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文献、区域社会与国家治理》:
20世纪90年代,海外学者讨论市民社会、公共领域、国家与社会关系,也影响到国内学术界,先是政治学后是历史学。这一影响主要表现在近代史、明清史乃至整个中国史研究领域。国家与社会的关系,更多地表述为“社会与国家”,体现出自下而上从社会看国家的研究立场。在中国古代史研究领域,有王宇信、徐义华《商代国家与社会(商代史·卷4)》,牟发松主编《社会与国家关系视野下的汉唐历史变迁》,孟宪实、荣新江、李肖主编《秩序与生活:中古时期的吐鲁番社会》,刘后滨主编《日常秩序中的汉唐政治与社会》以及杜常顺、杨振红主编《汉晋时期国家与社会论集》都反映了编者对政治史与社会史结合的追求。明清史领域探讨国家与社会关系的成果较多,代表性的成果有郑振满《乡族与国家:多元视野中的闽台传统社会》、刘志伟《在国家与社会之间:明清广东地区里甲赋役制度与乡村社会》、梁治平《清代习惯法:社会与国家》、常建华《清代的国家与社会研究》、吴琦主编《明清地方力量与地方社会》。李治安主编“基层社会与国家权力研究丛书”9种。近代的相关研究则有马敏《官商之间:社会剧变中的近代绅商》、朱英《转型时期的社会与国家——以近代中国商会为主体的历史透视》,还有马小泉《国家与社会:清末地方自治与宪政改革》、徐小群《民国时期的国家与社会:自由职业团体在上海的兴起:1912-1937》等。
值得注意的是,社会学学者李友梅《制度与生活视野下的中国社会变迁》(《解放日报》2008年12月18日)提出,“国家与社会”的分析框架与社会生活实践始终存在无法摆脱的张力,提出尝试构建“制度一生活”的分析框架,以“自主性”为观察对象,更有效地呈现和解读这一社会变迁过程。这一想法或许也适应于社会史研究。社会史学者也在研究实践中敏锐抓住了制度与生活的关系,如刘永华《明代匠籍制度下匠户的户籍与应役实态——兼论王朝制度与民众生活的关系》(《厦门大学学报》2014年第2期)、杜丽红《制度与日常生活:近代北京的公共卫生》(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5年版)。可以预见,随着日常生活史、新制度史研究的展开,“制度与生活”的研究视角越来越受到重视。
(二)结构与生活的社会史
新时期社会史强调对于社会群体的研究,重视从群体关系的结构探讨社会。有别于以往比较单纯重视生产关系而兼顾法权关系的探讨,从阶级关系向等级身份的研究转变,或者说将两者结合起来。
20世纪七八十年代之交到90年代中期,出现了一批研究的成果。如田昌五、臧知非《周秦社会结构研究》,朱绍侯《秦汉土地制度与阶级关系》《魏晋南北朝土地制度与阶级关系》,张泽咸《唐代阶级结构研究》,王曾瑜《宋朝阶级结构》,韩大成《明代社会经济初探》,经君健《试论清代等级制度》《清代社会的贱民等级》,聂宝璋《中国买办阶级的发生》。
着眼于社会结构的研究,通贯性的研究主要体现在冯尔康主编《中国社会结构的演变》,沈大德、吴廷嘉《黄土板结——中国传统社会结构探析》。不同时期社会结构探讨方面,有李天石《中国中古良贱身份制度研究》,吴琦《明清社会群体研究》,章开沅、马敏、朱英主编《中国近代史上的官绅商学》,李明伟《清末民初中国城市社会阶层研究(1897~1927)》等。
新时期社会史的重要特征是强调全方位研究普通民众的生活,社会史除了重视社会结构,同时重视社会生活。前述社会生活史研究著作之外,还有宋镇豪《商代社会生活与礼俗(商代史·卷七)》、蔡锋《春秋时期贵族社会生活研究》、彭卫《汉代社会风尚研究》、秦新林《元代社会生活史》、李长莉等《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史》。朱汉国等《20世纪的中国:走向现代化的历程·社会生活卷(1900-1949)》《20世纪的中国:走向现代化的历程·社会生活卷(1949-2000)》论述了民国与20世纪下半叶的社会生活。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