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帝国的大多数王朝都是在不断扩张的过程中自我吞噬的,此书以大明王朝为个案,揭示了众多王朝兴衰背后的幕后推手到底是谁!
“枪杆子”“笔杆子”“钱袋子”哪个和政权的关系最铁?本书作者告诉你终极之“子”是哪一个?
《说明:钱眼儿里的皇朝》是一部讲述明代财政税收的通俗读物。作者通过相关史料,以明代十七帝为节点,全景式地展现了整个明代由税收财政引发的经济、政治、社会、和生态变迁的全貌。书中勾画了统治者性格和偏好等复杂因素与赋役间的内在联系和作用机理,推导出税收演进和王朝兴衰具有密切相关性和高度一致性,揭示了一个以传统的农业生产力为基础的政权是如何在财政支出的扩张中不断吞噬自我的。
《说明:钱眼儿里的皇朝》:
在佛教发祥地印度,原本没有僧籍、寺籍和度牒这些劳什子。追根溯源,度牒制度是赋役制度的衍生品,度牒是勤劳勇敢的中国人的发明。由于僧尼享受免除赋税和徭役的优待,某些挣扎在底层的社会成员为逃避饥饿、贫困、盘剥和战乱,往往栖身寺观,混一口稀粥活命。加之信仰的力量,僧尼的队伍越来越大,对财政收入、人口结构、生产和消费结构的冲击越来越大。为有效遏阻僧尼队伍无序、无限膨胀,规范社会秩序,南北朝建立僧籍制度,厘定僧俗边界。几经摸索,唐代正式向人册僧尼颁发证书,名日度牒。
度牒是僧尼的身份证,也是他们的铁饭碗。度牒收入是国家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也是政府的米袋子、菜篮子,至少唐宋两朝是这样。
《西游记》讲述了一个真假国王的故事。故事借用的背景,是唐。妖怪把乌鸡国国王推进井里,自己装国王。真国王托梦给唐僧,唐僧将悟空救还的真国王带到假国王面前,假国王先发制人,指着真国王鼻子说:“那三僧可让,这一道难容。那行童断然是拐来的。他叫做甚么名字?有度牒是无度牒?”
有齐天大圣在,假国王自然被打回原形。但假国王那句话却道出了人际交往的前置性规则:别整那么多没用的,先亮出你的度牒!
我们再拿鲁智深和武松说事儿。之所以选这俩,是因为他们身份特殊,而且知名度高。鲁智深三拳打死郑屠,避祸他乡,经赵员外谋划和运作,人寺为僧。赵员外家道殷实且眼光长远,“许下剃度一僧在寺里,已买下一道五花度牒在此”,这里的“五花度牒”就是一张空白度牒,添上某人法名,这个人立马变现,成为合法僧人。果然,鲁智深受戒后,首座呈将度牒上法座前请长老赐法名,长老赐名已罢,把度牒转将下来。书记僧填写了度牒,付与鲁智深收受。
与花和尚鲁智深正式受戒出家迥然不同,行者武松是个假和尚,他没出家,只是冒用了他人度牒。《水浒传》这样交待武松变身头陀的过程:武松在十字坡遇到开黑店的张青、孙二娘,险些丧命。三人以江湖规矩结交后,心细如发的孙二娘担心武松额头金印太拉风,出门有危险,思来想去,想起两年前杀过一个头陀,衣物和度牒都在,于是灵机一动,让武松扮作头陀,行走江湖。
“只除非把头发剪了,做个行者,须遮得额上金印,又且得这本度牒做护身符,年甲貌相又和叔叔相等,却不是前缘前世。阿叔便应了他的名字,前路去谁敢来盘问。”孙二娘这话说明,有度牒、应名字、年甲貌相相似,才能以假乱真。
事实上,北宋时出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儿,除了度牒,还要有戒牒。戒牒相当于执业资质,由僧官机构及传戒师签发,鲁智深的戒牒由智真长老和五台山寺庙包办。度牒相当于聘书或任命书,由政府颁发,也可理解为向政府申购。鲁智深佛缘极深,有长老和员外相助,身份不成问题,闯祸也有人庇护。不仅可以在名山宝刹吃狗肉、耍酒疯,还可以到首都大相国寺看菜园戏泼皮、倒拔垂杨柳。而武松虽冒用他人度牒,却搞不来戒牒,因而只能算是俗家弟子。
明代延续度牒制度。洪武元年(1368),朝廷立善世、元教二院,专掌相关事务。洪武五年(1372),给僧道度牒。洪武十五年(1382)置僧录司、道录司,严管僧道资格,规定:“僧凡三等:曰禅,曰讲,曰教;道凡二等:日全真,日正一。设官,不给俸。”洪武二十四年(1391),礼部清理释道二教,“限僧三年一度给牒,凡各州府县寺观,但存宽大者一所,并居之。凡僧道,府不得过四十人,州三十人,县二十人。民年非四十以上,女年非五十以上者,不得出家。”洪武二十八年(1395),又“令天下僧道赴京考试给牒,不通经典者黜之”①。上述演进轨迹表明,这是一个从起步,到基本步入正轨,再到政策调整的过程。限制年龄和文化素养,客观上提高了准入门槛,即难度系数,政策取向清晰而明显。
……
序 没见过这样写的税史曹钦白
第一章 大国丰歉:谁的田园谁的歌
第一节 朱元璋是个精算师
第二节 我是宗主我怕谁?
第三节 一帖两册:人间正道耕与读
第四节 哥赏的不是土地,是税基
第五节 地主家真的有余粮
第六节 赋改预备势:金花银和均田均粮
第七节 赋改进行时:从周幹周忱到张居正
第八节 见证奇怪:羊毛出在猪身上
第九节 大明皇朝是穷死的
第十节 咱是皇族,能不能靠点谱儿?
第十一节 太监、言官、党争:误国不分先后
第十二节 历史周期律和税收周期律
第二章 大国征纳:谁的篮子谁的菜
第一节 盐课和盐专卖:一桌霸王餐
第二节 茶课和茶专卖:买尽青山当画屏
第三节 关市之征:因地设税,靠山吃山
第四节 关市之征:从简而轻到苛而乱
第五节 关市之征:天朝上邦的涉外税收
第六节 杂色:渔课和渔贡
第七节 杂色:香税、酒醋课和契税
第八节 管理收入:赃罚银里的天理人心和恩怨情仇
第九节 管理收入:捐纳及奖劝事例
第十节 管理收入-僧道度牒费:谁的奶酪?
第十一节 管理收入-桩朋银:索赔的手法和艺术
第十二节 四类八瓣:明朝财政收入的基本结构
第三章 大国盛衰:谁的平坦谁的弯
第一节 “开骂”是一种工作模式
第二节 民变:狗血剧情和无耻嘴脸
第三节 喋血:谁的失败,谁的成功?
第四节 骂太监,还是骂皇帝?
第五节 四箴疏和聚敛图
第六节 摇摆中的矿税
第七节 万历想自己养鸡
第八节 乱拳打不死老师傅
第九节 做思想工作,我们曾经很专业
第十节 谁也不服输,谁也别想赢
第十一节 熊孩子是怎样炼成的
第十二节 民无能名曰神:神!
第四章 大国安危:谁的长剑谁的犁
第一节 舞弯刀还是荷木犁,这是个问题
第二节 明时明月明时关
第三节 军屯:种出来的剑犁关系
第四节 京军专列原来是“过山车”
第五节 迁都和募兵:一件大事和另一件大事
第六节 卫所逃亡:三十六计走为上
第七节 勾军:一瓢舀进漏桶的远水
第八节 当杀人成为一种职业
第九节 “花钱买和平”有时只是一厢情愿
第十节 龙见和六渊:天灾款款走来
第十一节 三饷加派:最后的晚餐
第十二节 开启群殴模式
第五章 大国源流:谁的仓廪谁的米
第一节 奢靡莫过帝王家
第二节 建设+破坏:建筑商的一体两面
第三节 卑微的高贵,虚幻的奢靡
第四节 宗藩支出:好大一棵树
第五节 爵禄和官俸:列位大人,开饭喽!
第六节 军费支出:从“丰产田”到“无底洞”
第七节 教育支出:百年大计不差事儿
第八节 教育支出:百年大计不差钱儿
第九节 水利建设-农田水利支出:为命脉买单
第十节 水利建设-治黄治运:干正事,我们是认真的
第十一节 社会保障支出:有情义有担当
第十二节 社会保障支出:尊高年和念勋劳
……
第六章 大国高下:谁的青春谁的梦
明朝十六帝大事记
明朝税收大事记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说明”进行时
温馨提示:请使用浙江图书馆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
★作为一名税收人,他观察事实;作为一名记者,他报道事实:作为一名学者,他解剖事实。然而无论长江兄以何种身份言说,我读到的都是属于一个知识分子本真的家国情怀。
——张楚 鲁迅文学奖获得者
★长江起步于基层,几经磨砺,他的经历决定了他的文字不是“官员作家”哗众取宠的“才艺”,展示和空洞的“呐喊”,而是结结实实的感受和见识。他对税收历史的探究,总是在社会大背景下展开,述述洒脱,文字洗练,其见地更是令人感叹。从这一点说,长江的文章才称得上真正的大散文。
——李延青 河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
★《说明》通篇以思辨性的学术随笔,立体审视各种复杂因素与赋役制度,赋役管理的作用机理,推导和论证王朝兴衰与税收演进在时间、方向、深度和广度上的密切相关性和高度一致性,是一本有趣、有料、有情怀的好书。
——刘佐 国家税务总局税收科研所原所长、研究员
★该书以轻松活泼的笔调,严肃有深度的思考,来揭示财税与国家治乱兴衰的密切联系,值得隆重向读者推荐。
——倪玉平 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清华大学中国经济史研究中心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