填志愿是一件要命的事情,远比我设想的要复杂,让人受不了。
我以为我会潇洒地在第一志愿填上“复旦大学”的字眼,然后得意地继续戋的梦想。我甚至设想了假如父母反对或老师不赞成,我会用怎么样的话语去搪塞,用怎样的言辞去反驳。然而,那都是填志愿以前的想法了。“以为”的事情往往和事实不符,“以为”是“以为”,“现实”是“现实”。
而事实上,填志愿这一过程,的确成为我的高三历程中最为波折的一件大事。
老师反复强调一定要根据以前几次重大考试的分数和排名以及高一高二的一切表现来衡量自己的位置,我的信心于是在一次叉一次地排序和比较中消失殆尽。我行吗,我可以吗?在“杀进复旦”的横幅前我的回答一次比一次底气不足,细弱的声音在残酷的现实里被搅得支离破碎。
曾经看到一位前辈在她的文章里写:“信任和怀疑是架跷跷板。信任自己的心有多沉重,怀疑自己的念头就会不由自主地被翘得有多高。”真是这样。高三生活的每一次考试告诉你永远不要去保证什么,也不要轻易地去肯定什么。没有人可以肯定地说:“我的语文一定120分以上。”也没有人敢拍胸脯保证:“数学一定是我的强项。”
老师们原本鼓励的态度在这个时候全都来了个180度的大转弯。他们找你谈话,用升学率,用前几届惨不忍睹的失败例子想方设法地让你害怕,让你体会“一失足成千古恨”的毛骨徕然。
“保守,保守,再保守些。”成了填报志愿的首要原则。
我的处境有些令人绝望。自己的成绩软弱得没有一点呐喊的能力。纵是大半年的努力换来了年级前80名的稍稍靠前的位置,但在第290名的阴影和复旦这道高不可攀的门槛前也变得怅然无力起来。
……
展开
——华子评 毕业于清华大学
我不知道现在要用什么样的字眼去形容曾经的高考。过去的心情在过去的日子里已经难辨真假。曾经是那么“巨大”的高考,一旦跃过去了,就只成为-种回忆,一段经历,一部分自己真真切切走过去的道路。
——职烨 毕业于复旦大学
你的努力,无论它在长长的时光中有多么的默默无闻,总有人会看到,总有人为你欢欣,总有人在你的身后一直坚定地支持你。
——黄伟晶 毕业于北京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