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出版时间 :
无库存
学会爱孩子的五堂课:一位波士顿大学教育博士的实践课堂
0.00     定价 ¥ 26.00
浙江图书馆
  • ISBN:
    9787562468196
  • 作      者:
    杨敏
  • 出 版 社 :
    重庆大学出版社
收藏
作者简介
    杨敏,重庆人,教育学博士,现在美国康涅狄格州一所大学从事教育行政工作。 因对教育事业的浓厚兴趣,她在从四川大学获得计算机专业的硕士学位后,赴美国波士顿大学学习教育,并先后取得了国际教育发展专业的硕士学位和教育管理与政策方面的博士学位。 现在她在美国从事学校教育方面的工作,并悉心照料着自己的儿子。这种跨文化的生活、学习和工作体验,以及她在教育方面的理论素养,为她更深刻、更真切地体察和写作有关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的问题提供了独特的视角和方法:本书正是其成果之一。此前她还翻译出版了《从零开始一创建你自己的
展开
内容介绍
    《学会爱孩子的五堂课:一位波士顿大学教育博士的实践课堂》对教育 娓娓道来,诉诸的是读者的常识和理性,但是却涉及教育方方面面的每一个 细节——从穿衣、饮食、管教孩子的分寸,与孩子讲道理,到培养孩子的品 质,对孩子阅读、音乐、跳舞的教育等。 《学会爱孩子的五堂课:一位波士顿大学教育博士的实践课堂》是一本 对教育感兴趣的所有读者都能够看得懂,并且能够受益的书。同时,书中内 容根据章节的不同,侧重点也有一些不同。关于家庭教育(第一章)和管教 孩子(第三章)这两个部分,我们的家长们应该更关心,受益也许会更多; 关于课外阅读和语文教育(第五章)以及尊重和接纳孩子(第四章)这两个 部分,老师和家长应该都能够从中得到启发和帮助。而书中的关于《放牛班 的春天》影片的观后感(第二章)和附录中的杨敏在美国的课堂观察,在形 式和内容上较其他几章则更加生动和具体,能够帮助老师和家长们从另外一 个角度认识孩子和教育。
展开
精彩书摘
    把孩子当成个体来尊重当我们谈到父母和孩子的关系的时候,我们较容易想到父母对孩子的爱和付出,但是较少谈到把孩子当成一个独立的个人来尊重的问题。当我们谈到孩子是一个独立的个人的时候,我们是指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独特的个人天赋,随着孩子慢慢地长大,他们会有自己独特的生活经历,以及由此形成的独立思维能力,独特的兴趣爱好和个人对幸福的独特感受。如果我们做家长的不能认识到并且学会去尊重孩子的这种个体性和独立性,我们对孩子的爱,就很容易成为彼此的负担,父母和孩子双方都会因为这种爱而负累,从而不能把各自的生命舒展开来。在父母养育孩子的过程当中,需要付出很多的爱和艰辛。我们很容易把自己对于人生未能实现的美好理想寄于后代身上——不管是学业上的(比如上大学,读博士,等等),还是事业上的。这些人生理想因为没有能够在我们自己身上实现而显得格外的美好,我们渴望自己的后代能够实现这些理想,从而获得人生的幸福,同时也让我们人生的缺憾得到弥补。我们做家长的对自己孩子寄予美好期盼是很自然的;孩子在一个家庭的出现,给这个家庭带来了希望,也点燃了我们对于美好未来的渴盼。但是,如果我们承认孩子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有自己独特的经历和人生追求的话,我们就应该在心里面把握好分寸,那就是我们不能够把自己的喜好和人生理想强加在孩子身上。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独特的天赋和属于自己独特的对于人生的体验,他们的兴趣爱好和人生追求与自己的父母不一样是完全正常的:家长感兴趣的专业,孩子很可能根本就不喜欢;家长喜欢的对象,孩子可能一点感觉都没有;家长认为升官发财好,文质彬彬的孩子可能觉得在官场里面既尴尬又厌恶。在孩子的兴趣爱好和人生追求上,家长如果不能够尊重孩子的独立性,那么最后的结果很可能就是两败俱伤——这些年来,我目睹了无数类似的家庭悲剧。这牵涉到我们应该以什么样的一种心态来养育孩子。如果我们含辛茹苦地带大孩子,是为了让他们完成我们自己对于人生的理想和期盼,那么我们是注定要伤害自己和伤害孩子的。生活在家长期盼的重压下的孩子,能够取悦家长,却不能让自己开心。孩子内心的压力和苦闷终究有一天会通过学业、事业上的不顺利,以及和父母紧张甚至敌对的关系显露出来。当这种危机在孩子生活当中出现的时候,我们对孩子的期盼越大,我们就越会感觉失望和生气:“这么多年我供你吃,供你穿,真是白养你了!”——做父母的常常会这样抱怨。类似的话通常会让孩子产生强烈的被抛弃感和无价值感。因为孩子总是希望出自父母的爱是无条件的,这种爱应该是不以孩子的外在成就和表现为转移的。
    父母应该是这个世界上唯一能够给予孩子这样的爱的人。从自然的角度上来说,父母养育孩子的责任是不容推诿的。从父母作出了生孩子的决定开始,他们也就同时作出了养育孩子的决定。做孩子的并没有办法决定自己是否愿意来到这个世界上,他们也没有办法一出生就自己养活自己,他们的幸福甚至生死在很大程度上都直接取决于他们的抚养人。父母应该把自己对孩子的付出和牺牲看成是理所当然的,就像这个孩子理所当然地要承担养育自己后代的责任一样。如果我们想要把自己的人生理想强加到孩子身上,并以此作为抚养孩子的回馈,我们的孩子很可能也把相同的东西强加到自己的后代身上,以此达到自己心理上的平衡。这样,这种让家长和孩子都彼此负累的关系就会一代一代地延续下去,生活在这种家庭的每个人都无法感觉到自己生命的舒展和独立。我们可以换一种心态来对待自己对孩子的付出和与孩子之间的关系。首先,我们应该学会抛开现实的烦恼,努力去享受自己与孩子相处的日子。孩子的出现给家庭带来了责任和忙碌,也同时带来了欢乐与惊喜。如果我们能用这样的心灵努力去发现和珍惜孩子在每一个阶段发展的特点,用这样的耐心和爱心去和孩子一起成长,那么我们在忙碌和付出的时候就会有更多的满足和喜悦。我观察到的整天在家里面带宝宝的很多美国妈妈常常会满足地说:“宝宝你是永远抱不够的”,“宝宝是不会被宠坏的”。在小区里面,你也可以常常看见美国家长—下班就回家陪孩子一起玩球,充满了孩子一样的快乐;有时候一群家长围着一堆小孩玩游戏,大人的认真程度俨然是在参加一个什么正式的比赛。抱着享受的心态,我们就会更加欣赏孩子在每一个阶段的可爱之处,明白自己要好好地珍惜孩子在每一个时期的特点,花时间去了解孩子,与孩子在一起;因为孩子在每一个阶段都不一样,一旦错过,就再也找不回来了。其次,我们需要从小就培养孩子独立思考问题和独立作决定的能力。扩大孩子的阅读量,让他们在阅读别人的作品当中形成自己的思想,是一个很好的培养孩子独立思维能力的方式。在家庭里面,家长也可以和孩子就范围广泛的问题,不管是实事、历史还是艺术等展开讨论,这一点也很重要。这也是培养孩子对某方面产生兴趣的很重要的方式。在家庭作决定的过程当中,尤其是关乎孩子问题的方面,让孩子参与讨论,并且在适当的时候让孩子自己承担起作决定的责任很重要。从小就学会自己作决定的孩子,长大后责任心、独立性和自立能力都会更强。自我意志太强的家长,往往在作决定的问题上过于专断,孩子缺乏独立思维的能力,往往只会按父母的命令行事,孩子在深陷挫折的时候,就会显得非常的孤立无助,不知道该怎么办。我们常常可以听到——在孩子准备高考的时候,家长为了帮助孩子节省时间,于是和孩子彼此分工:孩子专心复习功课,家长负责为孩子找专业,结果为孩子选择的专业孩子又不喜欢一这样的故事。其实,在关乎孩子未来的大事上面,让孩子参与作决定,倾听孩子的声音是非常重要的。
    因为这个决定所带来的所有后果,所有的痛苦与快乐,孩子必须分分秒秒去经历。在作这个决定的过程中,我们一定要学会尊重孩子内心的感受和他们的心声。同时,我们家长要有自己的事业和生活,不要放弃自己的一切。把所有的“宝”都押在孩子身上这样的生活方式,对家长不公平,对孩子也会造成巨大的心理压力。有时候在电视上看到这样的故事——家长为了孩子受到好的教育,举家迁移到某个地方,家长的工作也辞了,目的只为孩子有好的教育条件。在这样的故事当中,我往往对这个孩子的内心世界将承担怎样的压力感到很忧虑。他觉得自己必须要用好的成绩来报答父母的牺牲,但是谁又能在如此大的“只能成功,不能失败”的心理压力下有良好的表现呢?父母应该关爱自己的孩子,但是我们也不要给孩子造成这样的压力和错觉——这个家庭所有的期望都在这个孩子身上。父母应该有自己的人生规划,同时也应该尊重和放手孩子的人生。尊重孩子需要我们家长更多地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和成长规律。这就是为什么家长也要不停地通过阅读和与人交流来学习和认识孩子:在目前孩子的年龄段,他们的心理和成长有哪些规律和特点?家长应该如何更好地去应对和引导孩子身上出现的问题?我们家长往往喜欢站在自己的视角看问题,对孩子的很多行为和反应常常觉得不可思议。但是,如果我们有关于教育的更多知识,能更多地把自己放在孩子的位置思考问题,也许我们就会有不一样的发现和认识。就比如说孩子还在蹒跚学步的时候,我们家长往往希望孩子按照我们的时间表来行事。宝宝本来在自己玩车子,我们觉得他该洗澡了,不由分说就把他抱走。这个时候,孩子当然不愿意了,又踢又闹。同样地,如果我们把自己放在孩子的位置,当我们自己专注的事情一次又一次地被打断,我们是不是也会觉得丧气和恼怒呢?这就是为什么心理学家甚至建议,在跟孩子说话的时候,最好是蹲下来,跟孩子处于同一个高度,用一种更加平等的姿态说话。我们要知道,在这个高度的孩子看到的世界跟我们不一样,感受也会跟我们大人不一样。尊重孩子可以表现在很多方面,但都需要我们更多地去了解孩子的成长规律,更多地设身处地地把自己放在孩子的立场去思考问题。
展开
目录
第一章  好的家庭远胜过重点学校——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
完整的家庭完整的爱
母亲的照料决定心理的健康
当母爱缺席时
离开孩子的决定
社会需要呼吁“母亲回家”
超越过去的伤害:
别让家庭的不幸代代相传
把孩子当成个体来尊重
“爱”和“溺爱”之间
别让夫妻的矛盾伤害到孩子
父母之道的关键是找到快乐的秘诀:
从《虎妈战歌》谈开去
第二章  马修老师和他的问题学生——电影《放牛班的春天》给我们
的启示
用幽默感来应对学生的刁难
孩子恼人的行为往往源于简单的梦想
寻找孩子们的天赋音乐艺术的力量
不幸的孩子大都来自不幸的家庭
被恨摧毁的孩子
孩子的送别空中的纸飞机
高雅艺术能与人的心灵交流
孩子对美感知的第一课来自大自然
第三章  勇于管教与爱的智慧——在爱与理性中管教孩子
对孩子进行体罚的研究发现
管教孩子的几个准则
制定规则·贯彻规则·积极鼓励·尊重权利·适当幽默
在管教中如何把握爱的尺度
第四章  每个孩子都是上帝的天使——认可和接纳孩子
美貌
聪明
应付自卑感的六种行为模式
退缩·反击·丑角·逃避·认同·弥补
孩子不同,天分不同
以人为本:教育政策的设计
以人为本:老师和家长说和做的细节
结语:倾听孩子内心的声音
第五章  好的藏书胜过好的出身——帮您的孩子爱上阅读
好的藏书胜过好的出身
读书习惯,从婴幼儿期就开始培养
语文教育之反思-—课外阅读篇
“通过应用练习技能”的学习方式
让课外阅读走进语文教育
语文教育改革的真实案例
语文教育之反思一写作和朗诵
一个学生的真实故事
免费公立图书馆的建议
优秀书籍
附录
附录A  美国小学课堂观察
附录B  曼斯菲尔德中学见闻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温馨提示:请使用浙江图书馆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