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为叶舒宪人类学代表著作,《诗经》作为上古的一部诗歌总集,是我们国家的文学珍品,同时,它以丰富的生活内容、广泛的创作题材,向我们展示了殷商乃至远古社会的历史文化风貌。本书将《诗》这部古老的诗歌总集看作诗歌发生初期瞬间凝固的一个标本和活化经石,并且站在当今人类跨文化视野重新审视《风》、《雅》、《颂》之由来;从双性同体神的信仰考察祭司制度,探究“诗言志”背后的“诗言寺”本相,以及中人伦理观与儒的起源、温柔敦厚诗教之间的潜在联系等等。
诗歌起源的探讨同艺术起源问题一样,曾困扰着一代又一代的学者。时至今日,用思维与文化的眼光重新考虑这一课题,似可区分出诗歌的二重起源——圣诗与俗诗,分别加以探讨,从而避免许多纠缠不清的死结,使问题逐步明朗化。
简单地讲,圣诗即指服务于宗教信仰和礼仪活动的诗歌唱词,如祭祀歌词、咒词、祝祷之词、招魂曲词,等等。圣诗起源之早,当与人类法术思维的成熟和语言的发生同步。各大文明初始时期被各种宗教奉为“经”的诗歌作品,如古印度的《吠陀》和《薄伽梵歌》、古伊朗的《阿维斯塔》、希伯来《旧约》中的《诗篇》、古埃及的《亡灵书》中的诗作、苏美尔和巴比伦文明中的颂神诗与创世史诗《艾努玛?艾利什》、古希腊文明中大部分失传了的诗体启示录 ,等等,便都是因及时见诸文字记载而保存至今的圣诗。俗诗与圣诗相对而言,泛指一切与宗教信仰并无直接关联的民间歌谣、韵语唱词等。俗诗的起源从理论上讲,当与圣诗不相上下,同样以人类语言能力的发生为前提。但由于二者在初民意识形态中的重要性及地位大不相同,所以早期的俗诗大都因为无法及时记录为文字而湮没无闻了。《诗经》中的“颂”与“风”,大致上相当于这里所说的“圣诗”与“俗诗”,而“雅”则介乎二者之间。
圣诗与俗诗虽同样古老,但其内容和形式都各具特色,相互之间既有影响作用,又明显地属于不同的思维和文化产物。 圣诗的溯源研究实际上必然属于宗教文化的范围。俗诗的根源则在于世俗文化,尤其是民间的性文化方面。随着从原始到文明的演进过程,许多本来作为宗教信仰对象的圣诗逐渐向世俗化方向转变,也就是从固定于仪式场合演唱的歌诗向非信仰的、文学性的说唱诗转变。我国境内许多少数民族现存的具有史诗性质的作品——以创世神话和祖先事迹为主题的长叙事诗,似可看作是由仪式性的圣诗脱胎而来的产物,它们同世俗的抒情歌诗并不同源。安德鲁?兰的看法是,应区分民歌与史诗的不同来源,他说:
民歌有长时期和普遍的流传是可以证明的;这些歌的起源,从民众嘴里和心里出来的,同那些艺术诗的起源,由于贵族为得要求一种只有他们能有的那种史诗而生的,可以说是正相反。
按照这种看法,民歌出自民间,反映的是民众的世俗心声;史诗出自贵族,是个人性诗作的滥觞。如果参考当代人类学和民俗学的研究成果,我们可以进一步确认,安德鲁?兰所区分的诗歌的两类源头实际上正是“圣”与“俗”的区别。
就希腊和印度的大史诗传统而言,《伊利亚特》和《摩诃婆罗多》虽已脱离了宗教信仰的束缚而得到长足的发展,但多少仍具有圣诗的色彩。
温馨提示:请使用浙江图书馆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