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德温·摩根(1920-2010)的诗作清晰明白,同时亦复杂深沉。其清晰之处源于他聚焦生活的方式,即便当其诗作看起来仅仅是有智慧或是有趣味。他不断对旧有的形式进行变革,创造新的形式,以回应他身处的这个巨变的现代社会。他期待自己的读者能以近乎科学家的视角来看待这个世界:探讨我们周遭正在发生的事情,权衡人类行为的范围,在我们的想象中去倾听不同的声音与观点——从所有这一切的点点滴滴中去学习“人之为人”意味着什么。因此,他的诗作所涉范围甚广,而正是这一点让他的诗作既趣味盎然,又难以把握。
《千面诗人埃德温·摩根/苏格兰文学经典导读》的标题定为《埃德温·摩根之诗作》,我们是否可以将他翻译的诗作、创作的诗剧,甚至他的诗歌评论排除在外呢?
如果我们仅仅将目光聚焦于他作为苏格兰诗人及首位民族诗人,可能会简单很多。这种做法的确行之有效,但我们必须记住,尽管他深爱苏格兰,却从不满足于狭窄的边界之内。他总是希望苏格兰人能跳出他们所熟悉的观念,自信地去寻求其他的可能性,去看看不同时空的世界。他孜孜不倦地翻译了十几种语言的作品,这正是他观照外部世界精神的体现。2004年,位于爱丁堡皇家大道的苏格兰议会超级现代化的大楼揭幕,就在仪式开始不久前,苏格兰的劳工党政府授予了埃德温·摩根“苏格兰桂冠诗人”(The Scots Makar)的称号。尽管他乐于接受这样一个民族性的角色,但对于将“makar”这个中世纪的苏格兰词语用于诗人身上,还是有些疑虑(“makar”一词的意义仅仅为“诗歌的创作者”),因为它似乎有些“向后看”。即便在84岁高龄,他依然喜欢“向前看”,认为“桂冠诗人”的角色便是在这一“向前看”的旅途中提供一种指导性的声音。很多时候,当他的诗作的的确确反映了过去的某个意象时,比如他的《苏格兰十四行诗集》(Sonnets from Scotland,1984),它仅仅是时间旅途的一部分,揭示了我们今天所称为“苏格兰”的这片土地上,过去的时光以及想象中的未来岁月里新奇的、令人吃惊的生活印记。
因此,要对这样无拘无束、丰富多样、回应社会的诗作进行总结,自然并非易事。或许,参考他于八十高龄时自己所选、出版于2000年的《诗作新辑》(New Selected Poems)会有所帮助。诗集中收录的是他认为非常能代表自己的作品——那些他自己非常喜爱的以及诗歌朗诵会上听众反响非常好的诗歌。他经常会表演自己的作品,判断听众的反应是其中的一部分。2000年后,在他生命的最后十年,他又出版了四本诗集和两本译著。这些作品也不应被遗忘。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