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出版时间 :
气候变化风险评估及适应模式--以雄安新区为例/中央民族大学社会学与社会工作丛书
0.00     定价 ¥ 158.00
湖南大学
此书还可采购5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ISBN:
    9787522836133
  • 作      者:
    作者:李国庆//朱守先|责编:黄金平//刘学谦
  • 出 版 社 :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5-01-01
收藏
内容介绍
本书基于精细化气候资料,分析雄安新区的区域气候与极端气候事件的长期变化趋势,从暴雨洪涝、高温热浪和严重雾霾等几个方面对未来气候风险进行科学分析、评估。在评估气候变化和极端气候事件对雄安新区可能产生的风险的基础上,提出雄安新区建设应对气候变化与极端气候事件的生产、生活、生态“三生”可持续发展模式,以及实现雄安新区智能技术与智慧社会“双体系”适应模式的具体建设路径。
展开
目录
第一篇 雄安新区气候变化特征及风险评估
第一章 雄安新区气候特征及变化趋势分析
一 资料与方法
二 结果与分析
三 结论与讨论
第二章 雄安新区主要气象灾害特征及变化趋势
一 资料与方法
二 结果与分析
三 结论与讨论
第三章 气候变化下雄安新区洪涝灾害的风险评估
一 资料来源与分析方法
二 洪涝灾害等级的时空特征及影响因素
三 气候变化下雄安新区洪涝灾害的风险评估
四 主要结论与讨论
第二篇 雄安新区气候变化影响分析:方法与实证
第四章 雄安新区洪涝灾害和高温灾害关键气象致灾因子预估研究
一 引言
二 数据与方法
三 结果分析
四 结论与讨论
第五章 雄安新区社会重构期暴雨洪涝风险的社区分类调适
一 问题与背景:雄安新区暴雨洪涝风险分析与防范现状
二 社会调适分析的雄安新区社区类型与划分依据
三 雄安新区社区暴雨洪涝的脆弱性分析
四 雄安新区韧性社区建设的政策建议
第六章 未来情景下高温对雄安新区产业劳动生产率的影响及应对策略
一 高温对区域经济的影响方式
二 数据与方法
三 结果分析
四 结论及应对策略
第三篇 雄安新区应对气候变化风险的“双碳”策略
第七章 基于极端气候事件能源生态系统的调适与优化——以雄安新区为例
一 研究背景
二 能源生态系统的基本理论
三 雄安新区能源生态系统的实证分析
四 结论与思考
第八章 雄安新区零碳城市建设路径
一 文献综述
二 理论、方法和数据
三 零碳城市情景的模拟结果及评价
四 讨论和建议
第九章 基于结构优化演进的雄安新区碳中和路径选择
一 文献综述
二 雄安新区结构演进现状分析
三 雄安新区结构演进的碳中和目标路径分析
四 结论与思考
第四篇 雄安新区气候变化适应机制与模式
第十章 韧性城市的建设理念与实践路径
一 当前韧性城市成为应对风险的必然要求
二 韧性城市建设要妥善应对自然风险
三 社会风险是韧性城市应对的新领域
四 韧性城市建设的关键是激发修复力
第十一章 适应气候风险的韧性城市治理双体系建设——雄安新区气候风险适应模式
一 文献回顾
二 雄安新区极端气候风险评估
三 智能应灾技术体系构建
四 智慧应灾社会体系构建
五 结语
第十二章 气候变化背景下基于自然解决方案的雄安新区雨洪管理模式
一 基于自然解决方案的理念及其在雨洪管理中的应用
二 雄安新区雨洪管理的形势与气候风险预估
三 雄安新区应对极端降水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
四 结语与展望
第十三章 系统韧性视角下雄安新区适应性雨洪管理策略
一 问题的提出
二 系统韧性与城市雨洪韧性
三 雄安新区暴雨洪涝灾害风险状态分析
四 基于系统韧性的适应性雨洪管理策略
五 结语
第十四章 气候变化背景下雄安新区雾霾事件的日常生活影响与适应策略
一 雄安新区的雾霾演化
二 雾霾事件对城市日常生活的扰动:影响机制与评价体系
三 雄安新区的日常实践雾霾脆弱性评价
四 雄安新区雾霾事件的生活适应方案
第十五章 气候适应型城市建设理念与实践
一 气候适应型城市建设的新理念
二 气候适应型城市建设的路径
三 气候适应型城市建设的重点
参考文献
本书执笔者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温馨提示:请使用湖南大学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