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介绍
风雅,是闲情逸致的散淡情怀,是楚楚一段风致;风雅,是不唯清空,亦不独情趣,是山川静默,雨过风微的人生境界。茶事、器物、园林、赏石,书画,莳花弄草,四时之景,皆为赏心乐事之闲情。
风雅无须雍容华贵,但需屋宇精洁,雅物清疏,笔墨精良,诗词满瓯,有画有书;晨起汲泉烹水,午后莳花弄草,融天地自然之灵气,四时长物之精神,起卧行居,经此天长,其学养、才情、见识与阅历日益丰厚富饶,容止、行居也是清明畅朗。审美格局,内在境地也自有所长。
风雅,以中国诗意美学为基调,为中式生活立美心。
本书记录了作者行走于世20多载的生活所得与感悟,以及生命褶皱里的幽微美好,希望你和我一样,能倍加珍惜。路漫漫其修远兮,无所谓依傍,无所谓周全,我们都是那晓色里的前行人,即使是微明,即使是阑珊,看见光,就便会一直走下去。
晨给予了这人间的晴明与美丽,万物生发着蓬勃的朝气,愿背起行囊,迎着晨风,与曙光同行。
在线试读
自序2
我叫米雅,出生在一个美丽的地方,叫长治,她还有一个美丽的名字,叫上党古城。
站在时光之彼岸,以一种旁观者的态度回望自己,那个十几年前自卑,不善言语,稚嫩的姑娘如今已长成为眼里有光,内心有梦的大姑娘了。
比起成功,更重要的是一个人的成长。
在我的生命里,有两个对我来说非常重要的词语,就成长和独立。
从我十八岁那年,步入校园的那一步起,我就告诉自己,可以不成功,但是一定要成长。
我渴望在十八岁的年龄,有着超越同龄人的思想。我为了历练自己,从大一就开始做各种兼职,利用寒暑假在餐厅里当过服务员,在商场干过销售。在大学四年的暑假,我几乎是不回家的。所以大学四年,从大二开始,我就基本上实现了经济独立。
我不喜欢依靠任何人,包括父母。有时父母主动给我钱,我都觉得不好意思,有时急需用钱时我通常会说,妈,我先借你点钱,之后还你。
大学,很多人都是浑浑噩噩度过,所以毕业后会有很长的一段迷茫期。而我不会。
我从小就是个深爱文艺的女孩子,童年喜欢在田垄河畔素描画画,喜欢朗诵演讲,喜欢读书写作。可年龄越大,发现我所喜欢的一切都不能陪伴着我了,因为学业,因为枯燥的数理化,后来我一度堕落,直到我学习了书法,并通过艺考获得了大学的通行证。所以我很珍惜我的大学时光。
在大学的生活是新鲜而丰富的。大一参团,文学社,汉服社,诗社,书法社团等。在社团元旦晚会担任主持,参加晚会的节目表演等。
大二独一人前往山东,这之前我都没出出过省,仅是为了参加一场我喜欢的演讲比赛,比赛时准备的那篇文章叫《为汉服的浅吟低唱》稿子很长,但写的很美,所以我至今都能倒背如流。
那日我着一身汉服,独自站在舞台中央,时光静止了般,我很享受那种感觉,我的声音从话筒里射出来的穿透力。
大三,每个星期我都会抽出一下午去学校实习,是义务没有报酬的,实习的学校在太谷,要坐很长时间的大巴车才能到,一路上风尘不断,很是颠簸。但我看到教室里那一双双渴望而清澈的眼睛疲惫也化为乌有了。
后来,大四,也就是2018年,那个深冷的冬天,来到了北京。没有任何规划,就一个念头,说来就来了。
那是大学毕业前的最后一个学期,老师要求我们进行半年的实习。我毅然决然的选择了北京。来北京时,没有带行礼,因为只是先到这来面试。在年后,通过网络联系到几家招书法老师的机构。
我深切的记着到北京的第一站点,六号线,青年路,b口。那天,是极寒冷的,裹着厚厚棉衣却也有透骨的寒冷,这是北京给我的初印象,冷。在地铁口我仰望着这个我梦寐的城市,高楼大厦,车水马龙,可那不是我心中所喜欢的,可从现实来说,为了生存,那都不是事。
后来,毕业后也留在了这里,之所以选择大城市,我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大城市的工资水平要比家乡的要高,我深深知道自己喜欢的生活是必须建立在物质基础上的,也只有在金钱充裕的情况下,我才能真正去学习我喜欢的一切。
第二不喜欢贪图安逸,那种在小城市岁月静好的生活会逐步让我丧失掉奋斗的勇气和野心。
我身边的亲人也总是会劝我,让我考教师资格证,然后找一份安安稳稳的工作,随后就是嫁人,相夫教子。
北京有相对公平的竞争环境,他不看你的出身背景,只要你有能力。而在家乡,好像做什么事都需要关系。
北京是座包容性极强的城市,什么样的人都可以容纳,而在小城市,一个月两三千的教师岗位都有很多人拼命去抢它。
一个有渴望的人,坚定而有韧性的人就像一粒火种,我能感觉到我内心有一团火焰在燃烧。北京这个城市,现代和底蕴并存的城市。它没有较好的空气,可梦想在这,也便在这安了家。
但在这个陌生的城市里,我也第一次读懂了什么叫孤独。北京太大了,只会让自己觉得缈小。夜晚回家时,站在天桥上俯瞰整个北京城,依旧车水马龙,灯火通明。可是在喧嚣之中我亦能敏感的感知到一些什么,每个人都不甘平庸,他们在这个陌生的城市寻找着自己的价值。
我一直都有自知之明,不漂亮,不聪明,性格内向,学习成绩不好,数学从来没有及过格。所以当我看到比我漂亮聪明的女孩子时,我心里更多的是自卑。但也正是因为心底的这份自卑,让我能够沉住气,不断的去成长。
我觉得,一个女人,你无论放弃了什么,也不能放弃自己的成长,我是这么想的,也是这么做的。
前些日子,有一位微信好友,和我聊天,她说,我也会见证你一步一步的成长的。看到这,我瞬间就落泪了。我在心中暗暗发誓,我会的,我一定会让大家见证我一步一步的成长的。
一个人在经历了种种磕绊,渴望,等待,你会发现她的气质不同了,那是从骨子里所散发出的一种自信,光芒与气质。
此时的自己也是韧性十足,不想以前一样那样唯唯诺诺,现在的自己,敢于为梦想奋斗,为结果卖单。
我渴望破茧成蝶,虽然我还没有达到我的理想状态,但我相信,只要规划是对的,路是对的,一切都是时间问题。
乱在江南之姑苏记行
清风徐来,匝地有声。次时此刻,我哒哒的马蹄路过江南,不是过客,是个归人。
江南,广义上指长江中下游以南,狭义上包括苏州,杭州,无锡,南京,镇江等地。每个人心里都有一座城,而我心里的那座城是梦里水乡苏州。苏州,自古以来人文荟萃。苏州有上有天堂,下有苏杭之美誉。
苏州,我更喜欢叫她姑苏,姑苏二字,沾唇即醉。闭目凝神,仿佛就能闻到吴侬软语的香息,看到柔波中的桨声橹影,听到绸缪夜色中寂寂寒山寺的钟声。
春之伊始,好友给我发来了江南雪景的照片,皑皑的白雪覆在山岚,园林,古桥,青石板上,是那么美不胜收。去往苏州,不过一念,然这个发愿其实早已盘踞在心头,雪,是我和江南得以相遇的引子。
诗意江南,她似一位灵婉的女子,能变异出无尽的美,让人惊叹。苏州有昆曲,昆曲于苏州,是最缠绵的一抹深情,有着清扬的艳。昆曲中的柳梦梅和杜丽娘的故事成就了一段爱情佳话,一句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刹那间好似看到了杜丽娘婉约的身子,莲步轻移,迈着款款的步伐,徘徊在江南小院。昆曲,那声声似流水,一唱三叹,低徊婉转,字正腔圆的背后是温润,是清澈,是富有光泽,是黏黏的娇软。饱和的音调,净似琉璃,托着长长的尾巴,那声音在空中被拽的老长。昆曲在时空中无限延长,余韵酥软到了骨子里。
春日迟迟,抵达苏州,沐浴在江南春风里,湿的,润的,微的,大的。夹杂着淡淡青草的香,我很迷恋这种味道。以一种潇洒不羁的姿态,漫步在江南的一风一物里。湿漉漉的空气中所有因子的成分,化合物的成分,一颗敏锐的心像贼一般,能轻易察觉到春波涨绿的春意。漫无目的行走,微风起处,我的心底似有一股清气流淌,由此进入到一种不粘不滞,无迁无往的心灵空间。她轻抚着我的发,掠过我的肩,勾勒着我的面,它唤醒了我所有的感观,听觉甚至味蕾,亦牵扯出一种隐深幽微的思绪和如诗般的情怀。
一见倾心,再见倾情。
宅江南老宅,古香弥漫。矗立在森然肃穆,单调乏味的住宅楼间。古蕴悠悠,灰白的线条勾勒出翘角飞檐,窗棂斑驳,檐角婆娑。墙的一角是粉墙,灰瓦,雅隽如宋瓷,端然,素净。似淡淡的水墨浅绛,在旧时光里遗世而独立,已静美了千年。那高墙深巷,是清冷微凉的姿态。一枝丫的梨云,棠雨探出身子,小艳香疏,惹人开扉寻幽,又是一种别样的气象。
江南的古宅,如宋词中的一曲如梦令,有诗的意境,它的古典雅致乃是时间的杰作。古老的宅院,色彩是极简的黑白,墙壁上涂抹有文人诗词,雕绘有山水花鸟,飞禽走兽。
大同小异的日子里,明月依旧,在古宅院落里转朱阁,低倚户,照无眠。宅中的莲盛着一碗如水的轻盈,一瓣一瓣的散溢着洁净的芬芳。廊前的清浅月色如纱之莹莹。那路过于此的行吟诗人,是否和我一样,望望天空,轻轻推开虚掩的门扉呢?
游
平江路本是苏州的一条历史老街,是一条沿河的小路,其河名为平江河。平江路历史街区是苏州古城迄今为止保存最为完整的一个区域,堪称苏州古城人文积淀的缩影,甚至有人说是中国古典文化的后花园。
晴日里,阳光喣暖,风儿柔的不起一丝微澜,是那样的融和。延着平江路,穿着素色的棉麻布衫,蓝的虽已泛白的布鞋,肩上跨着我的单反相机,呼吸着自由的空气,此刻,我是一只游戈在阳光中的鱼儿,施施而行,漫漫而游。简单,通透,明朗。
走进几家小店,我也会淘几件钟意的宝贝。江南织物苏绣,老瓷的链,民族风的挂件,包包,项链,包括糙的裂纹的瓷器。越古旧的东西越吸引我,器物里的旧光阴泛着一层复古的,生锈了的淡黄。透明的格子箱中的银器吸引了我的注意,这件饰物有了年纪,银光幽微含蓄,温熟可喜。轻轻捧起,亦能折射出一种暗哑而梦幻的光。指尖亲触都缭有一种逼仄的美。很野,很艳,那不属于新鲜。我幻想着它带在我手上的美丽刹那,只可惜囊中羞涩,因那昂贵的价格我最终还是放弃了那虚无缥缈的幻想。
故苏城内有很多茶寮,倦了,就找个古色古香的茶室小憩,听昆曲,和友人品茗清谈。那些平日里忙碌的都无暇照顾的思绪就像这茶烟般的肆意流淌开来。空蒙的,虚幻的,快乐的,悲伤的,又都随一双梁间燕飞了去。手抚的茶器,温度正好,在沸水浇漓下,那茶叶细长卷曲的叶子也舒了眼,浮浮沉沉,在杯底静止。茶汤逐渐变的清亮,水气氤氲在眼睫,赏,抿,品,用心体味一盏茶的缱绻回甘,还有一点沁微的凉。
此时,尚值早春,如许的春光,被一声声的乌篷浆声合成动人的音律,绾在那青花旗袍的少女头发上,结在杨柳如烟垂水的丝绦上。深藏在老城僻静一隅,我独爱这份无扰的素日时光。我喜欢这里的气息,因为我知道,她和我是契合的。心照不暄。
雨
来姑苏的几日,有一半多日是落雨的。
绵绵春雨幽微的落在这方充满灵性的泥土之上,让姑苏有了饱和的诗情与画意。
江南的水碧阴的沉淀了几千年。一口古井诉说着岁月里的壮阔。雨渍久则生苔,古朴而清幽。晚风穿堂而过,古木牌匾赫然醒目,门扇虚掩,咿咿呀呀似古老戏曲的回放。前赴后继似的。雨打蕉窗,沥沥如丝。梨花带雨的苏州,也有一种凄然落拓的唯美。姑苏的雨,从灰的檐角,从玄武瓦当,飞禽走兽,花鸟鱼虫上倾泻下来,萦青绕白,滴出了青翠,在青石 板上绽放,笑冶如花。
一窗雨,藏着我盼望已久的念。
庭院深深,绿竹猗猗,前世,我可是那江南老宅里的绣娘,一针一脚,素手银针,缝织着过往。可是戴望舒笔下那个漫步雨巷,结着愁怨的丁香姑娘?
穿过几千年的乌衣小巷,漫溯雨幕中,若凌波微步。撑一把油纸伞,宛若撑起我的江南。
凝神谛听姑苏雨,温润无骨,温软,缠绵,听雨是需要心境的。雪小禅说,隔窗听苏州的雨,像是在听宋词。雪小禅说,苏州的雨是粉的,是最让人心心念念的。于是,我来了。一次回眸,是前世今生的重逢,一场雨,换取刹那如斯的欢喜。
听雨本是一场寻常事,可谁知在我这个久居北国的女子心里,承载了多少殷殷祈盼。小楼听雨,廖长的光阴在微雨中也滋长了闲情。
温馨提示:请使用浙江图书馆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
文学博士、《小说选刊》副主编李晓东作序推荐:
守住心中的惠风和畅
文/李晓东
米希雅女史的美文集《不如风雅过生活》即将付梓,作为最早的读者之一,我被感染、薰浸、陶冶,心中生出与美文意境相契通的感情和共鸣。愿意把感受分享给热爱中华传统文化、热爱美、热爱生活、热爱艺术和一切美的东西的人们。
我和米希雅性别不同,年纪也相差很大,她二十三,我四十六,正好是两倍,但有三点共同。其一,我也是山西长治人。其二,我长期生活在上海,非常熟悉苏浙沪等江南地区的人情风物。其三,我现在在北京工作,同样深味“长安米贵,居大不易”的滋味。有这三点共同处,也属不可多得的缘分了。
我1992年离开家乡到太原读大学时,希米雅还没出生。改革开放,特别是上世纪九十年代之后,中国城乡发生了千年未有之大变化,我一度以为,我们这个年纪的人,应该是传统山西农业社会最后的记忆者,于是,用手机写、在微信里发,留下了自己关于童年农村吉光片羽的记录。读《不如风雅过生活》才突然明白,原来变动的只是表层,深层的民间信仰和生活方式礼仪,依然传承着千百年的习惯。而且,这些似乎平淡无奇,为最普通的农民、城市居民所操持、饮食、使用、居住的仪规、食物、衣饰、建筑,一经希米雅的妙笔,便意境葱茏、活色生香,渗透着文化和乡愁。通过充满着艺术气韵的文字,“夜来幽梦忽还乡”,才发现自己的家乡,那一方黄土高原上的盆地,原来如此美丽缠绵。乡愁,不仅是看得见山、望得见水,更是此山此水此地中的人、物、事、情、态。更重要的,是要有一双发现乡愁的眼、一颗感受乡愁的心,和一枝如乡愁般深切清丽婉约的笔,有此,则遍地风雅,日日风华,时时风月。
乡愁,在深层,是对于文化的爱与眷恋。而风雅地生活,则是中国文人念兹在兹的愿望,是中国文化最美好的地方。《世说新语》里的魏晋人士自不待言,“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的孔颜乐处,就是风雅生活之最初者,而且为此赋予哲学意蕴,即心灵情绪的高度和谐自如,客观事物、主观认知、情绪状态的高度合一。于外,可能是一饮一食一器一物一花一果,于内,却是心灵与人格的高峰体验。唯此,人生处处皆佳境,清风明月伴我行。《不如风雅过生活》中的每一篇,都渗透着这样高妙的人生境界。而最美好之地,当在江南。
今日之长三角与昔时之江南,地理虽一,文化与生活的感觉,却天壤之别了。国际大都市、长三角一体化、苏南模式、温州模式、小商品城……汹涌而来,无不昭示着经济发展、物质丰富、时不我待、功名利禄,传统江南的杏花春雨、小桥流水、鸡声茅店、烟波画船,越来越远了,最多,成为人工打造的旅游景点的收费项目,游客匆匆而来,微信扫扫,提伴手礼而去。希米雅却在苏州小巷里、绍兴蓝印花布上,发现了依然遗存的风雅中国。而她叙写这些浸润着文化气象的事物,所用也是宋词风格意境。
我一直以为,宋词,是最能代表中国文化的文体。无论豪放派还是婉约派,流淌在文字间的,是对人生无限的热爱、思索、感怀,对于外界事物的心理投射、情感关照,而最终,达于物我合一,情景交融之境界。无论“昨夜西风凋碧树”,还是“衣带渐宽终不悔”,抑或“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每重境界,无不感情深致、彻入骨髓,令人反复吟咏,一唱三叹,掩卷有思,三日不绝也。《不如风雅过生活》中的美篇,即到达如此层面。作者是今日之市场经济大潮下出生成长的青年,身影音容修为,却仿佛古之女子。以古人之心,品今日之事,所品者,自是中国传统文化承载之最集中者,如茶、如布、如书、如画,如思、如诉。
其实,希米雅同样品尝了生活的艰辛,一山西女子谋生京华的甘苦,我是体会得到的。但正如孔子如赞扬者,“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年轻的希米雅,从里到外,从人到文,都达到这境界的。
李晓东,山西长治人,文学博士,副编审,中国作家协会社会联络部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