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学刊(第四辑)》:
值得指出的是“西蜀”之称当脱胎于《战国策》的记载的“蜀乃西僻之国”。《战国策》卷三载:“司马错与张仪争论于秦惠王前,司马错欲伐蜀,张仪曰不如伐韩”,结果司马错胜出,但两人共同认为“蜀西僻之国,戎狄之长”,反映在中原人眼里“蜀”是西僻之国,理当称为“西蜀”。因为原来这里只有“蜀”没有“巴”(说详下节),所以惯用“西蜀”来称此华阳之地。
“西蜀”是秦汉至魏晋时人们的习惯地域名称,因此在此区域内建立的政权也被人称为“西蜀”,例如三国时刘备建立的蜀汉政权(221—263年),又称“西蜀”;东晋焦纵据蜀,自称“成都王”(405—413年),也被称“西蜀”。
晋时左思撰写的三都赋中的《蜀都赋》与《吴都赋》中假设“有西蜀公子者言于东吴王孙”,两人热烈争辩“西蜀”与“东吴”两地的优长劣短,传为美谈。
所以,《辞源》(1983年)迳称:“西蜀,地名,指四川省”,指的是川渝分治前的四川省,也即四川盆地的巴蜀地区。
二、“西蜀文化”是“广义巴蜀文化”中的一支
我们认为四川盆地在夏商周时代是“有蜀无巴”的。2005年我们曾根据文献记载和考古发现的研究后指出:“夏商周时期的四川盆地和邻近地区是以‘蜀人’为核心的‘古蜀文明’的范围;东周时在江汉平原的‘巴人’受楚逼迫,向西进入四川盆地东部,与原是蜀地的一些土著民族结合形成‘巴文化’,于是与‘蜀文化’一起,共同形成长江上游的古代文明中心——‘巴蜀文化区’。”
当然也有学者认为长江三峡地区考古曾发现了早期的巴文化。但笔者有幸在1997年和2002年两次亲赴三峡考古现场考察后得出如下看法:①事实胜于雄辩。三峡西部考古至今没有发现大家期望的夏商西周时期的“巴文化”和“巴墟”。②考古发现离不开历史文献载的指引和诠释,历史文献离不开考古发现的论证和充实。按历史文献记载,探索东周以前的“巴文化”“早期巴文化”的最佳位置不在四川盆地,而在其邻近地区,如汉水流域和江汉平原,包括三峡地区以东部位。③很有可能我们把东周时从楚地西进的“巴文化”看做是“楚文化”西进了,或者说我们把“巴文化”与“楚文化”混淆在一起了。
进而我们认为本地区的古文化有一个发展由来,可分为三段,只有到了第三段才能称为“巴蜀文化”。第一段以宝墩文化(含三星堆遗址第一期)为代表的是“先蜀文化”,相当于龙山时代,崇州发现的双河古城和紫竹古城属可此段。第二段以三星堆文化与十二桥文化(含金沙遗址)为代表的是“古蜀文明”,相当于夏商周时代。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