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绿色管理案例和经验:美丽乡村管理篇(第一辑)》:
十年“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路长濂成了“美丽梦工场”
2006年7月27日,对于长濂村来说是一个特殊的日子。也正是从这一天开始,长濂村实现了质的飞跃。这一天,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来到长濂,看见这个正致力于发展乡村旅游的小山村,四周郁郁葱葱,产业生机勃勃,习近平倍感欣慰,他勉励长濂村:“在保持原有特色前提下,要依托生态和文化,进一步做好村级规划,争取建成省内乃至全国著名的‘文化名村’。”
当时刚上任村党支部书记的郑宗长,对这一嘱托牢记在心,并坚守这一“诺言”,带着长濂村两委铆足了干劲走“绿富美”的生态发展之路,这一千就是十几年。行进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路上的长濂村,也迎来了发展黄金期。截至2014年底,长濂村村集体固定资产超1.5亿元,集体经济收入1000万元以上,年均旅游综合收入突破600万元,村民人均收入超过14000兀。长濂村还成了全国创先争优先进基层党组织,全国文明村镇、全省小康建设示范村、全省文化示范村、丽水市最美乡村。踏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新路,长濂村就像被注入了停不下的“创新惯性”。这个小山村自然而然地成为了遂昌全县第一个进行村庄整治的村,第一个建设美丽乡村的村,第一个开出农家乐的村。
2014年底,长濂村成功创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全年共接待游客30多万人次,实现旅游营业收入1600多万元。2018年,长濂村顺利通过AAAA级景区景观质量评审。种下一片绿终成百亩林美丽生态夯实美丽乡村基础
九曲濂溪、群山苍翠。无论何时,走进长濂村,第一眼看见的,都是满眼的绿。“这片绿,可是我们当年顶着得罪村民的压力,生生保护出来的。”郑宗长看着远山感慨,“如今,这片绿成了全村人的‘宝贝’,是长濂美丽乡村建设的最坚实基础。”多年前,长濂村绝大多数村民都穷得叮当响,又没有营生出路,就把树砍了卖钱,或者当柴火烧猪食养猪。一年到头,猪养不了几头,卖不到几个钱,树却越来越少了。眼见环境越来越差,村民却没有富起来,村干部急了,日思夜想要给村里谋条出路。
一天,在村里的濂溪边,郑宗长和村里一位老干部边走边商议村里该怎么发展。看着清清的溪水和被群山环抱的村庄,郑宗长突然一拍脑袋“咱们”“那可得先把环境整好。”两人一拍即合,迅速召集“两委”班子开会讨论,还分头搜集依靠旅游发展成功的村庄案例。意识到旅游是未来发展的朝阳产业后,长濂村开始大面积种植阔叶林,改善生态环境。面对顽固的伐木者,村党支部将严格的禁伐制度写进村规民约。这极有可能是遂昌乃至丽水境内出现的第一个“美丽村规”。像大部分新鲜事物一样,这事一开始并未得到村民理解。“靠种树就能赚钱?开玩笑吧。”不少村民还认为禁伐就是吓唬吓唬人,不屑一顾。
村民郑文尧当时就听不进去。近点的山坡有人看着,就去远点的地方砍;白天不能去,就晚上偷偷去砍。但郑宗长等村干部们格外坚持,道理同样很简单:一棵树,砍掉只需一小时,种植长大至少要三五年。“这笔账,每个人都得算明白。”严查的同时,长濂村开始大规模在远近山坡上补种阔叶林。如今,当年种下的100多亩树苗已经长大成林。在强劲的“护绿新风”带动下,村民们的习惯与观念随之改变。
有趣的是,如今,郑文尧竟然成了村集体苗圃基地的种树好手,每月领3000多元工资,任务就是种好树,管理好苗圃。十多年坚持下来,长濂村百亩苗圃茁壮成长,逐步发展为一项产业。村委主任张黎明信心十足地表示:“如今,一个地方建起来,三五天之内,我们肯定能绿化好。”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