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出版时间 :
无库存
越剧电影研究
0.00     定价 ¥ 69.00
浙江图书馆
  • ISBN:
    9787106051167
  • 作      者:
    许元
  • 出 版 社 :
    中国电影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0-10-01
收藏
作者简介
  许元,上海大学电影学博士,上海戏剧学院师资博士后、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戏曲电影、表导演研究。近年来已出版《中国新导演微访谈》(合著),并在《电影艺术》《北京电影学院学报》《当代电影》等国内期刊发表论文多篇。
  
  陈犀禾,中国艺术研究院电影学硕士,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OSU)影视艺术学博士。
  曾任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研究室副主任。现任上海大学影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大学亚洲影视研究中心主任,上海市重点学科电影学学科带头人,中国电影家协会会员,国际亚洲电影研究学会(ACSS)副会长,中国高教影视学会副会长,中国电影家协会高校电影联盟副主任。
  主要研究领域:影视理论、历史和批评,中外影视跨文化研究。
  曾先后承担多项国家和省部级项目,近年发表的著述:《中国当代电影的工业和美学:1978-2008》(2008)、《华语电影:理论,历史和美学》(2010)、《当代西方电影理论精选》(2012)、《电影与都市:工业、美学、类型与文化》(2015)等。
展开
内容介绍
  《越剧电影研究》是在作者博士论文的基础上,经过两年的修改、补充完成的,它能让我们获得三点益处。
  一是知道了越剧电影的发展过程。从张石川萌生拍摄越剧电影的想法至今,一共拍摄了52部影片,其中,《祥林嫂》《梁山伯与祝英台》《情探》《追鱼》《西厢记》《云中落绣鞋》《红楼梦》《碧玉簪》《半篮花生》《莫愁女》《五女拜寿》《唐伯虎》《陆游与唐婉》等十多部影片,无论是社会效益还是经济效益,都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对越剧走向全国及海外起到了难以估量的作用,也对于如何成功地拍摄戏曲电影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二是能了解到越剧电影的艺术特征。越剧和姊妹剧种虽然同属于戏曲,但有它独特的个性,也就是其艺术特征,即全部由女性演员扮演角色所表现出来的清秀婉约的美学风格、用才子佳人悲欢离合的爱情故事编构的大多数剧目所抒发出来的凄美动人的情感,以及能扣动心弦并让观众获得极大美感的委婉细腻、俏丽多变、迂回曲折和韵味悠长的唱腔。而拍摄成的电影,不仅具有越剧这一剧种所有的艺术特征,还因银幕上多数演员年轻貌美、唱腔流派纷呈、外景山水如诗如画、内景屋宇家具清丽雅致而具有唯美的特色。
  三是能从电影艺术的角度对《梁山伯与祝英台》《红楼梦》《追鱼》《碧玉簪》《五女拜寿》等作品进行深入赏析。许多人都看过这些影片,也觉得美不胜收,但多是从戏曲也就是从越剧的角度来看的,而不是从电影艺术的角度。该书详细地介绍了电影对原剧的改动,并进行了评析,如《梁山伯与祝英台》的“化蝶”,电影充分运用其艺术手段,造就了舞台剧不可能实现的效果——相恋之人在另一个世界,化成蝴蝶,在春天的花丛中相互依傍,并自由地飞翔;舞台剧《红楼梦》中的景与人始终是不分离的,但是电影可以用物表现人、抒发情、表达意,像黛玉之死的凄惨与悲凉,它没有直接让演员来表演,而是通过焚稿后火盆里面的灰烬、因冷风而吹起的窗纱和远处怡红院传来的婚礼上的唢呐声来表现,这样的表现更深刻,也更能动人心魄。
展开
精彩书摘
  《越剧电影研究》:
  (一)“越剧电影”研究的缘起
  电影诞生于19世纪末,自传人中国伊始就与戏曲联姻。从那时起,京剧演员演影戏成为一种趋势,也象征着中国电影与民族文艺结合的萌芽。戏曲电影自诞生以来,虽然有过兴衰但始终没有中断过,并且一直绵延至今。作为电影史上极为独特的电影类型之一,以写实为宗的电影似乎很难完整映现以高度虚拟性称道的戏曲,但越剧因其表演形式相对写实,在芸芸戏曲之中,可谓与电影珠联璧合,达到双赢的局面。越剧电影是越剧与电影媒介结合的重要形式,是通过电影的技术手段来展现著名戏曲剧种越剧艺术的重要电影类型,可谓真正结合了戏曲与电影之长,而其艺术价值却颇受忽略。在越剧电影《梁山伯与祝英台》出现以前,戏曲片还停留在对舞台的记录上,没有完全脱离舞台。直到它的出现才开始突破舞台的限制,从戏曲纪录片向戏曲电影发展,形成一种新的艺术形式,即“戏曲艺术片”。这一形式对中国戏曲电影的创作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梁山伯与祝英台》也作为第一部在香港地区发行的新中国越剧电影,为沪港两地电影的交流与合作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在不同程度上引发了粤剧戏曲片的创作热潮和黄梅调电影的诞生。越剧电影从1948年初创至今已经历了70多年的光影岁月,随着电影技术手段的丰富,新老越剧人和电影创作者们不断探索新路径、新形式,使得题材和内容在表达上更加多样化,将越剧和电影这两种艺术手法最大限度地结合起来,在探索电影民族化的内容和形式上有了自身独特的表达。
  在近百年的研究中,有对某一部戏曲电影的思考,有对戏曲电影创作技巧的探索,对戏曲电影自身美学特征的探究,戏曲艺术与电影艺术的比较研究,也有运用西方文艺理论和其他批评方法进行多角度的研究。但就笔者目力所及,完整地对于某一个剧种电影全方位地系统研究的学术专著,在国内屈指可数,大部分学术成果仅为篇幅较短的论文,论题相对较为分散。笔者选择越剧电影这一单一剧种进行研究是基于以下三方面的考虑:一是以越剧这一剧种电影为突破口,以具体剧种电影的研究为立足点,为中国电影的“戏文”传统和影戏美学提供补充研究。二是越剧电影有自己独特的思想内涵和美学特质,有必要对这些作品进行细致深入的研究。上海是越剧发展的大本营,笔者定居在上海对越剧电影的研究相对比较便利。三是越剧在所有剧种中属于革新派,是最先建立编导制度的剧种,也是最早向话剧、电影学习的剧种,如何在跨媒介的语汇中发展互补并完善自身也是研究的重点。
  (二)“越剧电影”概念的界定
  本专著的关键词主要有“越剧电影”“戏曲电影”“舞台”“银幕”等,与此紧密关联的还有“越剧”“电影”等概念。
  “越剧”在辞海上的定义是戏曲剧种,流行于浙江、上海等许多省区、城市。清末在浙江嵊县一带的山歌小调的基础上吸收余姚滩簧、绍剧等剧种的剧目、曲调、表演艺术而初步形成,当时称为“小歌班”或“的笃班”。1916年进入上海,称为“绍兴文戏”,30年代中又发展成为全部由女演员演出的“女子绍兴文戏”。抗日战争时期在浙东敌后根据地曾加以改革;同时在上海接受话剧、昆剧的影响,1942年起始称越剧。主要曲调有四工调、尺调、弦下调等。解放后整理改编演出了《梁山伯与祝英台》《红楼梦》《祥林嫂》等,并恢复了男女合演。
  ……
展开
目录

绪论
一、研究缘起、对象与意义
一、与此课题相关的研究述评
三、研究思路和方法

第一章 越剧电影发展历程
第一节 新中国成立前的越剧电影
一、《祥林嫂》开启越剧电影里程碑
一、从越剧到电影的《祥林嫂》
第二节 新中国成立后到20世纪末的越剧电影
一、50年代“戏改”之后的越剧与越剧电影
一、《梁山伯与祝英台》开启沪港两地电影交流
三、改革开放前后的越剧电影
四、改革开放到21世纪前的越剧电影
第三节 21世纪以来的越剧电影
一、21世纪以来越剧电影作品概述
二、21世纪以来越剧电影的创作特征

第二章 越剧电影的艺术特征
第一节 跨性别的审美风格
一、性别表演与身份认同
二、越剧与女性观众
第二节 才子佳人题材见长
一、以儿女情事为主题的题材拓展
二、越剧电影剧本的选择与编排
第三节 跨媒介的多元属性
一、早期越剧的越界思维
二、从舞台到银幕的越界
第四节 抒情写实化视听表现
一、影戏传统与戏曲母体
二、越剧程式与电影运镜

第三章 越剧电影代表性作品研究
第一节 悲剧性经典作品《梁山伯与祝英台》
一、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演出历程
二、越剧电影《梁山伯与祝英台》的艺术改编与成就
第二节 精雕细琢的合拍片《红楼梦》
一、《红楼梦》的越剧改编
二、《红楼梦》成为经典的经验
……
第四章 越剧舞台与银幕艺术的结合
第五章 越剧电影的困境与发展思考
结语
参考文献
附表 越剧电影目录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温馨提示:请使用浙江图书馆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