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出版时间 :
无库存
免疫微生态学
0.00     定价 ¥ 168.00
浙江图书馆
  • ISBN:
    9787518969401
  • 出 版 社 :
    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0-11-01
收藏
作者简介
  李小峰,首席学科带头人,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风湿免疫科科主任,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博士后导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山西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拥有“国之名医·建树”及“山西名医”称号。山西省“136兴医工程”领军专科风湿免疫科负责人,曾任中华医学会风湿病学分会第五至第九届常务委员、山西省医学会风湿病学分会第三至第七届主任委员。现任中国医师协会风湿病学分会副会长、中华医学会山西分会理事、山西省医师协会常务委员、山西省医师协会风湿病学分会会长,海峡两岸医药卫生交流协会风湿病学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感染学组主任委员、中国风湿免疫病医联体联盟副理事长、山西区域联盟理事长。担任Annals of the Rheumatic Diseases中文版副主编,以及《中华风湿病学杂志》《中华临床免疫和变态反应杂志》等杂志编委。拥有8项国家发明专利,获山西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山西省科技进步二等奖7项。主持-承担国家“十一五”规划子课题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在研省级课题14项。发表SCI论文15篇,在中华系列刊物发表学术论文156篇。参与撰写《临床风湿病学》《实用风湿病学》,主编《临床医师速成手册》,并承担了全国七年制教材《内科学》《内科学(双语版)》编写工作。
  近年来,与卢学春教授、高崇教授合作攻关,在国内外首先发现风湿性疾病主要是由于Treg细胞减少导致免疫耐受缺陷引起,通过大数据分析寻找到了能促进Treg细胞生长的药物,如小剂量白细胞介素-2、二甲双胍、西罗莫司、维A酸和辅酶Q10,就此改变了原有的治疗理念,提出了诱导和重建自身免疫耐受的新理念,增加了疗效,减少了不良反应,使风湿病有了治愈的可能。该工作内容已多次在美国风湿病年会、欧洲风湿病年会、亚太地区风湿病年会和国内全国风湿病年会大会发言交流,引起了国内外极大的反响。
展开
内容介绍
  《免疫微生态学》分四篇共30章:第一篇包括8章,系总论部分,介绍免疫微生态学概念的形成及其发展背景,正常微生物的组成、生理功能,机体免疫系统概述,微生态平衡及失衡状态对机体免疫功能的影响,肠漏的概念及与机体免疫系统活化的关系,微生物的检测和培养方法,基因测序技术和生物信息分析在微生态研究中的应用,以及免疫微生态的信息化系统;第二篇为各系统免疫微生态各论,包括11章,根据现有资料,叙述各系统免疫微生态特征及临床诊疗策略;第三篇为风湿性疾病免疫微生态各论,包括7章,阐述了各类风湿性疾病的免疫微生态特征及临床诊疗策略;第四篇包括4章,详细介绍了微生态调节剂的种类、功能及临床应用。
展开
精彩书摘
  《免疫微生态学》:
  一、正常微生物群的定位转移
  定位转移是指正常微生物群由原籍生境转移到外籍生境或无菌部位的一种现象。正常微生物群在原籍生境通常是不致病的,如果转移到非正常寄居部位则可能致病。例如,大肠埃希菌可离开原籍生境肠道,侵犯下呼吸道、尿道、腹腔或血液,引起肺炎、尿路感染、腹膜炎或败血症。又例如,肝病患者胆汁分泌减少,下消化道正常微生物群可上行至上消化道定植和繁殖,引起细菌过度生长,导致营养吸收不良综合征和脂肪泻等。
  (一)定位转移的过程
  定位转移过程主要包括转移微生物在新的生态空间的定植、繁殖、拮抗的过程。
  1.定植
  定植是指微生物在宿主体内一定生境或解剖位置落脚或存活的状态。定植的条件,首先要有适宜的生态空间,其次要有黏附性,且黏附是特异性的。
  (1)适宜的生态空间
  微生物定植在适宜的生态空间是进化的结果,是受遗传学规律支配的。在原籍生态空间容易定植,在外籍生态空间就不易定植。如要定植就必须在微生物对环境的耐受范围,否则不能定植。例如,在黏膜、皮肤、牙齿和毛发及其他不同部位,都有特异微生物定植,很难交叉定植。因此,定植成功与否取决于该微生物对生态空间的适应范围。
  (2)黏附性
  人的表面及体内均有微生物黏附,形成一个生物膜,防止外来细菌的侵犯。人出生后几个小时至几天,会出现各个部位的特异性的微生物黏附,这是微生物与宿主两方面的遗传学机制决定的。例如,表皮葡萄球菌在皮肤,大肠埃希菌在结肠黏膜,甲型链球菌在口咽部,唾液链球菌在唾液和舌面部,血链球菌、变形链球菌及轻型链球菌在牙齿表面黏附。细菌、真菌、放线菌、螺旋体、立克次体、支原体、衣原体、原虫及病毒都具有黏附性。黏附是微生物的黏附结构和宿主细胞表面受体相互作用的结果,具有特异性。不同微生物的黏附结构不同,细菌的黏附结构主要是菌毛、糖须、丝状物、定居因子及K抗原等,放线菌的是类菌毛,真菌的是类绒毛等,病毒的是刺突。这些黏附结构的化学成分主要有糖蛋白、多糖脂蛋白、类磷壁酸及蛋白甘露醇复合物等。
  2.繁殖
  微生物在新部位定植后,接下来便是繁殖,增加数量。繁殖不仅要有适宜的物理、化学条件及微生态空间,还要有适宜的宿主反应。各方面条件都适宜才能繁殖。繁殖初期还必须有一段时间来形成优势种群,因为这样才能与其他微生物建立起平衡状态。在有微生物的生境里,新定植微生物要抵抗其他微生物的竞争和耐受宿主的免疫屏障;在无微生物生长的生境里要适应微生态空间、细胞与体液免疫等屏障。
  3.拮抗
  微生态空间是有限的,微生物间的相互拮抗作用和相互制约是客观存在的。外来的微生物如果不能在原有的微生物群落中具有一定的拮抗性是不能存在下去的。这种拮抗性主要决定于原有微生物群落,如果该群落遭到抗生素的破坏,就会有利于外来微生物的易位。易位的微生物要有排除其他微生物的能力。肠道微生物对外来微生物的拮抗作用很强。肠道内的厌氧菌水平高,为常驻菌,特别是双歧杆菌和乳酸杆菌,能产生各种有机酸,如乳酸、醋酸等,可抑制许多原因菌。肠道细菌易位,是指肠道细菌及其产物从原有的生存环境即肠腔转移到另一生存环境或栖息地(如肠系膜、肝脏、肺脏等)的一种过程或现象。研究证明,肠道细菌易位的发生部位主要是小肠,具体而言主要是空肠后半段、回肠、盲肠和结肠前段内的细菌,如埃希菌属(如大肠埃希菌)、梭菌属(如产气荚膜梭菌)、变形杆菌、肺炎克雷伯菌、部分链球菌等。肠道细菌易位的发生主要受宿主(如机体免疫功能下降、药物治疗、生理解剖结构或功能变化等)和微生物(如致病性、炎症、毒素、耐药、遗传性改变等)两方面的影响。
  ……
展开
目录
第一篇 总论
第一章 免疫微生态学概述
第一节 免疫微生态学的概念
第二节 免疫微生态学的发展史
第三节 免疫微生态学的学科特性
第四节 免疫微生态学的防治和发展前景
第二章 正常微生物群的组成及功能
第一节 正常微生物群的概念及组成
第二节 正常微生物群的生理功能
第三节 正常微生物群的发展和定位转移
第四节 微生物与宿主及微生物间的相互作用
第三章 基础免疫学与微生物区系
第一节 固有免疫系统的组成及非特异应答机制与微生物区系
第二节 适应性免疫的组成及特异性反应的机理
第三节 免疫耐受
第四节 病理免疫
第四章 微生态与免疫
第一节 微生态平衡与免疫
第二节 微生态失衡及影响因素
第三节 微生态失衡的防治原则
第五章 肠漏与免疫相关性疾病
第一节 肠漏和肠漏综合征
第二节 肠漏的原因
第三节 肠漏的诊断和治疗
第六章 微生物标本的检测与培养
第一节 微生物标本的取样
第二节 微生物标本直接涂片观察法
第三节 肠道菌群的培养方法
第四节 微生物的其他检测技术
第五节 其他微生态系统的微生物检测
第七章 基因测序技术与微生物组学
第一节 微生物基因组概述
第二节 微生物基因组的测序技术
第三节 泛基因组
第四节 生物信息学在微生物组学中的应用
第五节 微生物组学与精准医疗
第八章 免疫微生态与信息化系统
第一节 免疫微生态信息系统概述
第二节 免疫微生态信息系统案例
第三节 基于大数据的免疫微生态信息系统展望

第二篇 各系统免疫微生态
第一章 口腔免疫微生态
第一节 正常口腔微生态
第二节 口腔免疫体系
第三节 口腔疾病与免疫
第四节 口腔免疫微生态与风湿性疾病
第五节 口腔免疫微生态研究前沿和方向
第二章 免疫微生态和肺部疾病
第一节 肺部微生态基本介绍
第二节 肺部微生态和呼吸系统疾病
第三节 肺部菌群研究前沿和发展
第三章 消化系统免疫微生态
第一节 肠道和胆道微生态
第二节 肠道微生态与免疫
第三节 肠道免疫微生态与消化系统疾病
第四章 泌尿系统免疫微生态
第一节 正常泌尿系统的微生态
第二节 肠道微生态与泌尿系统疾病
第三节 泌尿系统微生态紊乱与泌尿系统感染性疾病
第四节 泌尿系统微生态紊乱与下尿路症状
第五节 基于肠道微生态干预慢性肾脏病
第六节 泌尿系统微生态展望
第五章 皮肤免疫微生态
第一节 皮肤微生态与皮肤免疫
第二节 皮肤微生态免疫与特应性皮炎
第三节 皮肤微生态免疫与银屑病
第六章 妇产科学免疫微生态
第一节 正常女性生殖器官的微生态
第二节 女性生殖道微生态紊乱和免疫的关系
第三节 肠道微生态与妇产科疾病
第四节 分娩方式对新生儿肠道微生态的影响
第五节 孕妇肠道微生态与新生儿肠道微生态的建立
第七章 营养代谢与免疫微生态
第一节 饮食结构与免疫微生态
第二节 肥胖与免疫微生态
第三节 2型糖尿病与免疫微生态
第四节 1型糖尿病与免疫微生态
第五节 营养代谢与风湿性疾病
第八章 免疫微生态与心血管疾病
第一节 绪论
第二节 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与免疫微生态
第三节 高血压与免疫微生态
第四节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与免疫微生态
第五节 心力衰竭与免疫微生态
第九章 免疫微生态与神经系统疾病
第一节 肠道菌群及其代谢产物与中枢神经系统
第二节 肠道微生态与神经系统疾病
第三节 肠道免疫微生态与神经系统疾病的研究方向及前景
第十章 免疫微生态与精神疾病
第一节 肠道菌群及其代谢产物与精神疾病
第二节 睡眠障碍和免疫微生态
第三节 精神疾病与免疫微生态
第十—章 儿童免疫微生态
第一节 儿童免疫微生态概述
第二节 儿童肠道菌群发育的影响因素
第三节 儿童肠道菌群与人体免疫系统发育
第四节 儿童肠道微生态失衡与免疫系统疾病

第三篇 风湿性疾病免疫微生态
第一章 类风湿关节炎免疫微生态
第一节 类风湿关节炎的发病机制
第二节 类风湿关节炎免疫功能紊乱与肠道微生态失衡
第三节 类风湿关节炎免疫微生态失衡的检测
第四节 类风湿关节炎免疫微生态失衡的防治
第二章 系统性红斑狼疮免疫微生态
第一节 系统性红斑狼疮的发病机制
第二节 系统性红斑狼疮免疫功能紊乱与肠道微生态失衡
第三节 系统性红斑狼疮免疫微生态失衡的检测
第四节 系统性红斑狼疮免疫微生态失衡的防治
第三章 强直性脊柱炎免疫微生态
第一节 强直性脊柱炎的发病机制
第二节 强直性脊柱炎肠道微生态失衡与免疫功能紊乱
第三节 强直性脊柱炎免疫微生态失衡的检测
第四节 强直性脊柱炎免疫微生态失衡的防治
第四章 干燥综合征免疫微生态
第一节 干燥综合征的发病机制
第二节 干燥综合征免疫功能紊乱与口腔微生态失衡
第三节 干燥综合征免疫功能紊乱与肠道微生态失衡
第四节 干燥综合征免疫微生态失衡的检测
第五节 干燥综合征免疫微生态失衡的防治
第五章 自塞病免疫微生态
第一节 白塞病的发病机制
第二节 白塞病免疫功能紊乱与肠道微生态失衡
第三节 白塞病免疫微生态失衡的检测
第四节 白塞病免疫微生态失衡的防治
第六章 特发性炎性肌病免疫微生态
第一节 特发性炎性肌病的发病机制
第二节 炎性肌病免疫功能紊乱与肠道微生态失衡
第三节 特发性炎性肌病免疫微生态失衡的检测
第四节 炎性肌病免疫微生态失衡的防治
第七章 系统性硬化病免疫微生态
第一节 系统性硬化病与微生物组学
第二节 系统性硬化病免疫微生态失衡的检测
第三节 系统性硬化病免疫微生态失衡的防治

第四篇 免疫微生态调节剂
第一章 益生菌及其相关制剂的临床应用
第一节 益生菌概述
第二节 益生菌参与调节免疫功能
第三节 益生菌及其相关制剂在临床免疫相关疾病中的应用
第四节 益生菌及其相关制剂的安全性及临床应用注意事项
第二章 益生元和膳食纤维的临床应用
第一节 益生元和膳食纤维概述
第二节 益生元和膳食纤维参与调节免疫功能
第三节 益生元和膳食纤维制剂在临床免疫相关疾病中的应用
第四节 益生元和膳食纤维制剂的安全性及临床应用注意事项
第五节 益生元和膳食纤维制剂的未来
第三章 合生元制剂的临床应用
第一节 合生元制剂概述
第二节 合生元制剂的特点与优势
第三节 合生元制剂在临床免疫相关疾病中的应用
第四节 合生元制剂的安全性及临床应用注意事项
第五节 合生元制剂未来应用价值及前景
第四章 其他功能性食品及营养药品的临床应用
第一节 功能性食品和营养素概述
第二节 功能性食品及营养药品与免疫微生态相互作用机制
第三节 功能性食品及营养药品在临床营养治疗中的潜在应用
第四节 功能性食品和营养药品的安全性及其使用原则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温馨提示:请使用浙江图书馆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