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出版时间 :
无库存
红寺堡移民史
0.00     定价 ¥ 168.00
浙江图书馆
  • ISBN:
    9787100178655
  • 作      者:
    薛正昌
  • 出 版 社 :
    商务印书馆
  • 出版日期:
    2019-11-01
收藏
作者简介

薛正昌,宁夏固原人。曾供职于固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宁夏社会科学院,主要从事历史文化、编辑学与丝路文化研究,先后在《光明日报》、《中国文化报》《江汉论坛》、《社会科学战线》、《甘肃社会科学》、《宁夏社会科学》、《中国人民大学学报》、《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西北大学学报》、《宁夏大学学报》、《固原师专学报》等报刊发表文史类文章300余篇;出版《董福祥传》(甘肃人民出版社1994年)、《固原历史地理与文化》(甘肃文化出版社1998年)、《李梦阳全传》(长春出版社1999年)、《宁夏历史文化地理》(宁夏人民出版社2007年)、《嫁衣余香录:编辑文化学研究》(甘肃人民出版社2010年)、《宁夏境内丝绸之路文化研究》(甘肃教育出版社2014年)、《隐形将军韩练成:从“侍从室参谋”到“共和国中将”》(商务印书馆2015年)、《根脉与记忆:宁夏历史文化遗产》(中央编译出版社2016年)、《驼铃悠韵萧关道》(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17年)等著作16部。享受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政府特殊津贴(2001年)、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006年)。


展开
内容介绍

 

移民是一个世界性的现象,广泛存在于古今中外。中国历史上的移民,有政治性、军事性移民,也有灾荒、战乱等移民形式。而宁夏历史上的移民,主要是军事性移民。新中国建立后,移民发生了新的变化。宁夏现当代移民持续时间长、移民规模大,属于开发性移民,包括城市化移民。红寺堡区移民又不同于此前的移民,它是一种特殊形式的生存型与发展型兼备的移民。迁移出去的农民获得了较好的生存条件并解决了温饱问题。同时,为迁出地留下来的农民提供了更好的生存条件。这样,可以同时实现迁入地脱贫致富和保护迁出地生态环境的双重效应,红寺堡区的发展见证着中国反贫困政策推进的历史进程,对中国的扶贫政策有重大的借鉴意义。


展开
精彩书摘

移民,是一个世界性的现象,存在于古今中外。关于“移民”的概念,从不同角度阐释,是指“人类的迁移是个人核一群人穿越相当的距离而作的永久性移动”。“移民是指人口在地理上或空间上的流动,或在不同地区间的移动,从原住地移到目的地,因而居所发生改变。这种迁移是属于永久性的。”移民是“人们离开原住地,超过一定行政界限,到另外一个地方居住的移动”,而“实行移民的人口称为移民”。其中“移民”的概念又包括三个要素,或“三性”:要有一定的人群,即群体性;要有一定的迁徙距离,即空间性;要在新的地方定居下来,即时间性。无论哪一种说法,红寺堡开发区移民其群体性、空间性、时间性的诠释,都是一场伟大的移民迁徙。

中国历史上的移民,有因政治、军事移民,也有因灾荒、战乱移民的形式。宁夏历史上的移民,主要是军事性移民。新中国建立后,移民发生了新的变化。宁夏现当代移民持续时间长,移民规模大,属于开发性移民,包括城市化移民。宁夏移民史,某种意义上说就是一部宁夏发展史,但红寺堡区移民不同于此前的移民,它是一种特殊的生存型与发展型兼备的移民形式。移民不断推动宁夏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红寺堡异地移民,是宁夏当代移民史上的一个典型范例。

关于大规模移民的性质,研究者也有清晰的论述。“中国历史上的移民有各种类型,有其不同的特点,但就性质而言,却基本只有两种—生存型与发展型。所谓生存型移民,就是为维持自身的生存而不得不迁入其他地区定居的人口,或者说是以改变居住地点为维持生存手段的移民行为。”红寺堡区移民在当时看来,属于生存型移民。迁移出去的农民获得了较好的生存条件并解决了温饱问题。同时,为迁出地留下来的农民改善和提供了更好的生存条件。这样,可以同时实现迁入地脱贫致富和保护迁出地生态环境的双重效应与目标,减轻人口压力。红寺堡区20 年的移民发展史,宁夏中南部各县迁出地生态的不断恢复,同样实现了这个目标。

人是历史的创造者,也是文化的创造者。宁夏的历史进程伴随着历代移民迁徙,移民构架着宁夏历史进程的重要支干。如果没有移民,宁夏的历史就会缺少重要而丰富的内容。同样,如果没有异地移民,就没有新兴的生机勃勃的红寺堡区的诞生和发展。红寺堡区异地移民承载着一段特殊的历史,印证着宁夏移民史的延伸和发展。同时,也见证着中国反贫困政策推进的历史进程。


展开
目录

绪论
第一章 天下黄河富宁夏
第一节 宁夏中部地理环境
第二节 黄河与宁夏平原
第三节 宁夏的地域文化
第四节 黄河绕开这方沃土

第二章 红寺堡驻军与建制
第一节 明代宁夏镇御边背景
第二节 庆王府与韦州城
第三节 罗山与云青寺
第四节 红寺堡与“徐斌水新边”
第五节 平远县与镇戎县

第三章 黄河水滋润荒原
第一节 扬黄灌溉千年梦
第二节 “2027号”提案
第三节 移民管理机构
第四节 黄河水四级提灌
第五节 红寺堡开发区
第六节 红寺堡区

第四章 异地移民创业
第一节 明代吊庄移民
第二节 吊庄移民奠基
第三节 红寺堡原居民
第四节 异地扶贫移民
第五节 异地生态移民
第六节 乡镇移民分布
第七节 离故土创新业
……

第五章 城市建设与乡村宜居
第六章 致富路上奔小康
第七章 教育卫生事业蓬勃发展
第八章 生态绿洲改变亘古荒原
第九章 文化多元融合创新

结语 创业史写就红寺堡区
大事记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温馨提示:请使用浙江图书馆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