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出版时间 :
砚田别识录/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文丛
0.00     定价 ¥ 85.00
浙江图书馆
  • ISBN:
    9787101142754
  • 作      者:
    程大利
  • 出 版 社 :
    中华书局
  • 出版日期:
    2020-01-01
收藏
内容介绍
  程大利先生收入书中的文章,有的是站在时代的高度,重新梳理传统文脉,解读古贤,拎出精粹,让今人警醒,化解学子困惑,不走弯路;有的是与当代学者和艺术家的对话交流,共同探讨并倡导“回归文脉、续接传统”以“培根铸魂”;有的是从弘扬中华文化的担当大任出发,充分把握中国书画史的纵深和维度,发表真知灼见,充满着独立思考和独特见解,阐发着传统艺术的时代意义和未来走向。我想,这样一些文字不仅是给同道和学生们看的,而更多的则是作为一个学者型画家心路历程的记录,可以留给历史。
  在他看来,一个中国画的研究者和实践者要植根中华文化的沃土,培育中国古典哲学之根,涵养正气,熔铸当代人文之魂。所谓“文以载道”“澄怀观道”“体道义之合”,这里的道,皆是铸魂所得。他认为,中国书画艺术强调人文双修,绝不仅仅是“表现”“再现”的问题,而是“以文立心”“以文化育”,实现修为的大目标。绘画不仅仅是绘画,而要“内修心而外益世”“抒胸臆以振斯文”。在绘画中陶冶万古心胸,提升自己并且提升社会。在优秀传统精神缺失的当下,更不能以“当下性”“全球化”为理由漠视传统,先生主张,古今东西没有藩篱,应在立足传统的基础上创造未来。
展开
精彩书摘
  《砚田别识录/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文丛》:
  中国的文学艺术均来自中国古典哲学思想,仿佛中国的哲学思想就是为中国文学艺术所设计的,尤其是中国画,最好的中国画所表现的也恰恰是中国哲学思想,中国许多经典的哲学思想都是最好的画论、文论和诗论。比如《易经》,我们要是能读进去,就会发现那就是一部很好的画论,其中包含了许多能指导笔墨的辩证法。最能代表中国文化思想的就是和谐,“和谐”这两个字形成了中国文化的性格。
  我们研究文化渊源,要注意三个时期:一是晚周,二是晚明,三是晚清,即所谓“三晚”。晚周是春秋战国时代,此时诸子百家争鸣,这是中国思想的源头,是学术经典产生的时代。晚明时期正是马背民族入侵中原而取得胜利,明清交替之际,社会发生剧烈变革,这对中国文化影响是巨大的,因为以中原地区为主的汉文化受到了血与火的洗礼。晚清时期由于西方列强的侵入,东西方文化产生了激烈的碰撞,李鸿章称之为“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也就产生了近现代中国文化的种种现象。“三晚”是研究中国文化的三个重要时期。
  晚清以来,中国画碰到了“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
  “五四”以后科学主义成为普遍的思潮。“科学主义”不等同于“科学精神”。我们不反对科学精神,但是以科学主义判断中国的笔墨艺术会出现问题,如果我们用科学主义的一套逻辑判断中国画,作为优劣的标准,那我们很多艺术思想是没法成立的。艺术是主观的东西,是情感的东西。中国画是自成体系的艺术形态,它和科学没有太多的关系。
  中国画是人格文化的产物,它和以人性文化为体系的西方绘画,是两座高山各自成峰,两棵大树结出的不同果实,没有谁高谁低、谁优谁劣之分说。中国文化是人格文化,是因为对于作品不仅有格的要求,对人也有格的要求,所以,在中国有“人画一律”的说法,所谓人品即画品,看画如看人,见字如见人。
  中国画讲究“气韵生动”,气是万物的本源,韵是生动、流动、变化的状态。气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韵也是难以用语言描述清楚的东西,但是气和韵是中国画的灵魂。中国山水画表现的是天地气象,要可观、可游、可居:人物画要画出人物的神采,写形是手段,写神才是目的。中国画讲求为山川传神,因为传神便赋予自然以生命,自然变成人化了的自然。
  中国画尤其注重画家的修养。要想画好中国画只有才能是远远不够的,很多天才最终也并未取得很高的成就,就是因为修养没跟上,底气不足。修养是中国画的第一功课,读书是修为最好的办法。宋代郭若虚认为“气韵不可学”,但是董其昌则认为虽然“气韵不可学”,然而也有补救办法,即“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
展开
目录
序言(廖勤俭)
中国画的境界、本质特征和欣赏
洗尽尘滓,独存孤迥
——中国画的精神
前人高论见玄机
——中国画论中的大成之道
逸格的境界
中国画是静、慢、淡的艺术
太极笔法
——解读黄宾虹“太极图是书画秘诀
说”意境
谈山水画的笔墨
从黄宾虹作品看笔墨艺术的境界
笔墨语言的本体意义和独特价值
书法入画面面观
山水画史略说
中国山水画的鉴赏
我的山水画观
渴望自由
——山水画再认识
略论中国画发展的方向
中国画传承的危机及对策
带支柔毫去域外
砚边思絮十则
师心居画语录
《莲都历代金石》序
书法的人文精神与书家的人文修养
——在北京大学书法艺术研究所的讲座
当以笔墨写高怀
——与吴悦石对话
关于“中国画复兴”的思考
——与龙瑞对话
中国画的本体精神
——与张公者对话
学习黄宾虹,向传统深处开掘
——与《中国书画博览》杂志编辑对话
中国绘画的精神与中西文化差异
——与刘墨对话
我看《观画答客问》
——与《藏画导刊》编辑对话
笔墨文化谈
——在2015年徐州观摩展暨艺术沙龙上的系列谈话
冷和热的辩证观
——与《中国画观察》副刊编辑关于艺术市场的对话
按笔墨文化的规律去创造
——在2017年第二届中国文艺长安论坛上的发言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温馨提示:请使用浙江图书馆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