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诗歌研究史》(宋代卷)立足于新世纪,全面梳理考察20世纪宋代诗歌研究的成果,结合宋代诗歌研究之专题,分专题讨论各个领域内研究进展,比较全面的展现了二十世纪宋代诗歌研究的历史,对当下的宋诗研究具有借鉴意义。
“中国诗歌研究史”丛书是由首都师范大学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左东岭主编,由李炳海、赵敏俐、钱志熙、吴相洲、王培友、查洪德、左东岭、王小舒、梁庭望等学者共同撰写的学术史著作,共9卷,系统地反思了20世纪各个时期中国先秦诗歌研究、汉代诗歌研究、魏晋南北朝诗歌研究、隋唐五代诗歌研究、宋代诗歌研究、金元诗歌研究、明代诗歌研究、清代诗歌研究、少数民族诗歌研究的理论方法、学术贡献和经验教训。丛书不仅系统地总结了20世纪中国诗歌研究的优劣得失,而且指出了未来中国诗歌研究的新的增长点,是一部具有重要参考借鉴价值的学术史著作。“中国诗歌研究史”丛书是教育部重点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重点项目成果,与已出版的“中国诗歌通史”丛书(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成果,人民文学出版社2012年出版)和即将出版的“中国诗歌研究资料汇编”丛书(教育部重点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重点项目)相辅相成。
自清末以来,宋诗研究作为传统学术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开始伴随着学术分化而成为中国文学史、文学批评史、诗歌史等重要的观照对象。自然,清末宋诗研究,受到了当时各种文化研究思潮的影响。乾嘉学术、西学东渐带来学术研究方法的传入、以及西方学科分类的崭新学术视野,都对彼时宋诗研究起到了重要的影响。随之而后,由于“五四”之后来自西方的新观念、新方法的日渐风行,人类学、进化论、美学等新的研究理念与研究方法开始影响到宋诗研究,出现了王国维、鲁迅、胡适等著名学者。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开始出现了大量的专门性的宋代诗歌的研究著作及研究论文,除了朴学的研究方法仍然得到推崇之外,考据与分析并重,注重历史文献的梳理,重视唯物史观指导下的辩证思维研究方式,得到重视。出现了胡云翼、梁坤、吴梅、王易、薛砺若、吕思勉、刘大杰、夏承焘、龙榆生、钱锺书等著名学者。而1950-1980年代,则因为政治制度及其指导思想的原因,尤其是政治运动对研究者及其学术的影响,自三十四年代开始风靡的宋代诗歌研究热潮,却很快消歇了。标签式的研究方式、重视斗争性与人民性的研究取向,几乎成为这一时期的标识。所幸的是,自1949年前而入新中国的一些学者,在这一时期以文献考证、目录整理等方式,留下了一些不尚空谈的著作。这一时期,朱东润、钱锺书、李啸仓、谭正璧、刘永济、夏承焘等学者的学术著作,可作代表。1980年后,伴随着政治上的改革开放而带来的学术革新,也影响到宋诗研究。一些老一辈的学者学术激情迸发,而新一辈学者也逐渐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治学路数,涌现出诸多著名学者。经过三十多年的努力,宋代诗歌的研究队伍、研究水平出现了可喜的进步。
……第一章 “宋初三体”诗歌研究
“宋初三体”是入宋后陆续出现的主要诗歌流派,一些重要的诗人大都是“宋初三体”的代表性诗人,其诗歌创作代表了宋初八十余年的主要诗歌创作成就。百年间学者对“宋初三体”及其代表性诗人的相关研究,经过了一个从文献梳理、文学史定位研究,到文学的文化生态研究的研究过程,对“宋初三体”诗歌特性及其历史定位的研究有了很大进展。总的来看,1980年代之前,对“宋初三体”的研究较少,很多问题未及展开,大量的研究成果都出在1980年代之后。
目录
20世纪宋代诗歌研究综论
第一章 “宋初三体”诗歌研究
第一节 民国时期学者对于“宋初三体”的研究
第二节 1949—2000年前后的“宋初三体”研究
第二章 欧阳修及其同时代诗人研究
第一节 梅尧臣、苏舜钦及其诗歌研究
第二节 欧阳修的文学思想及其诗歌创作研究
第三节 王安石及其诗歌研究
第三章 北宋前期词研究
第一节 晏欧词研究
第二节 张先、晏几道词研究
第三节 柳永词研究
第四章 苏轼及其诗词研究
第一节 苏轼思想及诗歌研究
第二节 苏轼词研究
第五章 黄庭坚与江西诗派研究
第一节 黄庭坚及其诗歌研究
第二节 江西诗派研究
第六章 周邦彦、李清照词研究
第一节 周邦彦与清真词研究
第二节 李清照及其“易安词”研究
第七章 南渡诗词的发展态势研究
第一节 陈与义诗歌研究
第二节 南渡词坛研究
第八章 中兴诗坛研究
第一节 陆游诗歌研究
第二节 范成大诗歌研究
第三节 杨万里及“诚斋体”研究
第九章 辛弃疾与中兴词人群体研究
第一节 辛弃疾及其词作研究
第二节 中兴词人群体研究
第十章 诗家别派研究
第一节 两宋理学诗及其相关问题研究
第二节 僧诗与道诗研究
第十一章 南宋中后期诗词研究
第一节 “永嘉四灵”与江湖诗派研究
第二节 姜夔、吴文英词研究
温馨提示:请使用浙江图书馆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
回顾学术史,才能更好地推动学术的新发展。《中国诗歌研究史(宋代卷)》全面梳理考察20世纪宋代诗歌研究的成果,对当下的宋诗研究具有借鉴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