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出版时间 :
老潘写给青少年的18封信(中英双语)
0.00     定价 ¥ 38.00
湖南大学
此书还可采购4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ISBN:
    9787119125480
  • 作      者:
    作者:(美)潘维廉|责编:于晓欧|译者:李晶
  • 出 版 社 :
    外文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1-05-01
收藏
作者简介
  潘维廉(William N.Brown),厦门大学管理学院美籍教授,厦门大学管理学院OneMBA学术主任,管理学博士。
  潘维廉是福建省首位外籍居民,中国高校早引进的MBA课程的外籍授课教师之一。1993年中国政府友谊奖得主,1954-2014年十大“功勋外教”,CCTV“感动中国2019年度人物”,新航道“用英语讲中国故事”形象大使。
  1988年,潘维廉辞去美国证券公司副总裁职务,举家来到厦门,至今已在中国生活了30余年。潘维廉热爱中国,一直用自己的方式向西方介绍真实的中国,迄今已创作了十余本用英文介绍中国城市和地域文化历史的著作,如《老外看福建》《魅力厦门》等,并担任《用英语讲中国故事》丛书主编之一。
  2019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致信潘维廉教授,祝贺他的新书《我不见外——老潘的中国来信》出版,并寄语他:“我相信,你将会见证一个更加繁荣进步、幸福美好的中国,一个更多造福世界和人类的中国,你笔下的中国故事也一定会更精彩。”
展开
内容介绍
  从美国到中国,从退役空军到厦大教授,从老外到老内。
  三十余载用心记录中国变迁,老潘告诉你,坚信梦想改变世界的力量。
展开
精彩书摘
  《老潘写给青少年的18封信》:
  亲爱的中国朋友们:
  希望你们一切安好,并在疫情期间通过丰富的线上教学卓有成效地提高英语水平。英语对你们来说非常重要,不仅在今后的事业上,对于你们向世界讲述中国故事也是大有帮助。
  说到英语,今天我想跟大家分享三大屡试不爽的提升英语口语水平的秘诀!
  首先,你有动力提高你的英语口语吗?如果有,请举手,在我提下一个问题前,别放下。你举手了吗?现在,每天至少花20分钟大声练习英语口语的请举手。
  哇,仅在这,我就能发现举手的同学变少了!如果手放下去了,就说明你没有动力!
  “我很有动力呀,只是没有时间和练习环境罢了。”一些学生抱怨道。
  这完全没道理!如果你有动力,你就会挤出时间,创造环境。动力到底是什么?我们习惯把它等同于“希望”或“渴望”,但后两者仅是它的一部分。它也不是白日梦。到处都有做白日梦的人,例如世上那些要求消除贫困对此却毫无作为的人。而在中国,消除贫困,建设社会主义小康社会是人们的核心信仰,所以自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他们就一直与贫困做斗争。这就是有动力!
  动力激发人们追求目标的热情和毅力,是源自内部或外部的力量。
  渴望很重要,但没有坚持就不叫动力,那只是愿望,或者是白日梦。
  我MBA的一些学生告诉我,他们真的很忙!所以,我鼓励他们在步行回宿舍的那20分钟,或者在一段20分钟的休息时间里,只用英语交谈。他们对此信誓旦旦。但没一会,他们就切回了汉语,理由是累了需要休息。
  我说: “我当然明白,但如果你真有动力,就会优先考虑它,每天腾出时间练习。但我不建议花太多时间练习!”不少人起初斗志高昂,每天练上几小时,但如此以来倦怠感也来得快。最好是设定一个你能坚持且易实现的小目标。学到一点,就反复练习。
  对比马拉松赛事,我们对动力就会有更深刻的认识。每年厦门马拉松比赛结束后,第二天会涌现出许多跑步的人。他们因为观看了比赛,便萌生来年参赛的想法。但一周后,跑步的人就变少了。一个月后,每天晨跑的又只剩下那些年年参赛的人——他们心中有动力,所以能坚持行动。
  我在中国确实也遇到了动力十足的英语学习者,如我在1988年认识的纪教授,他现已享誉海外。那时他的英语就和我的一样好了。
  纪教授尽管从未去过海外,也没有几个外国朋友,但他每天坚持听磁带录音、听收音机,并进行跟读。他工作虽然繁忙,但他会利用散步、骑自行车、做饭或打扫卫生等空闲时间大声练习英语(他和我一样是个妻管严)。今天,你如果看到有人在自言自语,你不会认为他是疯子,知道他是在打电话。但我们那时,不仅没有手机,就连座机也是个稀罕物。所以那时纪教授走在路上大声自言自语时,可能会有人认为他疯了,尤其是听到他自问自答的时候!
  他不以忙作为借口,反而想办法腾出时间,给自己制造好的练习环境。因此,他不仅在央视开过讲,还到许多国家用英语讲过中国故事,甚至还能用英语演唱中国戏剧呢!
  我记得一些说着流利英语的MBA教授,也曾问我让孩子学习英语的方法。我想他们只是希望我给出答案,但我却提出了问题:“你们会用英语和孩子说话吗?”
  他们往往会说:“哦,不会!他们不愿和父母用英语交流!”
  其实,这些教授(在孩子学习英语上)没有强劲的动力,只是一厢情愿罢了。但说到纪教授对于他3岁女儿的英语学习,可以说积极性很高,即使小女孩为此哭闹不愿配合,他仍旧坚持只用英语和她交流。
  ……
展开
目录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温馨提示:请使用湖南大学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