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黄袍加身的荣耀
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秦始皇的强权结束了数百年诸侯割据的春秋战国时代,中国由此进入了统一时代。东汉末年中原形成了三足鼎立的割据局面,后来由魏臣司马懿儿子司马昭灭吴灭蜀统一中国。唐末时期,具有强大军事实力的藩镇割据,导致了五代十国换皇帝像走马灯一样频繁,正所谓“铁打的中原,流水的皇帝”。这样的局面在宋太祖赵匡胤的手中得以终 结。
我们先不说赵匡胤,先从他的家族和父亲说起。赵匡胤的父亲赵弘殷,涿郡人。赵弘殷出身官宦世家,先祖是西汉京兆尹赵广汉,高祖父赵朓是唐朝官员,历任永清、文安、幽都三县县令。曾祖父赵珽,历任藩镇从事,兼任御史中丞。祖父赵敬,也就是赵匡胤的爷爷,历任营州、蓟州、涿州三州刺史;后周显德年间,因其子赵弘殷富贵,后周世宗柴荣追赠赵敬为左骁骑卫上将军。从这里可以知晓,赵匡胤祖上五代人都是政府官员,到爷爷辈,已经不再是简简单单的文职官员,而是手握军权的将领,在唐末和五代十国时期,军人当国是常态,其政治地位远在文臣之上。
赵弘殷自幼受父亲影响,在武艺上表现非凡,骑马射箭样样精通,为后唐的李存勖立下了战功。李存勖爱惜赵弘殷的武将之才,直接把他调到洛阳,命他掌管禁军,赵弘殷做起了中央警卫司令,可见李存勖对其信任有加。后唐灭亡后,赵弘殷经历后汉、后周,职位也一路升迁,历任武圣都指挥使、岳州防御使;后周时期,官至检校司徒,封爵天水男。
我们今天说的阶级固化,其实古代早已有之,今天大众都在批评这种现象,如果熟读历史、理清发展规律,就会对于今天的阶级流动性差、寒门难出贵子这种现象坦然面对,也会看到这种现象的必然性。赵匡胤登上皇位,虽然依靠的是军事力量,但是军事力量来自他的父亲,更确切地说来自他祖上的几代人。五代时期确实不乏强大的将领军阀,但是登基之后需要的是高瞻远瞩的政治目光和纵横捭阖的政治手腕,这种非凡的领导能力又岂能是赵弘殷、赵匡胤两代人练就的?更多的是来自这种官宦世家的文化熏陶和人格感染。这点,在赵匡胤后来平定南方政权上更是显现得淋漓尽致。
赵匡胤的祖父是骁骑将军,父亲又掌管禁军,同时又是指挥使、防御使,所以赵匡胤自幼成长在军中,这为他奠定了后来在军中的威望。由于世代领兵,如果赵匡胤做事不出格、不作死,作为父亲接班人是水到渠成。赵匡胤本身就生在一个显赫的官宦世家,目睹父亲南征北战,小时候一定会有超凡的人生理想,这个人生理想并不是我们后来理解的当皇帝,那是后来才有的事情,这个人生理想如果说是在军事上建功立业、荡平军阀,更容易被人理解。
赵匡胤的发迹史,非常符合我们今天总说的价值投资,寻找价值低洼,以较小的成本锚定一支标的,但是必须是有后劲、有潜力的标的。赵匡胤早年投奔的正是我们前面提过的后周的建立者郭威,当时的郭威还是后汉的枢密使,赵匡胤投奔郭威之后跟随郭威征讨河中节度使李守贞,他在交战中表现出了将军世家传承的勇猛无畏,屡立战功,深得郭威的信 任。
后来郭威推翻后汉建立后周,郭威登基,赵匡胤被擢升为滑州指挥使。赵匡胤早年军旅生涯跟了后周的第一代皇帝,实现了人生第一次飞跃;后来郭威的义子柴荣做了开封府尹,赵匡胤又做了开封府马直军使,后来柴荣继位,赵匡胤这次进入了权力中枢,执掌禁军。赵匡胤跟随了两任皇帝,而且都是在他们早年“低估值”时期,后来随着溢价,赵匡胤便平步青云,直到掌管皇帝的禁卫军。
柴荣当朝期间,赵匡胤屡立战功。公元954年,北汉、契丹联军入侵,柴荣御驾亲征,赵匡胤与禁军大将率弓箭手、精兵,左右夹击,以死拼杀,顿挫敌锋,北汉军溃败逃亡。回师后,赵匡胤被任命为殿前都虞侯,领严州刺史。公元956年春,赵匡胤跟随柴荣征伐淮南,首战告捷,在涡口击退南唐军万余人。回师后,赵匡胤即被任命为殿前都指挥使,不久又被委任为定国军节度使。
公元957年,赵匡胤跟随柴荣出征寿春,攻克连珠寨,乘势攻下寿州。回师后,柴荣又拜其为义成军节度使、检校太保,仍任殿前都指挥使。公元958年,赵匡胤改任忠武军节度使,次年,柴荣北伐,赵匡胤担任水陆都部署。就在这一年,跟随多年的老主人柴荣驾崩,年仅7岁的小皇帝继位,赵匡胤改任归德军节度使、检校太尉。柴荣当政期间,赵匡胤几乎参加了后周的所有大型战役,不但组建了自己的幕僚,还提升了自己的英雄形象,建立了军队威望。
一个年仅7岁不谙世事的小皇帝当政,是历史送给赵匡胤及后世子孙的一个超级大礼包。公元960年,契丹和北汉联军趁着后周年幼皇帝登基、政权过渡之际举兵南下,面对北方强敌势如破竹、排山倒海的阵势,后周朝廷如同惊弓之鸟,惴惴不安。连年的征战,壮大了赵匡胤集团的力量,后周朝中也只有赵匡胤可以领兵拒敌,担此大任。宰相范质举荐了赵匡胤,但是赵匡胤以军费、兵员不足为由要求增加预算,范质只能依从,这就相当于把后周的所有家当给了赵匡胤。契丹和北汉的南下入侵,为赵匡胤称帝提供了又一个机 会。
赵匡胤带着后周的精锐部队和自己众多的心腹武将,开赴开封。在距离开封东北20多公里处的封丘县陈桥驿,赵匡胤手下的众多将领在军中散布谣言:“我们在外为朝廷效力,年幼的皇帝和太后哪里知道我们的辛苦,我们不如侍奉赵匡胤为皇帝,然后再往北出发,抵抗契丹。”消息不胫而走,众多军中将士也都假戏真做。
第二天,赵匡胤的弟弟赵光义,后来的宋太宗,联合心腹赵普,也就是后来的宰相,密谋政变,暗地里指示一名将士,把事先准备好的黄袍加到了赵匡胤的身上,拥戴其为皇帝,众人也都伏拜在地,对赵匡胤呼喊“万岁”。赵匡胤在微微推辞了一次之后,以退为进地说了一句:“你们自贪富贵,立我为天子,能从我命则可,不然,我不能为若主矣。”
底下众多的拥立者纷纷表示“唯命是从,马首是瞻”。赵匡胤就当众宣布:“回开封后,对符太后和小皇帝不得冒犯,对后周的故臣不得凌辱,对府库钱粮不得侵掠,服从命令者有赏,违反命令者族诛。”赵匡胤没有率兵变的队伍继续北进抵抗契丹,而是回师开封。
当时,别说军队中大多是赵匡胤的人,就连首都开封也大多是赵匡胤党的同僚,驻守在开封的禁军将领石守信、王审奇等人都是赵匡胤的拜把兄弟,得悉兵变成功后便打开城门,恭候大驾。只有不识时务的侍卫亲军马步军副都指挥使韩通在想率兵抵抗,还没有动手就被军校王彦生先发制人,一刀毙命。翰林学士陶谷拿出事先预备好的禅让诏书文件,宣布柴宗训禅位于赵匡胤,赵匡胤遂正式登皇帝位。他实现了在陈桥驿时对后周天子不侵犯的诺言,封恭帝柴宗训为郑王。由于赵匡胤在后周任归德军节度使的藩镇所在地是宋州,便以宋为国号,都城仍为开封。
赵匡胤兵不血刃,创造了一个不流血、不杀戮,通过和平演变的方式改朝换代的历史传奇。其实,如果我们把目光回溯几十年即可发现,唐宋交替真的没有流血吗?不尽其然,宋朝夺取江山流出的鲜血,其实在五代十国时期纷乱厮杀的过程中早已经流完。
我们前面已经说过,赵匡胤家至少五代为官,三代为将,不仅培养了赵匡胤的军事才能,还学会了他八面玲珑的官场法则。跟随周世宗柴荣参加战争,培养了自己嫡系的人脉,为日后政变积攒了良好的政治资源。周世宗死后,小皇帝尚不能自顾,又何以领导众多德高望重的老臣能将?在这种状态下,赵匡胤取代后周建立新王朝自然是情理之中 了。
最重要的一点是,到了赵匡胤所处的后周,北方已经在50多年间更迭了五个朝代,每个朝代平均寿命十年多一点,民众对于皇帝的轮换早已习以为常,这深化了“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叛逆情绪。
赵匡胤虽然已经登基称帝,但是中原仍旧是一个内有分裂、外有强敌的生存环境,更别说长江流域以南林立着众多的小国。如果赵匡胤不能有效解决这些内忧外患,那么他建立的王朝也只是五代中的又一个续 集而 已。
可是,赵匡胤建立的并不像五代时那样的短命王朝,宋太祖赵匡胤建立的是一个统治时间长达319年,经济富庶、文化繁荣、人才辈出、文明璀璨的封建王朝。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