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人哲学家 尼采/传记读库》:
1.悲痛苦难的童年 在普鲁士的萨克森省一个叫罗肯的地方,正当人们欢庆国王生日的时候,小尼采呱呱落地了。时逢1844年10月15日。
父亲对这个与国王同日诞辰的男孩颇为喜爱,并引以为自豪。当时他十分动情地为儿子进行了洗礼,并说:“你喜庆的10月,在不同年代的10月里,发生了我一生中最重要的事件,而今天我所经历的乃是最重大、最美好的一件,我要给我的孩子洗礼。哦,非常幸福的时刻!哦,珍贵的节日!哦,无法形容的神圣的工作!以主的名义为我祝福吧——我以激动的心情表示——我亲爱的孩子使我能够把他奉献给主,我的儿子,弗里德里希·威廉,你在世上就叫这名字,这是为了怀念我的恩人国王,你是在他的诞辰这天出生的。”本来就得宠于国王弗里德里希.威廉四世的这位父亲,为了怀念恩人,给儿子取了一个与国王相同的名字。
尼采的父亲对这个在吉庆日子降临的儿子寄予了无限的厚爱和希望,他在罗肯教堂的登记册上,将从《福音书》中引出的一个寓意深长的问句写在爱子的教名下:“这个孩子,将来怎么样呢?”望子成龙之心溢于言表。然而,尼采在他的一生中却远远地、坚定地背离了他的父亲、母亲乃至整个家族。
尼采的家族,几代以来就是一个虔诚的基督教的堡垒,他们信仰路德教,敬畏上帝,正直、狭隘,受人尊敬,体现了德国牧师家庭的一切道德信念。其祖父弗里德里希·奥古斯特·路德维希·尼采,曾担任过教区监督,是一个颇具才华的虔诚的信徒,当时在康德的批判哲学和西方的无神论可能扰乱德国人心时,他适时地写了一本题为《伽马列,或论基督教的永存,对当前神学界动乱的教诲和安抚》的书,后来又写了一篇文章:《论促进关于宗教、教育、臣民义务和人生的一种合理的思想方法》。当妻子留下7个孩子去世之后,他又娶了一个出身牧师家庭的年轻寡妇。这次再婚又生了三个孩子,先是两女,即奥古斯特和罗莎丽。最后生的是男孩,取名卡尔·尼采,这便是弗里德里希·威廉·尼采的父亲。
卡尔·尼采生于1813年,是一个有艺术才能且又非常热情的好心人。他具有高超的音乐才能,自己能作曲,善于出色地即兴演奏钢琴,深受宫廷人士的欢迎。卡尔·尼采起初当家庭教师,继而任阿尔滕堡公爵的小姐们的教师,后来根据普鲁士国王弗里德里希·威廉四世的命令,得到了萨克森省罗肯村的牧师职位,并带一家人连同两个尚未结婚的姐姐迁到罗肯。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