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理由1:《福布斯》杂志年度10大*佳图书;《自然》杂志重磅推荐
推荐理由2:美国图书馆协会《书单》杂志、《科克斯书评》《出版人周刊》及有影响力的专业人士撰写权*推荐。
推荐理由3:如果生物多样性消失了,人类也将不复存在。一部有趣且充满警示的著作,一部揭示现代文明困境的《启示录》。
记录了两栖和爬行动物学家伊莱·格林鲍姆在刚果(金)的艰辛科考之旅,详细介绍了那里壮观的自然景观、丰富多彩却又正在迅速消失的各类动植物、当地人和部落新奇有趣的生活风貌、科考收获所带来的满足感、血腥的殖民史以及当今复杂的社会环境和政治环境。
能喷毒液的眼镜蛇、濒临灭绝的山地大猩猩、在路边悠然嬉戏的野生大象,以及深陷内战的士兵和贫民,他们的遭遇无不让人扼腕叹息。
第9章 这人脑子有问题
多少世纪以来,罹患疟疾的原因一直是个谜。18 世纪,发明了以双命名法确定物种学名的著名生物学家林奈猜测,这种疾病是由饮用水中的泥土微粒进入堵塞的毛细血管引起的。在美国南北战争中,疟疾经常决定战役的胜负;二战期间,它是驻南太平洋的美军要面对的大问题。虽然疟疾在热带地区最为常见,但在其他地方也有可能出现:20 世纪20 年代,一场疟疾毁灭了北极圈附近的一座俄国城镇;2003 年,卫生状况不佳导致佛罗里达州出现了若干例疟疾患者。
现在我们知道,疟原虫是一种寄生单细胞真核生物,不同种类的疟原虫可以感染从爬行动物到人类在内的多种动物。蚊子被看成世界上对人类危害最大的动物,因为它们可以传播数种致命的疾病。全世界有3 500 种蚊子,其中70 种蚊子的唾液腺中有疟原虫。以疟疾为例蚊在叮咬脊椎动物时,会将疟原虫传播到它们的血红细胞中。疟原虫阻碍三磷酸腺苷酶的合成,从而影响蚊子的行为。三磷酸腺苷酶是一种抗凝血化合物,可以让雌蚊(雄蚊不叮人)吸食到足够的血液。不能合成这种酶的雌蚊吸不到足够的血液,于是只好叮咬更多的受害者,因而每次都会感染更多的人。感染疟疾后,人体内发挥作用的血细胞便会减少,导致身体疲乏,卧床不起。疟原虫进入人体后有7~30 天的潜伏期,潜伏期过后,感染者会出现发寒发热、倦怠、肢干疼痛、恶心呕吐、出汗和剧烈头痛等症状。出汗发热和打冷战症状的急剧变化来自疟原虫感染后红细胞破裂释放出的有毒物质。在非洲,最常见的疟疾是由最致命的恶性疟原虫引起的。恶性疟原虫会附着在大脑血管壁上,严重感染它们的病人(约2%)可死于神经性昏迷、重度贫血、黑尿热的溶血性贫血、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低血压、肾衰竭或低血糖并发症等。
人类感染的恶性疟原虫是怎么来的?科学界对此看法不一,但最近的一项研究表明,恶性疟原虫最早寄生在蝙蝠身上,后来才传播给其他的哺乳动物,如啮齿动物和灵长类动物。科学家分析了中非的人类和野猿体内的疟原虫DNA 样本,发现人体内的疟原虫与西非低地大猩猩体内的疟原虫一模一样。因此,人类恶性疟原虫的起源似乎与这些大猩猩有关,而这种疾病的人类形式是由发生在数十万至数百万年前的“单一跨物种传播事件”造成的。早在距今5500 万~ 3370 万年前的始新世,疟疾在进化过程中可能在灵长类动物(猴子、猿和人类祖先)的体内有过多次宿主转移。
疟疾导致的死亡大部分来自恶性疟疾,每天因此而死的非洲儿童达到惊人的3 000 名。全球每年有2.14 亿人感染疟疾,其中大约50 万人因此死亡。2016 年,疟疾是刚果(金)致死率最高的疾病,尤其是感染疟疾的儿童,他们中的许多人因为父母买不起治疗疟疾的处方药而死亡。许多公益组织花费了数亿美元与疟疾斗争,他们虽然取得了一些进展,但不幸的是,由于人类为了短期利益不惜损害自然,这种疾病还在继续造成可怕的伤害。
对亚马孙雨林的研究表明,采矿和森林砍伐(为庄稼和种植园腾出土地)增加了适于蚊子繁殖的区域,造成蚊子的肆虐,导致疟疾的传播更为严重。按蚊喜欢在森林外能晒到太阳的池塘里繁殖,因此森林面积被砍伐1%,疟疾感染率便增加8%,蚊子咬人的次数则增加278% ;据推测,中部非洲的情况也同样如此。艾伯丁裂谷内新开了许多金矿(世界上的黄金有大约1% 来自刚果(金)),分离黄金所用的汞有降低人体免疫力的作用,会加重疟疾的感染。在
中部非洲,猎取野生动物也是一个导致疟疾肆虐的原因。捕猎到的动物需要从森林中运出去,运输活动必须建设道路。有数据表明,刚果盆地每年的非法丛林肉贸易量约为100 万吨,相当于400 万头牛。除了明显的哺乳动物生物多样性损失外,非法捕猎取消灭了蚊子的哺乳动物宿主,迫使它们叮咬人类。
更让人担心的是,随着森林砍伐的持续,一些新的毁灭性疾病的传播风险也在增加。大部分新型疾病(动物源性疾病)的感染由人与野生动物的接触引起,如埃博拉、马尔堡出血热、艾滋病、寨卡病毒、尼帕病毒、拉沙热病毒、萨斯病毒、禽流感等。人与野生动物最有可能在森林边缘、森林被砍伐的地方以及人口稠密的地方接触,因此在未来,森林的减少和区域被割裂很有可能会增加动物源性疾病的发生。而且这种情况最有可能在中部非洲发生(如寨卡病毒最早就是在乌干达被发现的),因为在那里,哺乳动物的生物多样性丰富,生物量大,丛林肉的猎捕、运输及消费活动频繁,而且有与人类关系很近的灵长类动物的出没。
所有这些例子表明,自然环境的改变破坏了宿主和寄生虫之间的生态平衡,从而加快了疟疾和其他热带疾病的传播,给人类带来毁灭性后果。在为了谋生或改善生活而摧毁雨林时,热带地区的人不知不觉地打开了潘多拉的盒子,恶化了自己的生活环境。
温馨提示:请使用浙江图书馆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
美国图书馆协会《书单》杂志(Booklist)带星评论
引人入胜的科学之旅……在《野性与文明》中,格林鲍姆记叙了他在刚果(金)历经的艰辛之旅,详细介绍了那里曾经的血腥历史、壮观的自然景观以及丰富多彩却又正在迅速消失的各类动植物。
《科克斯书评》(Kirkus Reviews)
文字流畅,让人身临其境,把刚果(金)的自然奇观以及生命的脆弱清晰地呈现在了读者的面前。
《出版人周刊》(Publishers Weekly)
格林鲍姆将科学研究、环境保护以及刚果(金)的历史等话题整合到了一本书中,向读者分享了他探索内战中的刚果(金)令人赞叹的生态系统的经历。
伊恩•雷德蒙德(Ian Redmond)
野生动物学家、《联合国迁徙物种公约》大使
大英帝国勋章获得者
伦敦动物学学会会士、林奈学会会士
引人入胜……引领读者去深入探索民主刚果被人忽视的自然。
乔纳森•金顿(Jonathan Kingdon)
牛津大学动物学家
感谢格林鲍姆这样的科学家,《野性与文明》中描述的科学考察表明,虽然面临着很多困难,创新性的研究仍然能够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