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出版时间 :
无库存
不惑之获—《红楼梦学刊》40年精选文集(第一卷):作者家世·版本成书
0.00     定价 ¥ 118.00
浙江图书馆
  • ISBN:
    9787503968563
  • 出 版 社 :
    文化艺术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0-06-01
收藏
内容介绍
  一、本文集收录了1979年创刊以来至2019年40年间出版的共计193辑《红楼梦学刊》中精选出的红学论文。
  二、本文集分为三卷,第一卷以作者家世、版本成书为主;第二卷以思想艺术、人物评论为主;第三卷以红学史论为主。
  三、文章保留标题、作者、正文、注释、发表辑数、必要插图,其他原刊附加内容均删掉。
  四、文章尽量保持发表时的原貌,行文按照现行语言文字规范修改,引文则尊重所引原书原貌,合于通行之本。例如行文中写为“刘姥姥”,引文中保留“刘老老”;“他”在引文中不分别改为“她”“它”;“抄本”和“钞本”,按照原文原貌,尽量篇内统一。涉及《红楼梦》不同版本的引文,遵照原书,不做修改。
  五、凡原件残缺、文字脱漏、模糊难辨之处,推断补入,以[]号表示;无法判明者,用口表示。
  六、原文为古体、繁体或异体字的,根据文意判断,尽可能改为现今通行的简化字。。
  七、本文集对注释体例进行了规范化统一调整,早期注释信息不全之处,可核查确定的则补齐信息,无法核查的,保留原文原貌。
  八、标点、数字用法依照最近发布的国家标准执行。
展开
精彩书摘
  首先,按照戴文的意见,同一个作家不可能既用京白又用苏白“双管齐下”来写小说,《红楼梦》中“语言未能统一,致出现南腔北调的情况”,是因为“在改写过程中,由于创作中可以理解的种种原因”造成的。这就是说,戴文所说的“京白苏白夹杂”只是就曹雪芹改作的《红楼梦》而言的。那么,我们要提出一个问题:假定真有那么一个“石兄”,他写了一部叫《风月宝鉴》的小说,这部《风月宝鉴》用的是什么语言呢?对此,戴文并未加以明确的解释,只是含糊地说“旧稿是个难改吴侬口音的人写的”。可是我们知道,一个难改吴侬口音的人,甚至一个只会说吴语的人,完全可以写出很流利的普通话(在清代则是官话)的作品。当然,他也可以写出像《海上花列传》那样的纯粹吴语的作品——如果作者有意识地要用苏白写作的话。既然《风月宝鉴》是石兄一人写的,那么“纯粹京语和道地吴语并存”的情况是被排除掉了,剩下的只能是下列两种情形之一:一、基本上是北京话(或官话),其中夹杂一些方言词汇。倘是这样,则和《红楼梦》岂不是一样的了,又何劳曹雪芹把吴语改成北京话?二、像《海上花列传》那样,是用的纯粹吴语。然而,从我国古典小说发展的历史状况来看,纯粹用吴语写作小说是较晚的现象,断定《风月宝鉴》是纯粹的吴语的作品,还需要提出有力的证据。
  其次,戴文一再痛斥“红学家们”说“《红楼梦》是用纯粹的北京方言写的”,而认为《红楼梦》的语言是“京白苏白夹杂”或“纯粹京语和道地吴语并存”。我们认为,如果有人说《红楼梦》是用“纯粹的北京方言”写成的,那当然是不对的(但究竟有几个人持这种意见呢?戴文所一再痛斥的这一说法实际上不过是戴不凡同志自己为了行文方便而树立的一个“假想的”对立面而已);可是,把《红楼梦》的语言说成是“京白苏白夹杂”,显然也不符合事实。
  一部用北京话写的作品中适当地吸收和运用一些吴语是一回事,而所谓“京白苏白夹杂”或“纯粹京语和道地吴语并存”则又是一回事。正如戴文所说:“一个作家,他除非是出于特殊的(如为使文字生动或有意开玩笑之类,等等)原因,那决不可能既用京白又用苏白‘双管齐下’来写小说的。”电影中常常有这样的情形,让其中的个别人物说几句方言或者外国话,小说中也可以使人物偶而说几句方言(不等于方言词)或外国话。但我们一般不说这样的小说就是纯粹京语和道地方言或外语并存的作品。至于在作品中仅仅使用一些方言词语,就更不能说是纯粹京语和道地方言并存了。《红楼梦》中的语言,基本上是典范的北京话(以致有的语言学家在语法书中专以《红楼梦》的语言作例句),同时吸收和运用了一些方言词(其中包括吴语词汇)。这是客观存在,凡读过《红楼梦》的人都会承认的。戴文把这种情况说成是“京白苏白夹杂”或“纯粹京语和道地吴语并存”,显然是把方言(如吴语)和方言词(如吴语中的某些词汇)混为一谈了。一个作家基本上用北京话写作,同时使用一些方言词,是很正常的现象,没有什么不可理解之处。而要把一部道地吴语的作品(如《海上花列传》)改写成北京话,或把纯粹北京话的作品(如《儿女英雄传》)改写成吴语,那才是一桩十分困难的事呢。
  最后,戴文指责“红学家们”对小说中的吴语视而不见或“不求甚解”,可是我们发现,被戴文当作“最明显的例子”而列举出来的吴语词汇,绝大部分是在元明清的白话小说中所习用的词汇,它们或者根本算不上是吴语词汇,或者虽是吴语词,但并不一定只有吴语地区的人才使用。戴文之所以断言它们是“吴语词汇”,主要是因为:一、没有弄清方言、方音和方言词的关系和区别。这个问题,上文略已涉及。方言和普通话的区别,首先表现在语音方面,其次才表现在词汇方面。
  ……
展开
目录
作者家世
曹雪芹的著作权不容轻易否定
——就《红楼梦》中的“吴语词汇”问题与戴不凡同志商榷
曹雪芹《红楼梦》作者地位的确立
二百年来的一次重大发现
——关于曹雪芹的书箧及其他
曹雪芹卒年新考
马氏遗腹子·曹天祐·曹霈
秦淮梦幻几经春
——曹雪芹生年新析
曹雪芹的祖籍、家世和《红楼梦》的关系
——对一个争论了半个多世纪的问题的梳理和透视
新发现的曹雪芹家世档案史料初探
曹雪芹旗籍考辨
曹寅小考
读张云章贺曹寅得孙诗
曹頫考论
苏州织造府与曹寅李煦
苏州李家与《红楼梦》的关系
献芹新札
关于曹雪芹佚著《废艺斋集稿》的两封信
读《曹雪芹佚著及其传记材料的发现》(七律一首)
新发现的曹雪芹佚著和遗物
驳“曹雪芹故居之发现”说
——香山清代题壁诗文墨迹考析
关于《楝亭夜话图》
洗百年奇冤还高鹗清白
——高鹗非“汉军高氏”铁证之发现
版本成书
论《脂砚斋重评石头记》甲戌本“凡例”
新发现的“有正本”《红楼梦》底本浅说
列宁格勒藏抄本《石头记》的发现及其意义
论梦觉本
——《红楼梦版本论》之一
谈杨继振藏本后四十回中的十九回原抄正文
也谈靖本
程本三题
《红楼梦》新校本校读记
《红楼梦》校读札记之一
论己卯庚辰本
——《红楼梦版本论》之一
《史记》抄袭《汉书》之类的奇谈
——评欧阳健脂本作伪说
陶洙与抄本《石头记》之流传
解破了《红楼梦》的一个谜
——初谈舒本的重要价值
“雪芹旧有《风月宝鉴》之书”
曹雪芹“拆迁改建”大观园
论明义所见《红楼梦》初稿
荣宁两府两本书
“新宝玉”和“旧宝玉”
——《红楼梦》成书过程试探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温馨提示:请使用浙江图书馆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