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出版时间 :
都市旅游标准化发展创新
0.00     定价 ¥ 152.00
湖南大学
此书还可采购5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ISBN:
    9787030663375
  • 作      者:
    作者:吴国清|责编:陶璇
  • 出 版 社 :
    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1-06-01
收藏
内容介绍
作为重要的技术支撑和保障,都市旅游标准化随着都市旅游新业态、新产品的不断涌现正在发生着深刻变革。《都市旅游标准化发展创新》以上海都市旅游发展为案例样本,尝试以全景式扫描分析都市旅游标准化实践经验、推演都市旅游标准化演进路径、重构都市旅游标准体系、测评都市旅游标准化效益等,并细分多个专题讨论旅游标准研制、践行旅游标准,探寻都市—区域旅游标准化互动发展规律等,旨在促进都市旅游业高质量发展。
展开
精彩书评
城市游憩公共空间、城市人工沙滩旅游地、邮轮旅游发展实验区、都市区域旅游标准化、都市区域旅游标准体系、都市区域旅游公共服务标准、都市型全域旅游示范区。
展开
精彩书摘
第一章 都市旅游标准化发展
  都市代表了先进的生产力、文化、科技水准、生活方式,尤其是国际大都市是国家或地区政治、经济、交通、文化和对外交流的中心。在经济全球化发展大背景下,大都市不仅在全球城市竞争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还丰富了现代旅游的内涵。随着标准化成为世界各国促进产业发展、推动对外贸易及规范市场秩序的重要措施和手段,旅游标准化作为旅游发展的重要技术基础,也成为提升旅游业国际竞争力、推动旅游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高旅游管理和服务水平、建设优秀旅游城市的重要抓手。伴随着我国旅游业市场化进程的加快,全域旅游及“旅游+”“+旅游”跨界融合发展,人们对旅游标准的需求越发迫切,这不仅拓宽了旅游标准的发展空间,也有助于探索*适合的旅游标准治理模式。《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7—2035年)》提出2035年基本建成卓越的全球城市,令人向往的创新之城、人文之城、生态之城的发展愿景,对比、借鉴发达国家和地区在旅游标准化方面的经验,开展旅游标准化理论研究并指导都市旅游业发展实践,即加快推进上海都市旅游标准化建设已成为迫切的任务。
  第一节 都市旅游研究
  都市旅游研究是指在经济发达的大城市中进行以商务会议、探亲访友、文化修学、观光购物及游乐休闲为目的的旅游活动,都市旅游是由现代生产力催生而来的一种独特的旅游方式,具备多元性、都市性、综合性和发展性等特征。都市旅游的兴起,从某种程度上揭示了一个国家、一座城市宏观经济与社会发展的结构优化和国际化,标志着一个国家、一座城市的旅游产业素质的提升和质量飞跃。1980年,中国城镇化水平仅为19.4%,比同期世界平均城镇化水平低20.1个百分点;2013年,中国城镇化水平首次超过世界城镇化水平0.3个百分点。中国仅用短短30余年的时间就完成了西方国家200年才完成的城镇化进程,创造了世界城镇化发展史上速度*快、规模*大的城镇化进程的历史奇迹 。都市旅游是大城市发展到成熟和高层次阶段的产物,与一般城市旅游的*大区别在于都市旅游拥有强劲的再生产功能,即旅游产业发展的创新、组合和扩张功能。都市设施现代化、功能国际化、形象主题化、服务产业化已成为都市旅游目的地的全方位需求。
  一、都市旅游产生与发展
  (一)都市旅游内涵与外延
  “城”*早是指周围有围墙,用以防卫的军事据点;“市”则指商品交易市场,其为商业和手工业的中心。随着社会的发展,“城”里人口渐多,出现商品生产和交换,“市”便在“城”内或“城”郊出现,“城”与“市”逐渐结合为一个统一的聚合体。从古代历史的观点来看,“城”与“市”是互不分离、相辅相成的。而在国外关于城市起源的学说中,以柴尔德(V. Gordon Childe)、简 雅各布斯(Jane Jacobs)等为代表的“经济模式说”学者认为,城市是围绕剩余产品、交换关系、商品交易市场等商贸领域的发展而产生、发展起来的。
  都市是城市发展的高级形态和阶段性产物,“都市”在英文中对应“metropolis”,其与城市“town/city”的区别在于:都市拥有相当数量的人口,目前国际公认的是其人口规模超过500万;具有雄厚的经济实力,甚至是经济、贸易、金融中心,对本国、某区域甚至世界经济起控制作用;具备完善的市场经济体系,有高度发达的第三产业,特别是繁荣的商业,具有高强度的综合服务功能,还有完善的中心商务区;具备一流的基础设施,特别是交通、电信和信息网络全球化,物质流、资金流、技术流、信息流都十分畅通;科学文化交流频繁,有广泛开展国际性科技文化交流的设施和能力;有一定比例的境外和外籍居民;有现代化的城市环境,拥有高质量的工作、生活和环境条件,能够反映当前世界的时尚、潮流和趋势。都市往往是一个国家或区域的中心,或者是一个特色活动生产或消费聚集的中心,前者为综合性都市,后者为特色都市。
  都市旅游是指在都市地域空间发生的旅游活动,受都市某种或某些要素吸引而进行的各种游憩活动及活动中产生的物质与精神消费的集合。都市是产生旅游社会需求*为集中的地方,也是吸引、接纳旅游者的主要地方。考虑到目前阶段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及各种制度环境的特殊性,特别是在旅游开发过程中政府的强大力量,都市旅游发展受行政区划影响强烈。虽然从长远来看,市场机制才是都市旅游发展走向成熟的基础,但从我国都市旅游快速崛起现状来看,强大的政府主导力量,对推动都市旅游发展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同时,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也会产生对行政区划调整的要求,如“撤县设市”“地市合并”等,都市行政区与都市经济区相互重叠,并在层级与范围上一一对应。
  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关于都市、都市旅游目的地及其发展特征与评判指标等基本问题,目前仍没有一个可借鉴的标准。毋庸置疑,大都市发展旅游业必须要具备一定的条件,有学者认为要具备旅游吸引力(旅游资源)、特色旅游产品和服务及旅游开发能力与效率,完善与构筑都市条件,注重都市经济与文化建设等,这几乎囊括了都市发展的方方面面。日本学者清野进和金莉萍(1996)通过对亚洲和欧洲各国的参观游览,将大都市的魅力、特色分为两类:一类是都市的象征性的极为独特的魅力,如果不去当地就无法品味和体验的东西,如北京的长城、巴黎的埃菲尔铁塔等;另一类是所有都市都拥有的魅力,如能安心入住的宾馆、可放心利用的公共交通设施、充满乐趣的购物环境等。他们通过这两类魅力所占的比重来判断都市旅游吸引力的大小,提出了都市开展旅游的十二大条件:①拥有国际机场和作为中心交通枢纽的火车站、港口;②具有发达的公共交通设施;③具备齐全的住宿设施;④饮食美味可口;⑤拥有可品尝世界各地风味饮食的餐馆;⑥拥有优美的景观;⑦拥有历史性的建筑物;⑧具有文化遗产;⑨拥有传统文化;⑩在当地能享受购物的乐趣;拥有丰富多彩的娱乐生活和夜生活;治安良好,外语一定程度上在当地能通用。
  (二)都市旅游发展阶段
  都市旅游是随着现代城市化的进程而产生发展起来的,具有多元性、都市性、综合性、发展性、文化性等特征,更注重经济、文化、社会方面多元化的内涵和底蕴。都市旅游的发展是多种要素作用的耦合,其发展也无固定模式。随着都市旅游内涵的不断深入挖掘、产品体系的不断丰富完善、设施服务的不断提高与健全、旅游形象的更新迭代等,都市旅游呈现动态开放演进趋势。旅游发展推动因素众多,依据市场需求和城市自身的条件,城市可以因地制宜地选择适合自身的发展模式。例如,文化型城市,如北京、西安、伦敦、巴黎等,它们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浓重的文化氛围,拥有著名的世界文化遗迹,丰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商贸型城市,如上海、深圳、香港、纽约、大阪等,它们是世界著名银行的聚居地,国际商贸会议、展览会、博览会频繁举行;花园型城市,如杭州、桂林、大连、昆明、新加坡、堪培拉等;娱乐型城市,如博彩业盛行的澳门、拉斯维加斯等。
  自古以来人们对繁华的都市就十分向往。20世纪八九十年代,随着后工业社会的到来,巴黎、伦敦等城市以各具特色的博物馆、历史文物及建筑而享誉世界,纽约、华盛顿、鹿特丹、新加坡等城市经过改造也很快发展成为国际性的旅游城市,成为国际商务、度假、观光、游览的重要目的地,都市旅游在世界范围内的发展越来越普遍和成熟。20世纪90年代,我国城市经济的开发与快速发展催生了都市旅游,都市旅游于1995年9月在首届“都市旅游研讨会”上被首次提出。1997年,上海明确了都市型旅游的发展定位,明确了以都市风光、都市文化和都市商业为一体的旅游特色,正式提出了都市旅游的概念。自此,我国拉开了都市旅游的发展帷幕,兴起了都市旅游开发热潮。总体来看,都市旅游的发展可以分为三个阶段(表1-1)。
  表1-1 都市旅游发展阶段主要特征
  二、都市旅游研究与展望
  都市旅游凭借其丰富的人文和自然资源而对城市经济、社会、环境、资源和可持续发展所产生的巨大推动作用已经普遍得到各国的广泛关注,并已经成为现代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都市旅游正在从传统单一的观光旅游形态向多元化、多层次形态转变,吸引了国内外专家和学者的眼球,带动了相关理论研究的勃兴,从基本概念到相关理论,研究维度不断扩大,研究成果日益丰富。
  (一)国外都市旅游研究
  在西方国家进入后工业文明时代后,如何引导都市旅游向良性方向发展、实现都市旅游资源的优化,也就成了旅游学界思考的主要问题,关于都市旅游的理论构建和探索的研究也就应运而生了。在西方都市旅游的研究中,对都市旅游概念、都市旅游市场营销、旅游管理与决策、旅游影响研究等较多。例如,马尔科姆(Malcolm)认为都市旅游是吸引旅游者到都市消费的活动。塞尔比马丁(Selby Martin)提出都市旅游是旅游者在都市中的文化体验活动。穆林斯(Mullins)敏锐地观察到了都市旅游日益发展壮大的现象,提出了“旅游城市化”的概念。海蒂 达勒斯(Heidi Dahles)对阿姆斯特丹的都市形象进行了研究,他指出为了重塑都市形象,旅游营销部门应采取积极的措施。比尔伯兰威尔(Bill Bramwell)与谢菲尔德 霍兰姆(Shffield Hallam)指出不同都市旅游地之间的市场营销既存在相似性,也存在差异性。道格拉斯G. 皮尔斯(Douglas G. Pearce)研究了巴黎政府如何积极培育和管理旅游发展,尤其强调了政府在协调都市各方面发展的重要作用,另外他还指出公众参与对都市旅游发展的作用。斯图尔特麦克明恩(Stuart McMinn)就洪都拉斯的伯里兹城的不同旅游者对都市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影响进行了研究。
  (二)国内都市旅游研究
  与西方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不同,我国都市旅游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以“都市旅游”为篇名通过中国知网的高级检索查阅到1995~2018年相关中文核心期刊文献共250篇(图1-1),对文献进行可视化分析,得出关键词关系网络图(图1-2)。随着1995年“都市旅游研讨会”的召开,学界对我国都市旅游的研究掀起热潮,发文数量呈波浪式起伏前行,并于2007年和2010年达到*高峰值。2010年上海世界博览会(以下简称世博会)的召开推动了都市旅游进入新一轮发展阶段,会展旅游、国际旅游、都市旅游目的地、区域旅游合作逐渐进入学者的视野,研究领域不断拓展。在都市旅游文献关键词关系网络图中,城市旅游和旅游资源这两个词出现的频次*高,说明都市旅游与城市旅游研究一脉相承,旅游资源则是都市旅游的核心吸引力。
  图1-1 都市旅游核心文献发表数量曲线图
  图1-2 都市旅游文献关键词关系网络图
  国内都市旅游研究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和针对性。在研究内容方面,主要集中于都市旅游相关理论研究、都市旅游形象和定位研究、都市旅游产品开发研究、都市旅游区域空间分析、都市旅游发展战略研究等。在理论研究方面,宋家增(1996)对都市与都市旅游,都市旅游业与都市旅游活动,都市旅游的内涵、模式和定位等问题进行了论述,指出都市旅游是以都市风貌、风光、风物、风情为特色的旅游,都市旅游多以接待商务旅游、会议旅游和国际国内交流活动为主。陈传康和吴承照(1996)以上海为例对都市旅游的理论和实践进行了探索。杨柳(2003)分析了都市旅游的特点、都市旅游存在的问题和发展策略,明确了建设旅游都市应具备的条件,提出建设有都市特色的旅游地是中国的旅游业在面临全球一体化的机遇和挑战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在旅游形象与定位方面,卢晓根据上海市都市经济地位、文化特点、发展方向、旅游资源和都市定位的基本原则,对上海的旅游形象进行定位和设计,并提出上海旅游形象的城市理念设计,即将城市人格化,强化上海旅游形象的城市行为设计、城市视觉设计等。在产品开发研究方面,曹君和卢武强(2005)在分析都市旅游的产生背景、探讨都市旅游的标准和产品特点、世界旅游业的发展趋势基础上,从武汉的区位条件、市场优势及资源现状等方面进行分析,论证了武汉开发都市旅游的有利条件及相应的应对措施。在旅游区域空间分析与发展战略方面,马勇等(2005)在分析长江沿线都市
展开
目录
目录
第一章 都市旅游标准化发展 1
第一节 都市旅游研究 1
第二节 旅游标准化研究 14
第三节 都市旅游标准化上海实践 33
第二章 都市旅游标准体系构建 43
第一节 旅游标准体系理论与实践 43
第二节 都市旅游标准体系设计 58
第三节 都市旅游标准体系内容 65
第三章 都市旅游标准化贡献与评估 78
第一节 旅游标准化贡献基础研究 78
第二节 旅游标准化贡献测评 90
第三节 旅游标准化质量评估 101
第四章 都市游憩公共空间服务质量 112
第一节 游憩公共空间构成及标准 112
第二节 游憩公共空间选划及评价 122
第三节 游憩公共空间服务质量评估 130
第五章 都市游憩绿道设置选划 147
第一节 都市游憩绿道体系构建 147
第二节 都市游憩绿道建设标准 160
第三节 案例:崇明岛游憩绿道选划 173
第六章 国际邮轮母港接待服务标准 183
第一节 国际邮轮母港接待服务 183
第二节 国际邮轮母港接待服务标准比较 191
第三节 国际邮轮母港接待服务标准体系 205
第四节 国际邮轮口岸旅游服务规范述评 213
第七章 都市区域旅游标准化 219
第一节 区域旅游标准化理论基础 219
第二节 长三角都市区域旅游标准化 229
第三节 长三角都市区域旅游标准实践 243
参考文献 252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温馨提示:请使用湖南大学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