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缘者的吟唱:以A.T.何巴特为中心的中国叙事》:
鲁迅是一位深具社会责任感的作家,他看到了中国人所遭受的苦难,可以理解他为什么会使用这么极端的词汇。那一民族存亡的危难时期,中国人所需要的是斗争精神和革新精神。因此,西方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赞扬的确会在中国人中间产生削弱性的影响。问题是何巴特这一时期对中国的肯定性的描述是否真的别有用心,她是否真的想利用“软刀子”来伤害中国人?下文,将会探讨何巴特笔下的中国形象再一次发生变化的原因。
在《中国灯油》这部书的开头,何巴特就强调这只是一部小说。“书中没有一个人物是来自于真实的生活。所有的创作都是虚构的,书中所描述的机构也没有一所是真实的。选择了石油生意是因为光是进步的象征。同样,所涉及到的事件也都和历史无关。整个就是我自己在中国和其他地方的生活的经历、观察和思考的混合物。”②然而,在《格斯提的孩子》中,她却披露说,《中国灯油》是基于她丈夫厄尔·何巴特的经历完成的。出于对美孚石油公司的忠诚和责任感,在1927年3月21日的大撤退中,厄尔没有放弃他自己的岗位,何巴特也决定,她的丈夫在中国停留多久,她就会陪着他待多久。在南京事件期间,厄尔冒着生命危险和那些用上了膛的步枪指着他的胸膛的中国士兵交涉。当时,他的妻子和其他52名西方人正藏在他家的楼上。他们用一条用床单撕成的绳子爬出了城墙外,得以逃脱。当厄尔往下爬时,床单的布破了,他的脚受了伤,这使他的腿永远瘸了。可是他的勇敢,仅是被美孚石油公司看作是出洋相。当美孚公司要缩减人员时,在为美孚忠诚地工作二十年后,他被迫辞职了。厄尔辞职之后,何巴特第一次看到了大公司的非人性化,明白了做生意时,中国人强调人际关系的价值所在。他们第一次回国时,美国依旧处于繁盛时期。他们非常高兴和感激能够回到自己的国家。然而,这次回国时,厄尔已经四十多岁了。在企业界,被认为已经“老”了。除了海外贸易的经验,他一无所有,所以他很难在美国找到一份工作。1928年5月,他最终在柏林找到了一份检查新安装的加法器的下级主管的工作。在柏林生活期间,何巴特夫妇看到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对普通德国家庭的影响以及德国人对协约国的怨恨,因为他们在《凡尔赛和约》中对德国人民提出了“战争罪责条款”,战胜国把发动战争的责任完全推给了战败国德国。何巴特夫妇在同年7月返回美国。几个月的失业之后,厄尔才在华盛顿找到了一份临时的工作。何巴特由于自身的经历,看到了美国公司对公司职员的冷酷无情、看到了战争的残酷,也因此而看到了中国家族制的价值和中国追求平和、宁静的哲学。
此外,虽然赫伯特·胡佛那些宣布美国最终战胜了贫穷的豪言壮语言犹在耳,美国的期货市场却开始陷入了崩溃。整个国家被卷入了经济危机之中,表面繁荣的面纱被彻底揭开,背后工业体制的缺陷彻底暴露。调查数据反映出了经济崩溃的严重程度:1929年到1931年,失业率从3.2%上升到24.9%,超过1500万的美国人失业。从1932年冬天到1933年,银行体系几乎全面崩溃。到1933年3月份,超过5000家银行破产,存款损失了数百万。并且从1929年到1933年,国民生产总值从1040亿锐减到740亿美元。国民收入从880亿美元缩减到400亿美元。几乎每一天都有银行宣布破产;1930年有1350家银行倒闭,在接下来的两年分别有2293家和1453家倒闭。期货价格急速暴跌。通用汽车在1929年卖到91美金的高价,到1933年1月跌到了13美金。同一时期,美孚石油公司从83美金降到了30美金,美国钢铁从261美金降到了27美金。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