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形质神的熔鬲虫——王修功的釉彩幻象
基于从唐三彩和唐代长沙窑、国画、西方抽象艺术中汲取的营养,王修功创造了一种独到的以彩釉色块构成为样貌的陶瓷绘画样式,实现彩釉色块的交融转化和彩釉表面的质感变幻,瓷釉流动混融,气象深沉浑厚,从传统中开创了新的局面
台湾陶瓷工业拓荒者
形、质、神的熔融
抽象·意象·无象——朱乐耕风格研究
朱乐耕的艺术风格,从学习中国传统工艺入手,后于西方现代艺术中受到启迪和影响,经历了具象求变——借鉴西方抽象艺术——表达东方意象——追求无象之境的不断蜕变。他的作品既具鲜明的现代性,又有相当突出的本土性,可以看到传统与现代的链接、转折以及进一步发展
具象求变
抽象之风
意象之趣
无象之境
从媒介到材料:林振龙的陶瓷物语
林振龙创作的第一阶段,受20世纪90年代台湾前卫陶兴起的影响,以陶艺作为表达自身观念的媒介,对社会议题发声;第二阶段,在工作室独立进行从试验到烧制的全过程,以泥、釉和火呈现造型、肌理和釉彩的新视觉。陶艺是他的创造物,工作室是他安放和实践人生意义的场所
90年代前卫陶
造型、肌理和釉彩
工作室陶艺
……
生命的真性:高峰的瓷上吟咏
技艺和观念的平衡——陆斌的陶艺实验
双生——吕品昌的艺术观念和实践
肌理·生理·心理——高振宇的泥恋三部曲
承继与出新:胡小军的陶瓷绘画Ⅲ
华夏器韵:熊开波的时空织体
观念、感性与技术:耿雪的跨媒介艺术
参考文献
后记
展开
——中央美术学院教授、著名艺术家·徐冰
★该书以10位陶艺家对陶瓷传统的理解与面对现代陶艺冲击的响应,表现出当今大陆陶艺界直面陶瓷艺术在现代发展的态度,陶艺现代性是进行式,两岸皆然,欣见该书的出版,为现代陶艺发展提出掷地有声的剖析。
——台湾莺歌陶瓷博物馆馆长·吴秀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