了鬲文化在国家观念里的失败。更有甚者,乃至于将“鬲”异化为“隔”,当作分隔、闭塞解。鬲本中空,足与腹相通,何“隔”之有?但是,在国家观念的支配下,“鬲”被做了新解释,那真是“叫你隔,不隔也隔”。

鬲让位于鼎,并非鬲文化区的整体失败,毋宁说是一种妥协。因为东南鼎文化区只是为鼎提供了形式因,还有质料因,也就是青铜,则由西北鬲文化区提供。西北鬲文化区在玉石时代落后于东南鼎文化区,但却占了青铜时代到来的先机,早在马家窑文化里就已出现了青铜刀。不管这文化是原生的,还是驮来的,总之,只要比东南鼎文化区率先进入青铜时代就够了。当以良渚文化为代表的鼎文化区带着国家观念和国鼎样式进入西北鬲文化区的中原时,玉器可为国玺,陶鼎岂能立国?必以青铜立之!正如良渚文化提供了一整套玉的政治文化以及有关国家观念的文明样式,而中原仰韶文化提供了实质性的国土一样,正是“从东南往西北”的鼎鬲两大文化区的统一,使一个更为辽阔的中原地理王国出现了。


展开
目录

第一章 青铜时代与王朝中国的确立

01·鼎立的国体——鼎在国家观念中的胜利

02·二里头问鼎——问一问鼎的来历与身份

03·中国大锅饭——饕餮纹是民以食为天的代表

04·革命的本义——鼎革之路通往天体运行

05·文明缓冲带——天山峡谷的文明雅量

06·青铜的国度——革命是青铜时代到来的标志

07·夏是西化派——文化大联合终止于青铜时代

08·越禹和戎禹——茫茫禹迹留下中国之谶

09·禹兴于西羌——接取青铜时代的文明包裹

10·帝禹大会计——夏是一个世界而非一代王朝

11·会稽在哪里——认识良渚化世界的一条线索

12·夷夏变华夏——尧舜禹的不肖之子们

13·东夷与西夷——走向王朝中国的阶段

14·尸祭司母戊——借尸还魂的世袭制的神权来源

 

第二章 文化中国的延续与天下观

01·家国中与西——国家伦理观与天下伦理观

02·天下皇与帝——通往公天下还是家天下

03·尊夏与从周——把文化中国与王朝中国结合起来

04·禹兼和汤兼——有一种国家让世界充满爱

05·中国的选择——王朝中国是文明古国的改良版

06·回到尧舜禹——两个中国与三家思想的碰撞

07·重启天下观——走向人类性与个体性结合的天下

08·从民到匹夫——人民性与个体性的天下

09·天下三段论——走向人类共和的天下观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温馨提示:请使用浙江图书馆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