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裔美国文学批评范式与理论关键词研究》:
一 “流散”的“他者”化
早期的亚裔美国文学研究中,常见的批评视角实际上即是从流散的角度出发,视亚裔美国文学为“他者”之作,强调其异于美国主流文学、传统白人文学的不同之处。确切地说,早期亚裔美国文学的流散批评与移民批评关系密切,两者时常被相提并论,恰如林玉玲所言,“亚裔美国文学批评中,流散文学时常被当作移民文学看待”。似乎更令人难以置信的是,亚裔美国文学作品不只被视为移民文学,多年以来甚至被视为是美国移民史的一个分支。毋庸置疑,这与亚裔美国人的弱势地位以及亚裔美国文学长期以来的被忽视状态息息相关。但是,给亚裔美国文学标上“移民”与“他者”的标签,而非“美国文学”,除此之外,夹杂着主流意识形态对少数族裔在文化、政治制衡上的诸多考量。从“他者”的角度出发,评者注重亚裔美国文学作品中的中国属性,或以此有意将东西方的文化、传统一比高下,凸显美国在文化上的优越性,或就此刻意将东西方之间的歧异放大,营造一个难以逾越的分水岭,将亚裔美国文学排斥在主流之外。在《移民与流散》这篇论文中,林玉玲指出:被视为流散文学的亚裔美国文学作品“经常被排斥在以美国为基础的分类之外,涉及超文学、意识形态及政治等原因。尽管移民和流散文学作品与被认为是少数族裔文学、世界主义文学、大都市文学多有交叉重合之处,这些作品却常被游离在美国经典作品之外”。确实,我们不能否认,《埃仑诗集》和《金山诗集》给白人读者的最大印象莫过于来自于东方文化的强烈抵触与难以融合。而不只是汉语的亚裔美国文学作品受到如此“礼遇”,英语作品同样也不能幸免。譬如,李恩富的《我在中国的孩童时代》、容闳的《我在中国和美国的生活》也时常被视为他者笔下的流散书写,而为评者所津津乐道的恰恰是这类书写通过“纪实”地叙述不同于美国的异国情调,印证了中国文化低微、封建、落后的刻板印象。
诸如此类的批评固然是由亚裔美国文学的流散特质所决定,但也不能不说是这是一种被动的他者化的流散批评视角,实际上这一种批评论调多见诸美国的非亚裔学者笔下。除了这一种他者化的流散批评视角,客观地说,早期亚裔美国文学很少引起主流批评的关注。尽管除了土著之外,大部分美国人也是移民及流散者的后代,然而亚裔美国移民史却与其他族裔移民史天差地别,甚至与非裔移民史相比,亚裔美国史也显得十分微不足道,亚裔美国文学因此也长期处于消音的状态。直到美国排华法案废除,尤其是在20世纪60年代的民权运动之后,亚裔美国文学才逐渐得到真正的关注与发掘,其研究视角才得到实实在在的拓展,而亚裔美国文学的流散研究也才有了新的活力注入。不过,上述的流散批评视角及此类相关的写作却成为这一少数族裔激进主义时期亚裔美国研究中激烈论争的对象。
以当时的风云人物赵健秀为例,他言辞激烈所批判的正是早期流散书写及当时盛行的低头媚俗的他者叙述,他批评这些作家将华裔美国文化异国情调化,迎合了美国主流社会的白人优越论,如“用白人的话语方式,使自己美国化了”,从而变得“忠实、驯服、被动”。①虽然赵健秀也倡导他者叙述和他者化批评,但他所指的“他者”是截然不同的概念,那是既有别于美国又有别于亚洲的新的属性,即亚裔美国感,而他对此所持的批评旨趣显然更是背道而驰的。在他所参与编撰的《哎一咿!:亚裔美国作家选集》和《大哎一咿!:华裔与日裔美国文学选集》两部文学选集中,编者深受后结构主义、后殖民主义等思潮的影响,将亚裔美国作家分为真、假两类并对所谓的“假的”亚裔作家大加贬斥。他们大肆抨击主流文化将亚裔美国人描述成女性化的种族他者,抨击伪亚裔美国作家与主流社会同流合污,共同合谋使亚裔美国人沦为美国社会的异类。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