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种氏将门之形成》:
种氏将门的先人种放,本是终南山的隐士,在山中过了三十多年的隐居生活。宋真宗因为他很有名望,特地把他召至京师,以示优礼文士,厚加宠遇,成为一时佳话。种放本以擅长经学和诗词著称,往来于嵩少、终南之间,出入朝廷,名气很大。他就是名将种世衡的叔父,在他的恩荫下,世衡晋身仕途,在宋夏战争中得以成名,结果形成了三代将门,历仁、英、神、哲、徽、钦六朝,在北宋中叶以后的军事上担当着重要的角色。
种放字明逸,是河南洛阳人。洛阳虽为他的祖籍,但种氏活动的地方主要在陕西,他后来也在长安广置田产,反而不见在洛阳方面有何重要的活动。种放的父亲是个小官,曾做到长安主簿。他父亲劝他以科举仕进,他辞以学业未成,不过他的几位兄长却都仕进了,但大概也没有做到很高的官,因为他的侄儿世雍、世衡后来都用他的荫。种放在终南山讲习为业,著书立说,后来出山之后,“秦雍生徒多就而受业”,似乎在经学方面相当有名气。从他的出身与志趣来看,他以习经为业,又带有“种隐君”之名,无论如何是一个儒士;而他们家的子弟,后来却形成了一个将门,这个现象背后代表着北宋文武之间的一种关系,这将是本研究探讨的中心。
种氏在北宋将门中的重要性除了在于他们的战功和威名之外,还在于他们是由文人转化而成的将门。北宋“重文轻武”之风,人所能言,用文人知军事,更是不争的事实。种氏起家于文,竞成了武将世家,累世边功。本研究只属个案研究,意在探讨北宋文武两途之间的中间人物,虽未能推生普遍性的结论,但亦望能对北宋文武关系的研究作些微的补充。
有关种放的史料,《宋史》本传已相当详尽,宋人笔记中也不乏记载,清人丁传靖《宋人轶事汇编》卷五所引的已有十二种,十五条;未被采人的还有欧阳修《归田录》、王栐《燕翼诒谋录》和司马光《涑水记闻》。南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以下简称《长篇》)、王称《东都事略》和彭百川《太平治迹统类》都有关于种放的记载,杨仲良《续资治通鉴长编纪事本末》(以下简称《长编本末》)有“种放出处”一目,专门记载他的事迹。
关于种放的生平,这里只拟作一简单介绍。种放少年好学,父亲死后,和母亲隐居于终南山豹林谷,初时仍讲授经业,教授生徒,后来名气大了,陕西转运使宋惟斡称述他的才行,淳化三年(992),首次被召。这时他的母亲便劝他不要再讲学了,焚其笔砚,一起避人深山。太宗表示很赏识他的气节,派人送钱给他。真宗咸平元年(998),他母亲去世了,由于宋浞、钱若水和王禹偁的倡议,朝廷送了二十万钱、帛三十匹、米三十斛给他办丧事。张齐贤又一再推荐他,咸平五年(1002)九月,种放终于应召出山,来到汴京。真宗示以宠遇,和他登龙图阁论天下事,授他为左司谏,直昭文馆。不过他只留了几个月,次年便表请还山,于是迁起居舍人,优礼送行。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