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出版时间 :
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口述史(雕漆技艺文乾刚)
0.00     定价 ¥ 45.00
湖南大学
此书还可采购5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ISBN:
    9787565617744
  • 作      者:
    总主编:苑利//顾军|口述:文乾刚|整理:宋本蓉//刘同原
  • 出 版 社 :
    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5-12-01
收藏
编辑推荐

  本丛书历时三年,耗资百万,集百人团队之心血,注重每个细节,是全国首套北京非物质文化传承人口述史;本书为丛书一员,是全国首本雕漆技艺的口述史,内容真实可靠,版式文雅新颖,图片夺目出彩,是业界的良心制作。

展开
作者简介
  文乾刚,男,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1941年出生于河北秦皇岛,1961年毕业于北京市工艺美术学校(现北京工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后就职于北京雕漆厂。师从周长泰、汪德亮学习雕刻技艺,师从雕漆“老艺人”孙彩文、朱庭仁学习雕漆设计。2003年成立自己的工作室,创作雕漆作品。作品既继承传统古法又在功能及审美情趣上适合时代潮流及需求,代表了当今北京雕漆行业的*高水平,引领北京雕漆近十年的发展潮流,为传统雕漆进入现代市场、融入现代生活做出重要贡献。其设计的作品多次获得我国工艺美术领域的金奖,大部分作品都被博物馆收藏或陈列于人民大会堂等重要**机关单位。
展开
内容介绍

  传承千年——中国红,
  让时间凝固,使岁月无痕。
  一刀绿中取红易,
  千刀红中剔纹难。
  当漆遇上雕,已是传奇;
  而他让传奇更加传奇。
  打开一扇窗,
  让我们走进他的传奇,
  游走于他的双手之间,继续我们的非遗之旅……

展开
精彩书评

  ★从飞雪走进春风,又从碧妆步入秋实,一年又一年,已经很少这么长久反复地做着一件事。也有过犹豫,想过放弃,但总摆脱不了那种使命与责任的召唤,一次次再出发'一次次又收获,不断地丰满、替换,只愿自己的一点绵薄之力能为中华文明的经久流传增色添彩。看此书,明白我们的心血与信仰。
  ——本书采访团队
  
  ★我们用相机记录生命、记录历史,记录各位非遗传承人的生命史。用一个镜头的捕捉诉说着这个人的生活现状、人生际遇、心态秉性、邻里关系……这本书的每一张照片,都是我们的架构与解读,更是倾心之作,它呈现的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流动的过程与止水的状态。读此书,懂得我们的付出与理念。
  ——本书摄影团队
  
  ★衣带渐宽、为伊憔悴,也终不悔。触摸时光,采集精华,雕琢打磨,临出炉时,竟有一丝不舍。不愿示人,只愿独守。可明珠怎可藏暗匣?更何况不普世又怎传承?遂愿文字淌出的不仅仅是我们的血汗,更是中华五千年文明、文化、精神的本源。细研此书,即明我心。
  ——本书责任编辑
  
  ★几乎每日书戏于尺寸之间,不满足于外衣的裁剪,常常激动于从头到脚、由内及外的折腾。又常常在期待中守候,守候一部令我心泉涌动的好书,现在她来了,她的包容'可以允许我去肆意雕琢。把玩此物,即懂我意。
  ——本书整体设计

展开
精彩书摘
  采访手记
  采访时间:2013年3月20日
  采访地点:文乾刚工作室
  受采访人:文乾刚
  采访人:宋本蓉,刘同原
  第一次接触生漆,一定先是被它略带酸味的气味吸引,接着令人惊奇的便是它迅速氧化的过程。这乳白色的粘稠液体,便是中国漆器制作七千年的核心原料,也是雕漆制作的主要材料,是中国人发明的最良美的材质之一。“窨房”是髹漆的工作间,是由砖石砌成的无窗隔间,里面温暖潮湿,静静躺着尚在髹漆中的胎体。虽然北京的初春,天气依然寒冷,但是窨房是温暖的,两位穿着半袖的漆工师傅将大漆一层层地髹涂到胎体上。
  大漆是液体,如何能被雕刻?这是我们看到大漆之后的第一个疑问。人们是如何在一种液体上找到雕刻的可能的,而且还雕了这么一千多年?这一定是一个非常神奇的过程。雕刻,首先需要有厚度,漆的厚度是什么时候被人们注意到的呢?我们期待能从这一次的访谈中得到答案。(图13漆工师傅在窨房髹漆)
  二材质良美
  雕漆的主要原料,或者说标志性原料,是大漆。要分别一件东西是不是雕漆,主要看它是不是用大漆做的,只有大漆做的,才叫雕漆,不是大漆做的不能叫雕漆。
  大漆是天然的,大漆就是割开漆树树皮,从韧皮部流出的一种乳白色液体,可以用来髹涂器物,又称“国漆”或“土漆”。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现并使用天然漆的国家,中国的大漆产量约占世界总产量的70%~85%,是世界上大漆出口量最大的国家。大漆一直是比较贵重的原料。因为漆树的产漆量是很少的,把这些漆收集起来,要靠大量的人力。(图14大漆是从漆树韧皮部流出的乳白色液体)
  从漆树的树干上流下来的汁液。漆树,是中国的特产的一种榆木,他普遍的分布于甘肃到山东,这个纬度以南的地区,在东南亚地区也有一定的分布,但主要是在中国。在这个纬度北边也有大漆的存在,我们北京地区就有的漆树,房山、怀柔都有漆树的。但是从历史上来看,这些北方的漆树,就说甘肃到山东这个纬度线以北地区的漆树,还没有形成商品大漆。
  大漆主要储存在漆树韧皮部的乳汁道内,所以采割大漆的主要部位是树干的韧皮部。漆树分为大木漆和小木漆两大类,树龄在10年左右的大木漆即可开始割漆;小木漆在5~8年树龄,可以开始割漆。生漆的流量与气温和湿度密切相关,因此必须选择适宜的季节、天气和时段进行采割。一般夏至开割霜降收刀;由于地域地形的差异,各地的割漆期也不尽相同。割漆常采用斜口和“V”字形口,“斜口”是在割位上开一个与树干呈45°的斜口,“V”字形口是在割位上开两条呈45°夹角的“V”字形口。割口下端用蚌壳或者树叶插入,漆液慢慢流入蚌壳或者树叶,用漆接子及时回收漆液,再用杉木桶密封保存。
  一棵漆树能产多少大漆?根据西安生漆研究所的研究结果,一棵漆树有50年的时间可以产漆。50年一共产10公斤左右的大漆,那每一次割漆,大概也就在几十克,少的就是十几克,多的可能是接近一百克,那是很的少量。我们从清末以后,漆树的主要商品地点是在秦岭、大巴山一带,再加上湖南的北部,贵州的北部。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形成的几个商品大漆的集散地,一个是在陕西南部的安康地区,主要是秦岭北坡的漆;一个叫毕节漆,主要是毕节北部的漆;湖南北部的毛坝漆,和现在重庆北部城口的漆。
  刚割取出来的天然漆液呈乳白色,遇空气逐渐氧化为深红色、红褐色、深褐色、黑色,数小时后干固硬化形成一层薄膜,就是漆膜。《髹饰录》说:“漆之为体,其色黑”。流传的验漆口诀为:“好漆清如油,宝光照人头,摇起虎斑色,提起钓鱼钩”。漆酚单体对人体有过敏反应,但大漆聚合成膜以后就不会再过敏,对是人体安全的。(图15大漆接触空气会氧化变色)
  大漆,有着非常好的物理性质,大漆结膜以后不但有一定光泽,有一定硬度,经过磨推以后有非常美丽的光泽,而且对于下面的胎体,有非常好的保护作用。他抗酸、抗碱能力非常强,抗腐蚀能力非常强。俗话说的“滴漆入土,千年不坏”。我们秦汉、战国时代的漆器,埋在地底下,有积水的情况下,埋藏了两千年,现在出土了,漆层的色泽和硬度基本上没有变化,从眼睛看来就跟新的一样。甚至于胎体里边用木头做的胎体都已经没有了,但是漆膜依然非常漂亮,非常光鲜。如果要用夹纻办法做的胎体,那就是几乎完好无损。大漆的抗酸碱能力,在近代或现代工业中,在化工工业,作为一种抗酸碱的涂料来使用的。比方说,实验室的桌子,经常有一些酸、碱,甚至是强酸、强碱接触。那么,我们就用大漆做的涂层保护,它能够有效地抗酸抗碱,保护桌面。
  大漆保护船体。我们中国人,早就知道在木头的船体涂上大漆涂层之后,能有效地防止海洋生物的附着和海水对船体的腐蚀。在船体的各种贝壳、牡蛎的生长,不但腐蚀船体、降低船的速度,用大漆涂抹船体之后,能有效地减少、减慢这些海洋生物的生长速度。
  再一个就是,大漆的抗细菌能力、抗微生物能力很强。我们在20世纪50年代以前没有冰箱,我们靠什么保鲜?就是用大漆的食盒,这种大漆做的食盒,有明显的保鲜作用,在炎热的夏天,我们早晨做的饭,在正常情况下到中午可能就馊了,但是用大漆做的盒子盛饭,可以保存到晚上还不馊。我们在过去考古中,发现的一些汉墓,漆盒里面有很多没有腐坏的东西,就是因为使用了大漆的器具,大漆保护了漆盒里的食品。我们应该从从文化的角度、从科学的角度、从艺术的角度,重新认识大漆这种材料。我们对它的认识还远远不够。
  现在的日本人,对漆器的使用传承的一直比较好。他们在现在居住环境里边也还有很多使用大漆的习惯,比方说楼顶上的膨胀水箱内部,他们就使用大漆做涂料的。涂上大漆之后,能有效地防止水箱里边,各种微生物和绿藻之类的滋生,使水保持清洁。我们在这方面好像还没有立项去研究,所以我就觉得,对大漆的研究,我们应该重新认识了。尤其是在我们国家,人群密集、人口增多的情况下,流感病毒、SARS病毒,各种新的病毒不断地出现。据说十一年就出现一个新的病毒变种,都是人互相之间的传染。如果我们能够用大漆做一些公用场所大家接触的东西,比方说门的把手、公共餐厅的桌子和食具,我想是可以有效地防止病毒的传播的。
  如果我们的树林里有漆树间杂生长,就会有效抑制病虫害。
  我们中国人过去大量的使用漆器,尤其是在两千年以前的时候,那时是高峰。后来,大漆逐渐的被淡出我们中国人的生活了,就剩下了它的装饰作用。日本人漆器的使用比我们延续的要好一些,但他们现在也面临着,漆器逐渐淡出社会生活的局面。我们重新认识大漆的这些优秀的物理性能,使用大漆的优秀性能,让我们的生活更好,这是很重要的。
  ……
展开
目录

雕漆技艺项目导读
雕漆技艺传承人导读
雕漆千年
材质良美
一刀到位
雕绘满眼
师恩难忘
百髹成胎
精工细作
边走边思
行家内省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温馨提示:请使用湖南大学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