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恍惚/中国专业作家散文典藏文库·王鸿达》:
北方的雪
从小生活在北方,对雪有着独特的情感,就像冬天没雪不能叫作北方的冬天一样。北方的雪来得豪迈,来得恣意,来得洒脱,一夜之间就会叫粗犷的北方大地变成一个银装素裹的世界,并陪伴北方人度过漫长的冬季。
只是近些年,城里见到雪的时候越来越少了,就好像冬天一再被推迟了一样。匆匆下过一两场雪,还没等大人品足了冬天的味道,就消失得无影无踪了,更别说孩子们用雪来堆雪人了。迟迟不下雪,会叫人等得心焦。所以跟家里通电话时,我都会问:“山里下雪了吗?”电话那头家里人就会说:“下啦,下得好大呀。”于是我的思绪就会像一片雪花飘回山里。我的家在小兴安岭北部山区,那里每年落雪都很大。于是在迫不及待的春节回去探亲时就多了一分向往,带着妻子孩子回去看看雪。
山里雪纯净,雪面白得一尘不染,有的人家就直接化雪水做饭吃。按照家乡习俗,正月十六到山坡上或到河套去滚雪,滚一身雪回来,据说可以保佑身体一年无病无灾。有一年回去,开春早,当院里的雪都开始融化了,以为没有新雪滚身了,不料在正月十五这天忽然白天下起一场雪来,是那种又大又软的白雪片子,我和山东回来的小妹兴奋地跑到当院去拍照,我俩都光着头,绵软的雪无声地落在我俩头上、身上,一会儿就变成了棉花桃一样的雪桃,隔两三步远就看不到对方了。等我俩像两个雪人走进屋里来,父亲说了一句:“雪有啥稀奇的,你俩又不是没见过雪。”不要说远在山东工作的小妹,就是我这些年也从没在城里见过这么大的雪片子。 几场雪过后,街上雪道上就变得硬实起来,就可以在光滑的雪面上跑“雪划子”、拉雪爬犁了。“雪划子”是我们男孩子冬天自制的一双冰鞋,按自己的脚长截一块厚木板,木板底下钉上两道粗铁线,再在木帮上钉上帆布鞋帮带,一只“雪划子”就做成了,蹬着它去上学,在溜光溜滑的雪道上跑得飞快。雪爬犁有两种,一种是用木方和木板钉成的小爬犁,拉着它去买粮或去大井沿上拉水都十分轻快。另一种雪爬犁是用柞木杆儿弯成的,有两三米长,是大人用来上山拉柴火的。当然我们长成半大孩子时,也拉着这样的雪爬犁进山拉烧柴。烧柴在爬犁上捆结实后,下山顺着雪亮的爬犁道往下放,有一种腾云驾雾的感觉,那爬犁会推着你顺着山坡往下跑,带起一道雪尘在后面扬起。一爬犁烧柴拉回家,身上的衣服就被汗湿透了,可是拉着爬犁放山坡那种兴奋劲却久久没有消退。久而久之,山里的孩子都成了拉爬犁的好把式。因为那一冬天家家户户的烧柴都是用这爬犁一爬犁一爬犁拉回来的。喜欢听爬犁摩擦雪道那“吱吱呀呀”声,如果哪家孩子上山拉烧柴回来晚了,天黑得看不见人影,只要寻着“吱吱呀呀”的爬犁声,就会找到人和爬犁跟前的。
第一场雪过后,也是山里猎人进山打猎的好时候。刚刚降过雪的林中雪面上,会留下各种野兽的蹄印,还有野鸡、飞龙等各种飞禽的爪痕,猎人只循着兽印就会找到猎物的。聪明的山里人会在狍子、野兔留下的梅花瓣一样蹄印的雪面上下上套,第二天上山遛套时,一只狍子或一只山兔就蹬腿扑腾在雪窝子里了。除了山里猎人,山外进山来伐木的套户也会赶在第一场雪过后进山来的,套户们浩浩荡荡赶着马爬犁开进山来,他们都是给公家来伐木的,他们的马爬犁一般都是用两根碗口粗从树干到树根部的白桦树疙瘩做成的,一冬天过去,那树疙瘩被磨得溜光变薄了。在春天雪化之前,他们又会列队赶着马爬犁回去,那蛇阵一样的爬犁在小镇的雪道上腾起一阵久久不散的雪雾,白色的风景中,每位爬犁上的把式摇起的红鞭缨穗格外醒目。“啪啪”的鞭子声如同空中炸开的红鞭炮,久久回荡在我们孩子耳中。从老人嘴里还能听到山外套户一些趣事,比如大雪封门上山干不了活儿时,他们学着和山里人一样在雪地里下狍子套、兔子套,套着了狍子和镇上人换豆油吃……
北方的雪还是天然大冰箱。过年杀年猪时,家家户户就把猪肉用雪埋在自家院子里,吃时扒出一块来。用雪埋着的冻猪肉还不风干。
我每次冬天回山里,都带女儿沿着我儿时走过的爬犁道上山去走一走。只不过现在封山育林,山坡上已没有明显的爬犁辙印了。爬到雪山坡顶上时,我们就顺着山坡滚下来,腾起的雪雾让女儿发出一阵阵尖叫。在城里家中女儿的床头前有一帧照片,一个身穿小熊图案红羽绒服的冻得脸蛋通红的小姑娘正站在雪窝子里,一只小手在伸着摘一丛干枝上的红刺玫果。白白的雪、红红的刺玫果和纯真透明的小脸蛋,朋友见了都说像童话一样。那是女儿六岁时,我带她上山时抓拍的。城里是见不到这么白这么厚的雪的。
城里的雪越来越少了。倒是今冬连续降了几场雪,让城市铺上了一层厚厚的洁白。走在这样白色结实的路面上,脚下响起了“嘎吱、嘎吱”声,多么亲近久违的声音啊,它让已过不惑之年的我内心深处拨动出一丝丝只有童年才有的感动来。前两日,从电视里看到抵制全球变暖的国际会议在这个冬天在童话王国丹麦的哥本哈根举行。减少二氧化碳温室气体排放,已成了现代人又一文明的生活方式。
就想起了那个卖火柴的小女孩儿,就想起她划亮的一根根火柴温暖了的那个雪夜,也温暖着我们一代代人一颗颗晶莹的童心。
北方的雪,就是一个走进我们童年的童话。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