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导论》:
5.仁者与天地万物为一体
儒家还把仁爱之心推向天地万物,追求仁者与天地万物为一体的境界。
《尚书·武成》反对“暴殄天物”,即指反对残害灭绝自然之物,即自然界的鸟兽草木以及人利用自然物制作的衣食住行之器物,这其中就蕴含了爱惜自然之物的意思,用今天的话说,具有保护生态环境的可贵思想。
孔子虽然没有把“仁爱”推及物的明确论述,但他对自然界的生命充满了怜悯之情。《论语·述而》载:“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孔子只用有一个鱼钩的钓竿钓鱼,而不用渔网捕鱼,以免伤害许多小鱼或其他生物。他只射飞在空中的鸟,不射巢中歇宿的鸟,以免伤害母鸟或小鸟。这充分体现了孔子爱物及取物有节的生态意识,同时体现了他爱惜生命的仁爱思想。
孟子发展了孔子的“仁爱”思想,提出了“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孟子·尽心上》)的道德观,主张在爱人的基础上,将心比心,推己及人,推人及物,将仁爱精神和情感贯注于无限广大的自然万物,用爱心将人与自然联结为一体。爱人的同时爱万物,珍惜每一个生命的存在,这就是今天我们常说的生态环保意识。儒家的生态环保意识是在人伦道德的基础上扩展的结果,也就是今天所谓的生态伦理学。孟子还提出“万物皆备于我”(《孟子·尽心上》),追求人与天地万物冥合为一的境界。齐宣王看见被赶去祭祀的牛可怜兮兮的样子动了恻隐之心,命令用一只羊去代替。对此,孟子认为齐宣王不让那头牛被送去作祭祀之用,是出于一种仁爱之心,但是齐宣王这样做是“见牛未见羊”,不知道以羊代替牛去做“牺牲”时,羊也是极其痛苦的。所以,孟子说:“无伤也,是乃仁术也,见牛未见羊也。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远庖厨也。”(《孟子·梁惠王上》)从礼仪的需要讲,宰杀牛羊作为祭品是必须的,但是真正的君子对有生命的东西,看到它们活着,便会不忍心再看到它们死去,听到它们的悲鸣或哀叫,更不会忍心去吃它们的肉。所以,君子远离残害生命的厨房,正是源于“仁爱生命”这一善良而美好的心肠。孟子又将仁爱精神推及于政治,从而形成了他的仁政学说。孟子认为,“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这便是孟子的仁政论。在他看来,仁应当作为施政的根本。行仁政者得天下,失仁政者失天下,这是历史经验已经反复证明了的。不仁者而得邦国尚有可能,“不仁而得天下者,未之有也”,要统一天下,得到天下百姓的拥护,不施仁政是绝对做不到的。
汉代董仲舒说:“仁之法,在爱人,不在爱我……人不被其爱,虽厚自爱,不予为仁。”强调仁爱不能局限在爱自己,要扩展到爱别人,这样才能体现仁的精神实质。董仲舒又说:“质于爱民,以下至于鸟兽昆虫莫不爱。不爱,奚足谓仁?仁者,爱人之名也。”(《春秋繁露·仁义法》)非但要爱他人,连鸟兽昆虫都要爱。仁,其实就是爱的同义词。
北宋张载则进一步说:“民,吾同胞,物,吾与也。”人是我们的同胞,万物是我们的朋友。爱人能够使社会生态得到平衡,爱物则使自然生态得到平衡。他使先秦儒家的仁爱思想发展到更高的阶段。此后,程朱理学、阳明心学对“天地万物一体之仁”之说进一步加以详化、深化,二程说:“医书以手足痿痹为不仁,此言最善名状。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莫非己也。认得为己,何所不至;若不属己,自与己不相干。如手足之不仁,气已不贯,皆不属己。故博施济众,乃圣人之功用。”(《河南程氏遗书》卷二上)朱子说:“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陆九渊提出“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陆九渊集》卷三十六),王阳明认为:“圣人之心,以天地万物为一体,其视天下之人,无外内远近:凡有血气,皆其昆弟赤子之亲,莫不欲安全而教养之,以遂其万物一体之念。”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