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水务志丛书:蓟县水务志(1986-2010年)》:
三、农村供水
蓟县山丘区人畜饮水历来困难,流传着“土如珍珠水如油,世代饮水都发愁”的民谣。大部分村户,夏靠积雨水,冬靠冻雪水,春秋靠背水、驮水。离水源远的人家为取水有的竟要往返几公里。新中国成立后,在国家资助下,山丘区陆续建设了一批饮水工程。1951年,著名缺水村洪水庄兴建了全县第一个蓄水池,蓄水10000立方米,基本解决了全村500多人的饮水问题。为解决黄崖关、石炮沟等村人畜饮水和部分农田的灌溉问题,1955年,下营乡人民自黄崖关(村)北大井泉到西大峪沟口修建引水渠道5500米。1962年,许家台公社东窝铺大队在村前的秃尾巴河边开凿一眼直径9米,深3米的大口井,配套200米引渠和一台抽水泵,既满足全村生活用水,又灌溉农田0.67公顷。1968年,城关公社小龙扒村建家庭小水窖。1973年4月,国家投资12万元,在洪水庄公社代庄子大队北土门子钻成第一眼优质饮水井,井深145米,解决了全村人畜饮水问题。从1974年开始,天津市陆续拨专款解决山丘区饮水困难问题,蓟县山丘区饮水工程得到长足发展。
平原洼区人民饮水水源有河水、坑塘、洼淀和砖石土井井水,水源充足,但不卫生。20世纪50年代,各级政府采取措施改善饮水条件和饮水环境。20世纪60年代,对以前所建的猪圈、厕所,凡靠近饮水水源的全部改建。电源供应到农村后,饮水开始用机械抽水集中供应。1960年春,城关公社杨各庄大队自筹资金1万元,首建水塔,从此实现集中供水,引水入户。20世纪70年代初期,部分农户打全封闭手压式机井,这种井污染不易浸入,设备简单,价钱便宜。打手压机井户占平原和洼区总户数的30%,但因缺少护壁设备,寿命一般在3年左右。20世纪70年代后期,改用水型冲击式钻机打井,在吸水管外设置20~40米的过滤性混凝土护管。20世纪80年代,部分农户将手压井改为轴流泵或潜水泵抽水。
20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深入,国力逐渐增强,为解决农村供水等民生问题,国家逐步加大农村供水的投资力度。蓟县相继实施了三次大规模人畜饮水解困工程和农村饮水安全等重点民生工程,基本解决了蓟县农村饮水及饮水安全问题。
(一)饮水解困
20世纪80年代以后,蓟县实施了三次大规模农村人畜饮水解困工程。第一次农村人畜饮水解困工程于1989年4月4日开工,1991年9月15日完工,10月15日工程通过验收。1989年4月,天津市政府在蓟县专门召开了现场办公会,审定了《蓟县山丘区人畜饮水规划设计报告》,提出确保三年解决蓟县山丘区人畜饮水问题,并连续三年将此列为市政府为农村人民群众所办的十件实事之一。工程项目主要有机井饮水工程新建36处,续建35处,引水上山工程9处,屋顶接水158户,引泉人户工程156处。新打机井39眼(深井12眼、中井6眼、大口井2眼、浅井18眼、维修深井1眼),配泵63台,安装变压器30台,架设高压线9.92千米、低压线4.3千米,铺设管道62280米(铁管道32680米、塑料管道29600米),新建蓄水池78座、小水窖159座、水塔20座。共完成投资795.03万元。工程建成后解决了蓟县13个乡86个自然村、7747户、27702人、5894头大牲畜的饮水问题。第二次农村人畜饮水解困工程实施于19941996年。饮水项目主要有新打深井27眼、中井13眼、大口井12眼,机泵配套72台套,安装变压器45台套,架设高压线17.96千米、低压线5.51千米,新建水塔25座、水池86座、水窖75座,铺设饮水管道229207米,共解决99个自然村、17216户、61759人、11330头大牲畜的饮水困难,共完成投资2144.75万元。1997年以来,蓟县遭遇持续干旱,地表水严重短缺,地下水水位急剧下降,致使农村一定范围内发生人畜饮水困难,严重影响了农村人民生活和农业生产。根据天津市市委、市政府编制的《关于解决我市农村人畜饮水困难实施方案》的要求,蓟县第三次农村人畜饮水解困工程,于2002年5月开工,2004年6月完工。三年共完成的农村人畜饮水解困工程项目有新打机井596眼(深井107眼、中井489眼),更新机井85眼(深井55眼、中井30眼),维修机井42眼,更新水泵42台,新打井配电596处,铺设管道339086米(铁管道137300米,集中供水管道201786米),新建小水窖10184座,建集中供水3处。完成投资12043.30万元,解决了863个村、595100人的饮水困难。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