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出版时间 :
中国设计大家谈(3设计的交流)(精)
0.00     定价 ¥ 128.00
湖南大学
此书还可采购4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ISBN:
    9787111706304
  • 作      者:
    编者:李杰|责编:徐强//何洋
  • 出 版 社 :
    机械工业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2-07-01
收藏
作者简介
  李杰,湖南汨罗人,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设计》杂志社执行社长兼主编,中国设计业十大杰出青年,中国设计行业“十佳设计推动人物”,创意中国设计联盟副秘书长,中国高等院校设计作品大赛主席,文化和旅游部重点实验室光影交互服务技术特聘导师,教育部“产品设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虚拟教研室专家,中南大学、西安理工大学、北京林业大学、鲁迅美术学院等近20所院校客座教授与校外研究生导师,主编图书10余本,主编杂志超过130期,受邀担任中国设计智造大奖、中国设计红星奖(诸暨)产品设计大赛、金芦苇工业设计奖等的评委或嘉宾。
展开
内容介绍
中国设计在经历了从引进、仿制到自主创新,再到融入企业乃至国家战略的过程后走向复兴,从自我否定转变为拥有文化自觉和设计自信。但是,在一片掌声之中,我们也看到了中国现代设计依然面临很多困难和困惑。基于此,本书聚焦“设计组织”“中日设计交流”“中国设计奖”主题,集结了设计领域各界领军人物,通过一系列的专题访谈,与读者分享中国设计在各个领域所取得的成就、经验.以及对中国设计发展前景的思考和预期,希望与各位设计界同仁其谋解决问题的新思路,共图中国设计的新发展。
展开
精彩书摘
  《中国设计大家谈3 设计的交流》:
  陈冬亮:2006年红星奖诞生之前,我们做了一系列调研铺垫工作,去德国考察,生成了四个梦想,要做一个“梦工厂”、一个奖项、一项统计、一项研究。DRC基地最初的名字是“梦工厂”,即设计师带着创意而来,在这里实现梦想,这也是我的第一个梦想。红星奖就是第二个梦想。红星奖创办的契机是2005年联想获得了德国红点奖,在庆功会上我在致辞中提到,“中国企业到国外拿奖,该是中国有自己奖项的时候了”。2006年,我们和中国工业设计协会共同创办了中国设计红星奖,得到了朱焘会长和协会的大力支持。
  红星奖的第一届有200多个企业近400多项作品,没有专属场地,利用的是无锡工业设计展的场地,请来红点奖主席、iF设计奖主席、韩国设计振兴院(KIDP)院长等国内外的专家组成评审团。“红星奖”的命名也是前瞻性地考虑了奖项的国际化发展,我给第一届红星奖设定的口号借鉴了斯诺《西行漫记》中的一句话——“红星照耀下的中国”,我添了后半句“是创新的中国”。这么多年一路走来,红星奖在数量和质量上得到了大家的认同,也得到了企业的支持,现在很多品牌、商家都会展示出红星奖的标志。
  红星奖不收取报名费,公平、公正、高水平、国际化是一贯的坚持,每届评奖前,给专家评委发完聘书,现场就交给评委会主席,专家评委会评定的最终结果直接封存,确保公信力。宁缺毋滥也是红星奖的一个准则,至尊金奖空缺的情况也出现过。在越来越得到业界认同的同时,很多国外企业为了在中国发展,也来申报红星奖。
  在红星奖的发展道路上,我们把它的侧重点和国家的发展战略紧密结合。评奖是一个积累的过程,我们的主题是科技和文化的融合,助力制造业的转型升级,为提质增效发挥更大的作用。所以近年来,我们在装备制造领域评出了很多奖项,反映出更多装备制造企业对设计的充分重视,如徐工集团、中车集团、商飞集团等。以徐工集团为例,我们帮企业建立了工业设计中心,集团董事长亲任中心主任,足见企业对工业设计的重视。通过“徐工杯”设计大赛征集来的学生创意能够被企业采纳,解决了重大的实际问题,给企业带来了价值。红星奖能够起到让企业了解工业设计、认识工业设计价值的作用,更好地服务于设计。
  每年有不少于十项的巡展,都是当地推动产业的抓手,我们还可以推荐好的产品给当地。红星奖的征集渠道是社会征集,它关注科技对制造业提质增效的作用,工业设计与文化创意的有机结合,民生改善、城市的升级改造以及信息化时代工业化设计的体现。此外,红星奖的原创奖主要来自学生,有大量的青年人投身工业设计,从2018年开始,服务设计也成为主流,拓展了原创奖的发展空间,它将成为红星奖的重要组成部分,彰显设计的力量。
  推动工业设计理念的另一条重要途径就是做展览。1997年,我策划了一个中国设计大展。当年为庆祝香港回归,文化部主办了一个中国当代艺术大展,我和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现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的老师、《中国文化报》的记者建言文化部,在这个大展中加入设计板块,这个展览就成了“中国当代艺术设计展”,可以说是中国最早的设计展,内容包括产品设计、平面设计、环境设计、装置设计、服装设计和多媒体设计六个方面。香港设计师靳埭强等众多中国设计师参加了这个展览。在“寒冬”到来之后,我们在北京科博会用四分之一的场地做了设计展,在得到市领导的肯定之后,第二届场地就发展到一个馆,再往后就转“战”到文博会。用心的工作让领导感受到我们的激情和认真,看到成果,看到设计的价值。
  随着设计价值越来越被社会认可,影响力越来越大,设计公司纷纷发展起来,设计展览也遍地开花。北京工业设计促进中心就需要重新思考自己的定位,起到引领示范带头的作用,在别人没想的时候超前想,在没人做的时候超前做,别人开始做了,就要退出来,不跟企业争利。做设计不是中心的使命,20世纪90年代我们做实务设计,那是做示范的使命:做展览,是传播的使命;做DRC基地,是做平台的使命:创办红星奖,是做标准的使命。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在产业发展的不同阶段,要用新的抓手推动产业和行业的发展。
  ……
展开
目录
第一章 设计组织
放飞自我吧,青年
不断自我否定才能持续创新
上海设计周要成为工业设计革命的推动力量
共同创新:大湾区战略下的设计选择
中国创新设计产业战略联盟关注“大国重器”
中国设计“走出去”要落实在“产品”上
用设计方法论科学地破解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问题
工业设计赋能浙江传统产业再造升级
现实需要更专业、公益性更强的设计组织

第二章 中日设计交流
中日之间的设计交流
中日工业设计教育四十年交流溯源——回眸湖南大学工业设计研究班
在湖南大学的教学围绕“应该为人们设计什么”的产品企划展开
来自不同专业的学员充满激情
国际交流意味着国际合作
湖南大学因学科综合性而中选
坚守初心 警惕设计滥用
设计师引领部门合作的日本模式值得借鉴
日本专家推动了湖南大学工业设计系的建设
研究班最重要的意义是要改变思想观念
日本专家领进工业设计之门
广东工业大学的国际化设计教育之路
继续共同创造亚洲乃至东方的艺术与设计文化梦想
见证中国设计教育飞速发展是非常荣幸的一件事
砥砺十年 百利达研修班打造中国工业设计中坚力量
21世纪终将成为亚洲的设计时代
百利达研修班的多元模式传授的是设计创新的“能力系统”
百利达研修班给中国设计教育带来级数增长式的连锁效应

第三章 中国设计奖
设计大奖赛的是与非
国际设计大赛是中国产品走向世界的通道
好的设计奖应当嘉赏拥有功能、魅力、使用、责任四大品质的产品
通过使用者付费夹建立持续运营
让雄安成为集聚全球设计创新资源的吸铁石
设计竞赛体现行业发展的共同价值和最高标准
一个好的大赛应该在行业中起到灵魂的作用
实现2060碳中和目标需要几代设计师的共同努力
希望未来设计成为创新驱动的硬指标
“好设计奖”要使设计走向经济社会发展的舞台中央
关于“好设计”标准的思考
通过奖项促成更多跨界与跨领域的合作
“省长杯”促进了产业界对设计创新价值的认知
在全球工业设计版图中铸就一个东方高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温馨提示:请使用湖南大学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