² 包容性设计全球首本教科书/CEO必读丛书获奖书籍/麻省理工学院出版社年度力荐/罗德岛设计学院前校长前田约翰亲自作序/萨蒂亚·纳德拉(微软首席执行官)、戴力农(上海交通大学设计学院副教授)、向帆(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副教授)、吴卓浩(原创新工场AI工程院副总裁)、夏冰莹(谷歌安卓无障碍设计主管)、方贞硕(腾讯设计总监)特别推荐
² 我们每个人都会在一生中遇到许多被排斥的情况。一扇打不开的门,没覆盖到家的公交系统,左撇子用不了的鼠标,只支持英语、只接受信用卡、要求顾客视力满分的超市自助支付系统……被设计拒绝时,我们难免疑惑:社会中的归属感到底从何而来?作为包容性设计入门读物,《误配》用生动实例介绍了包容性设计的基本原则,章节之间环环相扣,每章均搭配简洁明了的手绘示例和内容小结。
² 在产品竞争日趋激烈的当下,产品设计该走向何方?我们的下一代,值得怎样的一个未来?是越演愈烈的排斥与分裂?还是一个更包容、更普惠的世界?微软包容性设计前首席总监凯特·霍姆斯呼吁大家从自身做起,识别生活中的误配,共同迎接一个更包容的未来。
还记得小时候喜欢去哪儿玩吗?是家附近的老树旁?还是电子游戏的新世界?或者像我一样,给自己堆一个积木城堡?
最近,我一直在提起各种游乐场,提起我滑过的滑梯和荡过的秋千。我常听别人说起小时候玩耍的故事,渐渐开始好奇无法参与集体游戏的到底是哪些人。像我这种从事科技产品设计的人会花时间思考这种问题,听起来有点奇怪。但我发现,这些思考对设计师而言极其重要 —因为包容性设计,往往就从设计师意识到它的排斥性开始。
游乐场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我们不妨回忆一下游戏场地里那些让你印象深刻的片段,那些你一个人也能玩得开心的场景,那些跟小伙伴们追逐打闹的时光。是什么让游乐场这个空间具有了包容性,让大家都乐在其中呢?
也许有这么一瞬间,你感觉格格不入,是那个难用得让人耿耿于怀的游戏设施?还是大家的排挤?到底是什么让这些空间变得具有排斥性?
实际上,我们身边的人、事、物时刻都在影响着我们的参与力。上文提到的游乐场只是其中一个例子,更多的影响已在不知不觉中渗透到了社会各个层面。我们居住的城市、工作场所、使用的技术,甚至彼此间的互动,都是我们连接这个世界的触点。
说到连接,就不得不提交互。生活中,有些交互很简单,有些却很困难。面对难以交互的事物,很多人会试着改变自己去适应它。但有些事物,无论从心理还是生理层面上,都无法找到与之匹配的交互方式。
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这就是小孩需要爬到台面上才够得着洗手盆,以及每次更新软件后,用户都要通过搜索教程才知道如何使用新功能的原因。每一个曾试着用一份看不懂的外语菜单点餐的人,都和“误配”打过交道。
这正是误配的力量。它只让一部分人获得社会资源,而非所有人。
误配是阻止我们与世界交互的最大障碍,是社会规划的副作用。
“排斥”是由一个个“误配”累积而成的。它就像不按预期运行的电子产品,或者那扇挂着“禁止入内”的门。两者都让人沮丧。
本书中,我们将深入探讨包容性设计将如何成为科技创新和发展的源动力。它能成为经济增长的催化剂。而我们将面对的核心挑战是:在数字科技领域中,到底是否存在一种设计方案能满足所有人的需求?
我一直提倡把包容放到设计方法中,我称它为包容性设计。一开始,我以为大家都存在一个共识:包容总是好的,人们就会习惯性地优先考虑它。然而,我逐渐发现事实并非如此。这是为什么呢?
首先,在实现包容性设计的过程中我们会遇到许多挑战,其中最棘手的就是同情和怜悯。人们总把包容视为一种仁慈的使命,实际上却起了反作用,让人与人之间更疏离。其次,盲目地推崇包容性设计的正面价值,即“任何具有包容性的东西就是对的,我们应该不假思索地实现它”,无形中成了包容性发展的最大阻力。再者,包容性也常常被归纳成有“让人感觉良好”的作用,这也在一定程度上瓦解了它本身的意义。
综上,我们计划把包容性设计的假设放到现实生活中测试,进一步探讨为什么社会一直以来都推崇排斥性而非包容性,以及我们如何能打破这种循环。
前言
第一章 初识包容
第二章 圈内,还是圈外?
第三章 排斥循环
第四章 包容性设计师
第五章 与之共存,为之存在
第六章 重建匹配关系
第七章 “正常”并不存在
第八章 有关爱的故事
第九章 包容设计未来
鸣谢
参考文献
推荐阅读
译后记
温馨提示:请使用湖南大学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