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设计大家谈3 设计的交流》:
陈冬亮:2006年红星奖诞生之前,我们做了一系列调研铺垫工作,去德国考察,生成了四个梦想,要做一个“梦工厂”、一个奖项、一项统计、一项研究。DRC基地最初的名字是“梦工厂”,即设计师带着创意而来,在这里实现梦想,这也是我的第一个梦想。红星奖就是第二个梦想。红星奖创办的契机是2005年联想获得了德国红点奖,在庆功会上我在致辞中提到,“中国企业到国外拿奖,该是中国有自己奖项的时候了”。2006年,我们和中国工业设计协会共同创办了中国设计红星奖,得到了朱焘会长和协会的大力支持。
红星奖的第一届有200多个企业近400多项作品,没有专属场地,利用的是无锡工业设计展的场地,请来红点奖主席、iF设计奖主席、韩国设计振兴院(KIDP)院长等国内外的专家组成评审团。“红星奖”的命名也是前瞻性地考虑了奖项的国际化发展,我给第一届红星奖设定的口号借鉴了斯诺《西行漫记》中的一句话——“红星照耀下的中国”,我添了后半句“是创新的中国”。这么多年一路走来,红星奖在数量和质量上得到了大家的认同,也得到了企业的支持,现在很多品牌、商家都会展示出红星奖的标志。
红星奖不收取报名费,公平、公正、高水平、国际化是一贯的坚持,每届评奖前,给专家评委发完聘书,现场就交给评委会主席,专家评委会评定的最终结果直接封存,确保公信力。宁缺毋滥也是红星奖的一个准则,至尊金奖空缺的情况也出现过。在越来越得到业界认同的同时,很多国外企业为了在中国发展,也来申报红星奖。
在红星奖的发展道路上,我们把它的侧重点和国家的发展战略紧密结合。评奖是一个积累的过程,我们的主题是科技和文化的融合,助力制造业的转型升级,为提质增效发挥更大的作用。所以近年来,我们在装备制造领域评出了很多奖项,反映出更多装备制造企业对设计的充分重视,如徐工集团、中车集团、商飞集团等。以徐工集团为例,我们帮企业建立了工业设计中心,集团董事长亲任中心主任,足见企业对工业设计的重视。通过“徐工杯”设计大赛征集来的学生创意能够被企业采纳,解决了重大的实际问题,给企业带来了价值。红星奖能够起到让企业了解工业设计、认识工业设计价值的作用,更好地服务于设计。
每年有不少于十项的巡展,都是当地推动产业的抓手,我们还可以推荐好的产品给当地。红星奖的征集渠道是社会征集,它关注科技对制造业提质增效的作用,工业设计与文化创意的有机结合,民生改善、城市的升级改造以及信息化时代工业化设计的体现。此外,红星奖的原创奖主要来自学生,有大量的青年人投身工业设计,从2018年开始,服务设计也成为主流,拓展了原创奖的发展空间,它将成为红星奖的重要组成部分,彰显设计的力量。
推动工业设计理念的另一条重要途径就是做展览。1997年,我策划了一个中国设计大展。当年为庆祝香港回归,文化部主办了一个中国当代艺术大展,我和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现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的老师、《中国文化报》的记者建言文化部,在这个大展中加入设计板块,这个展览就成了“中国当代艺术设计展”,可以说是中国最早的设计展,内容包括产品设计、平面设计、环境设计、装置设计、服装设计和多媒体设计六个方面。香港设计师靳埭强等众多中国设计师参加了这个展览。在“寒冬”到来之后,我们在北京科博会用四分之一的场地做了设计展,在得到市领导的肯定之后,第二届场地就发展到一个馆,再往后就转“战”到文博会。用心的工作让领导感受到我们的激情和认真,看到成果,看到设计的价值。
随着设计价值越来越被社会认可,影响力越来越大,设计公司纷纷发展起来,设计展览也遍地开花。北京工业设计促进中心就需要重新思考自己的定位,起到引领示范带头的作用,在别人没想的时候超前想,在没人做的时候超前做,别人开始做了,就要退出来,不跟企业争利。做设计不是中心的使命,20世纪90年代我们做实务设计,那是做示范的使命:做展览,是传播的使命;做DRC基地,是做平台的使命:创办红星奖,是做标准的使命。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在产业发展的不同阶段,要用新的抓手推动产业和行业的发展。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