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出版时间 :
中国日记(精)
0.00     定价 ¥ 128.00
湖南大学
此书还可采购5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ISBN:
    9787534049767
  • 作      者:
    作者:(英)斯蒂芬·斯彭德//大卫·霍克尼|译者:李博文
  • 出 版 社 :
    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7-01-01
收藏
编辑推荐

  没有哪一对结伴旅行者像画家、摄影师、版画家、舞台设计师大卫·霍克尼和诗人、批评家、小说家斯蒂芬·斯彭德一样融洽而天赋异禀。他们共同的才华让这本图文并茂的中国行记变得生动有趣——同时也给人意味深长的启示。

  霍克尼在旅行途中完成的艺术作品以及斯彭德充满洞察力的文字一同记录了广阔而壮丽的景象:长城、玉佛禅寺、明十三陵神道上的动物雕像、桂林神奇的山水景色……

  他们也描绘了中国当时日常生活的风貌:上海商店橱窗外的拥挤状况,广州儿童公园内的旋转木马,如镜一般倒映天空的稻田,成千上万的自行车大军以及霍克尼在杭州运河岸边作画时“被可爱的孩子们团团围住”的情景。

  斯蒂芬·斯彭德和大卫·霍克尼各自通过文字和图像诉说故事,这些故事既有关于他们在中国碰到的诗人、画家们,也有关于他们对中国各年龄段普通人的观察。霍克尼——他用奇异、独特而幽默的视角——创作出本书内的158 幅优美插图。

  旁听这些充满智慧的旅行者在中国进行的众多谈话是一个非常享受的过程,这些谈话富有启发性,既严肃又轻松。通过他们的眼睛观察中国日常或奇特的生活同样是一种享受。


展开
作者简介

  斯蒂芬·斯彭德(Stephen Spender,1909-1995),英国现代主义诗人,1965年当选为美国桂冠诗人,1983年在英国接受授勋成为爵士。


  大卫·霍克尼(David Hockney),英国画家,1937年生于英国布拉德福德。就读于皇家艺术学院。受现代主义思潮影响,创作了大量腐蚀版画,其中《浪子的历程》、《大浪花》较为杰出,受到艺术界的重视。20世纪60年代多次到美国旅行,开始转向写实风格。代表作《克利斯多夫?伊修伍德和唐?巴查笛》和《克拉克夫妇俩》(入选2005年BBC 20幅伟大画作,是唯一获选的在世画家),含有深刻的哲理,使人回味无穷。70年代任教于依阿华大学和加利福尼亚大学。无疑是当今国际画坛很有影响力的大师之一。2011年对英国1000位画家及雕塑家所做的民意调查中,大卫?霍克尼获得了“很有影响力英国艺术家”的称号。在2012年的第1天,英国女王将限量24枚的“功绩勋章”授予霍克尼,认可了其“国宝”的地位。


展开
内容介绍

  1981年,44岁的英国艺术家大卫·霍克尼(David Hockney)与72岁的英国诗人斯蒂芬·斯彭德(Stephen Spender)从美国出发来到中国,在三个星期的时间里,一行人先后游历了香港、北京、西安、南京、杭州、无锡、上海、桂林、广州等地。著名诗人、评论家斯彭德用文字写下当时的所见所闻和所感,既是画家又是摄影师的霍克尼,用画笔和相机记录下20世纪80年代初的中国面貌。对于他们来说,《中国日记》的内容“就像三个小学生初次出远门一样新鲜”。

  如今,大卫·霍克尼不但是英国国宝级艺术家,更是现今世界上重要且负盛名的艺术家之一。霍克尼当年为《中国日记》创作的158幅水彩、速写及摄影作品,既是一双陌生的眼睛所看到的鲜活的中国图景,也成为改革开放初期中国社会珍贵的图像档案。


展开
精彩书评

  名人推荐

  从读者接受美学的角度说,一本书完全可能在不同的层面和时间,对不同的读者产生不同的意义。1982年出版的《中国日记》,最初的隐含读者无疑是西方的,也获得了英语读者和评论者的好评,但对今天的中国读者来说,却可以说又呈现了新的意义。作者对中国八十年代初日常生活的多层次、客观写照,在国内的读物中现在反而很少能看到了。我们这些年更多强调的是“向前看”(或“向钱看”)。历史的嘲讽是现实的,如今真成了“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无论从历史或社会学的角度看,《中国日记》因此都值得在今天一读,甚至值得翻译成中文。

  ——裘小龙(著名诗人,诗歌翻译家,小说家)

  媒体推荐

  欣赏霍克尼的绘画是一件美事,而将他带到中国则让这个世界更丰富了。

  ——《经济学人》(The Economist)

  这次低调的中国之行,此前在国内并没有被太多提及。那时西方现代艺术才刚刚涌入中国,如今中国艺术界的中坚力量,在当时还都是学生。但无疑,霍克尼的绘画和艺术观念,在他离开之后的几十年里,对中国的艺术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霍克尼本人的著作和霍克尼访谈类的中文图书被一版再版。

  ——《都市快报》

展开
精彩书摘

  我们在上午11点到达杭州——这比预定时间早了一个小时——当地向导告诉我们,在下午2点半之前,我们都没有任何观光安排。我们下榻的酒店占地面积很大,占用了两三栋独立的建筑,其中有餐厅。

  在早早用了午饭之后,我们走出酒店来到一座桥下。面前有一条布满青草的石阶,这条石阶通向一条非常漂亮的运河,运河旁有一条小道。路面下的小世界包括这条运河,右手边拱廊后的古旧建筑群,以及更远处的另一座桥。大卫在石阶中部坐下,在面前铺开画笔及一个大大的素描本,开始记录运河的景色。运河在他面前蜿蜒,就像是一把镰刀,老房子坐落于运河拐弯处,河面前景中荡起涟漪。

  大卫刚刚举起画笔,画下几根线条,身边便无端出现了许多孩子:这些男孩女孩有的两三岁,有的12岁左右。年纪大的男孩们穿着蓝绿色的裤子,白衬衫,脖子上佩戴着红领巾。一个女孩穿着一件花夹克,头顶夹着一个好看的发卡,脑后还有一条马尾辫。另一个女孩穿着淡紫色的裤子,短袖套头衫,衣服上绣着一朵粉色的花。大卫被这些可爱的孩子们团团围住,另一群被树叶半掩着的年轻人在台阶上方的矮墙处望过来。过了一段时间,大卫放弃了画画的打算,掏出宝丽来相机,为孩子们拍了照片。大卫也将这些照片分发给了他们,孩子们很高兴。

  大卫带着画具往酒店走,我和格雷戈里则在运河岸上散步。我们来到两座小建筑之间的拱廊处,其中一座建筑上有两排涟漪般的瓦顶,为墙上的砖砌窗户增添了漂亮的点缀。房梁两端被涂抹成白色,房顶和屋檐因而形成了平行的波浪之势,画在内部的白色点状装饰尽管处在阴影下,却清晰可见。拱廊形成了一个圆,透过这拱廊我们看见泛着光的运河及小道继续向深处延伸,就好像透过照相机镜头看过去一样。我们穿过拱廊,在左手边的运河岸上有一些小型盆栽。我想起别处看到的中国人处理植物空间的方式,每株植物相互独立,就像是幻灯片里的图片似的,也突然想起艺术家汤沐黎,他仔细而殷切的英语会话,就像是仔细地用筷子尖夹起什么食物似的。两个小男孩在拱廊后面玩耍,躲了起来,又突然像两条小鱼一样冲向运河。

  我们走在运河边的小道上,绕过老房子后方,来到刚才看见的第二座桥上。在这桥上,我们望着下方的运河;在我们下方,女人们在水边洗衣服——并像格雷戈里指出的那样——有的在洗鱼。从我们站着的地方看去,女人的头低低朝向洗衣盆,那些洗衣盆看起来就像是圣人头上的光晕一般。

  ……

展开
目录

前言     7

中国日记     9

香港     13

北京     15

西安     81

南京     92

杭州     104

无锡     122

上海     136

桂林     147

广州     180

后记     189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温馨提示:请使用湖南大学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