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生活亮三点:刘兴亮散文集》:
在唐诺的书里读到本雅明曾说他写文章“每一句都像重新开始一个新句子”。
莱辛又说:“成长,便是一次次发现你的独特的经验原来是普遍的,人们共有的。”
在我的经验里,有对时间的长期怀疑,不知道此种心境是否人所共有。其中最惊异处莫过于人的趣味在时间轴上的变化。这变化并非函数性质的,而是量子性质的,是一次次跳跃式的抛弃和冲入。
借用本雅明的话,每一天都是一个新的开始,过去的种种被推进记忆的深渊。假如没有一块石子砸在生活的水面上,我们就不能看见种种潜在的波纹,尽管它只是少数有关记忆暗流的触礁事件。
海德格尔有着荷尔德林式的乡愿,他说人应当诗意地栖居。与大都市所象征的“自由和多样”相比,“回家”总能掀起我们内心隐秘的风暴。这是因为家的简单和直接,它幽微的角落与琐碎的物件都是针对个人的多维暗示,有着隐约的与时间和成长相关的诗意。
国庆节回老家,翻出幼时的小人书,一本本看,暌违之感蓦然升起。很难推想,在叠床架屋式的西单图书大厦或任何一个图书超市,能看到这样的书了。
我们“70后”这一代人应当对小人书有共同的记忆。彼时的儿童读物几乎全部集中于此类——小人书,又名连环画,在中国的历史很长,流布也广。它的最大特征是64开本、彩皮、黑白内页,这对儿童的一双小手来说最为适宜。内页上面是近乎整版的图画,下边配以简单明了的文字。
这种形式的独特魅力在于,一个不识字的孩子拿起来就可以随着画面的引导而一页页翻下去,并感受到朦胧的情节;一个识字不多的孩子则可以借助画面的寓意弄懂某些不通的文字。其中的奥义只有亲身经历才能懂得。
那时候,有经济头脑的孩子集齐各种小人书,简直就是同伴心中的大地主,在集市上摆地摊出租小人书,一天可以收获不少银两呢。
小人书的另一个特征是,它的内容几乎全部是讲述传统故事的,《红楼梦》《西游记》《杨家将》……数不胜数,与如今的日韩画风迥然相异。伴随着跌宕起伏的情节进入一个孩子心田的是针对我们特有传统的初次灌输。
故事虽然是简化的,但是与厚厚的历史书籍相比,一本小人书版的《荆轲刺秦王》更能给孩子留下难以磨灭的记忆。
人之所以能够在汗牛充栋的书籍中记忆一二,产生阅读的趣味甚至认识的激情,往往与童年的阅读密不可分。哲学家洛克在认识论上提出了著名的“白板说”,意思是一个人生来就如一块白板,后天的生活与经验在它上面画了什么,人就能学到什么。
就最初的认识和记忆来说,人越在年幼时,白板性质越纯,画在上面的事物也更深刻与难于抹掉。随着年龄的增长,生活细密的笔触不断涂写,而我们也在纷然杂陈的信息世界里应接不暇了。
所以,每一本幼时看过的小人书,都能瞬间唤起我的记忆。它的温良的趣味与淡淡的色彩,一切都熟悉,然而又那么陌生!
小人书之所以如此深刻地影响着许多人,或许还有更深层次的原因,那就是在儿童认识领域里的基本规律。孩子认识世界是从具象开始的,从实际事物到概念的产生,其中的过渡往往需要图画来做桥梁,名(文字)与物(图像)的对应,暗合着儿童年龄阶段的认知需求,它或多或少都会给孩子以认识上的启示。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