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 年4 月 上海
战争的阴云已经密布在这座“世界第四大都市”上空,上海英美人的生活却如一些商户贴在门上的英文告示那样:“一切如常”(Business as usual)。
静安寺路的大光明戏院和林森中路的国泰戏院门口挂着大幅招牌,上映着好莱坞喜剧电影“康尼岛”。茂名南路的兰心戏院竖着广告牌,英美侨民剧团的话剧《活在当下》每晚八点在这里上映。外滩汇中饭店的咖啡厅里,洋行大班不紧不慢地品味着服务生递上的清咖,翻看着当天的《字林西报》。跑马厅的足球比赛一场接着一场,历史悠久的圣芳济学堂队即将迎战上海英国学校队。而人们还在津津乐道着几天前这里的一场精彩比赛。上海国际足球联队在上半场1:5 落后英国海军足球队的情况下,连扳六球,以7:5 赢取了一场奇迹般的逆转胜利。西郊的虹桥高尔夫球场迎来了开球季,南郊的龙华国际机场也繁忙如常,西方世界德高望重的传教士斯坦利·琼斯搭乘美国西北航空的飞机降落在这里,开始了他的中国之旅,受到本地宗教界的热烈欢迎。为了迎接即将到来的复活节,华山路425 号的上海英国学校操场上举行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曲棍球表演赛。受邀前来观战的亚细亚火油公司、太古洋行雇员和英国军舰“紫石英”号的官兵在场边畅快攀谈,享用着丰盛的下午茶。
这是中国最西化的城市。
上海的两个租界—— 公共租界和法租界—— 此时已经不复存在。屈辱的“治外法权”和“领事裁判权”也在名义上被取消了。那个不受中国政府制约的工部局,连同它的警务处,万国商团都已经成为了历史。城市的主权回到了中国人手里,那些带着洋味的街道都已经改回了中文名字。闻名遐迩的霞飞路如今叫林森中路,优雅曼妙的迈尔西爱路如今叫茂名南路,孤岛时期令人毛骨悚然的极司菲尔路也更名叫了樊皇渡路。此时的上海,或许比开埠以来的任何时候,都更接近一个中国城市。
但这座世界大都会身上的洋气,很难褪去。外滩行色匆匆的路人中,有豪放傲慢的美国人、沉默阴郁的英国人、包着大头巾的锡克人、红脸金发的白俄女郎、高鼻卷发的犹太人…… 来自世界各个角落的人们汇聚在这里。任何一种文化,都能在这里找到深深的印记。1949 年上海的三十个辖区里,还有二十七个区住着外国人。他们的人数已经大大减少,但他们的分布依然没有偏离多年来的格局:洋行大班多在新泾游息虹桥的别墅区,经理雇员小商人住在黄浦区和常熟区,传教士集中在徐家汇区,犹太人聚集在提篮桥区。英美人依然是他们的主体。
上海即将迎来史无前例的巨变,他们也面临去留的抉择。
站上百老汇大厦十八层露台,大上海一览无遗。首先映入眼帘的,自然是举世闻名的外滩、格林邮船大楼、怡和洋行大楼、沙逊大厦、江海关大楼。装饰艺术风格、巴洛克风格、古典主义风格、文艺复兴风格…… 那一排带着“鸦片味”的建筑风格迥异,富丽堂皇,常常让初来乍到的外国人以为他们乘坐的轮船开到了欧洲。如英国人汤森(Peter Townsend)写道:
就像怒浪卷起的碎片,讲着多种语言的大楼排列在黄浦江水边:华懋饭店的圆顶, 科林斯式宏伟的汇丰银行,法国邮船公司大楼的大理石墙面,闯入其中的国民党银行像暴发户一样装着盛装,混杂在荷兰、英国、法国、比利时和澳大利亚的银行中,这里有英国、美国、荷兰保险公司,船运公司的办公楼,还有那灰色的外滩老妇人,《字林西报》大楼。
江海关大楼的时钟指向准点,大钟奏起了和伦敦大本钟一样的报时曲:“威斯敏斯特曲。”曲声混杂在外滩的喧哗中。汽车的喇叭声、小贩的叫卖声、警察的哨子声、苦力的号子声、轮船的汽笛声,在这个“远东最繁忙的滨水区”6 此起彼伏。宽阔的马路上,小轿车、有轨电车、公共汽车、马车、骡车、三轮车、黄包车、脚踏车、老虎车、摩托车、吉普车、卡车…… 一切人类可以想象到的路上交通工具在这里川流不息。
……
展开
推荐语1:熊月之(中国史学会副会长,上海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在华西方人是见证上海解放的重要群体,从他们的视角客回溯上海解放的重要历史事件和细节,是本书的一个特点。上海作为一座个性鲜明的国际大都市,它的解放是民族独立的象征,是从外向型城市转向内向型城市的重要节点,在全中国的解放中具有独特的意义。本书很好地诠释了这一点。
推荐语2:刘统(上海交通大学历史系教授,党史军史研究专家)
作者倾数年之力搜集、整理相关报刊报道和历史图片史料,参考众多权威专业研究著作,真实记录了作为旁观者的在华西方人(新闻记者、外交官、医生、商人等)眼中的上海解放经过,客观展现出上海这一东方大都会如何成为中国共产党治理下的人民城市的恢弘场景,揭示出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取得中国革命胜利是人心所向的必然历史趋势。
推荐语3:邢建榕(上海市档案馆研究馆员,上海史研究专家):
在西方人眼里,上海的解放,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结束,也是他们在东方美好生活的“陷落”。怀念、不舍、嘲讽和误判,泛滥在他们的笔下,当然也不乏严谨的分析,具有穿透力的真知灼见,第一人物、第一时间、第一现场,所见所思,亦真亦幻,无论如何,他们都在那里。作者从历史的黑匣子里打捞出的,是时代潮流、人性情感和人心所向的大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