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出版时间 :
潘谢矿区中部矿井地温特征及其异常带影响因素研究
0.00     定价 ¥ 118.00
湖南大学
此书还可采购5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ISBN:
    9787312058332
  • 作      者:
    作者:鲁海峰//姚多喜//贺世芳//王康健|责编:韩继伟
  • 出 版 社 :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4-01-01
收藏
内容介绍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研究成果。以位于淮南潘谢矿区中部的潘三矿、丁集矿和顾桥矿为研究对象,系统阐述矿区地温异常产生的原因、形成机制,地温异常与该区特殊的地质构造和水文地质单元的关系,地温异常与灰岩含水层水温的关系,以及岩浆岩侵入地段,地温梯度的变化对地温异常的影响等问题。内容包括研究区地质概况、简易测温孔数据校正、岩石热物理性质参数测试与井下岩温实测、研究区低温分布规律、研究区地热水资源储量计算及热害防治等。为便于读者学习应用,书中给出了大量数据与计算公式,并附有FLAC软件建立的耦合模型及fish语言。可作为地质工程、采矿工程等相关专业用书,亦可供相关行业科研和生产人员参考。
展开
目录
前言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
1.2 研究工作过程与质量评述
1.2.1 研究工作布置
1.2.2 研究工作方法与质量评述
第2章 研究区地质概况
2.1 位置及自然地理条件
2.2 地层和煤层
2.2.1 地层
2.2.2 煤层
2.3 地质构造
2.3.1 区域地质构造
2.3.2 各矿井构造
2.3.3 岩浆活动
2.4 水文地质条件
2.4.1 淮南矿区水文地质特征
2.4.2 矿井水文地质特征
第3章 研究区简易测温孔数据的校正
3.1 测温孔分类
3.2 简易测温曲线的近似稳态校正方法
3.3 简易测温孔井底温度校正
3.3.1 丁集矿简易测温孔井底温度校正
3.3.2 顾桥矿简易测温孔井底温度校正
3.3.3 潘三矿简易测温孔井底温度校正
3.4 简易测温孔各水平温度校正
3.5 简易测温孔井底校正温度的准确性对比
第4章 岩石热物理性质参数测试与井下岩温实测
4.1 样品采集
4.1.1 采样点布置原则
4.1.2 样品采集
4.2 热导率测试
4.2.1 概述
4.2.2 测试结果
4.2.3 测试结果分析
4.3 比热容测试
4.3.1 概述
4.3.2 测试结果
4.4 密度测试
4.5 岩石热扩散率的计算
4.6 大地热流的计算
4.6.1 概述
4.6.2 研究区大地热流的计算
4.7 岩石放射性生热率测定与评价
4.7.1 概述
4.7.2 样品采集与测试结果
4.8 井下巷道岩温实测
4.8.1 浅钻孔测温方法
4.8.2 测温仪器
4.8.3 井下岩温测试过程与结果分析
第5章 研究区地温分布规律
5.1 地温梯度分布规律
5.1.1 淮南矿区地温梯度整体分布规律
5.1.2 丁集矿地温梯度分布规律
5.1.3 顾桥矿地温梯度变化规律
5.1.4 潘三矿地温梯度变化规律
5.2 水平向地温分布规律
5.2.1 丁集矿不同水平地温分布规律
5.2.2 顾桥矿不同水平地温分布规律
5.2.3 潘三矿不同水平地温分布规律
5.3 垂向上地温分布特征
5.4 主采煤层底板温度分布规律
5.4.1 丁集矿主采煤底板温度分布规律
5.4.2 顾桥矿主采煤底板温度分布规律
5.4.3 潘三矿主采煤底板温度分布规律
第6章 研究区地温异常的构造与岩性因素分析
6.1 区域地质背景对淮南矿区地温的控制
6.1.1 华北板块地温特征
6.1.2 华北板块南部地温特征
6.1.3 区域地质背景对研究区地温的控制
6.2 褶皱构造对现今地温场的影响
6.2.1 潘集-陈桥背斜对区域地温场的影响
6.2.2 研究区褶皱构造对现今地温的影响
6.3 断裂构造对现今地温场的影响
6.4 岩性对现今地温场的影响
6.4.1 热导率对现今地温场的影响
6.4.2 松散层厚度对现今地温场的影响
6.4.3 煤层对现今地温场的影响
第7章 岩浆侵入体热作用对矿井现今地温的影响
7.1 岩浆岩分布特征
7.1.1 岩浆岩发育及分布
7.1.2 岩浆侵入年代
7.1.3 岩浆侵入岩及侵入形式
7.2 岩浆侵入体热作用对矿井地温场影响的解析解
7.2.1 模型的建立
7.2.3 模型的求解
7.2.4 岩浆侵入冷却过程岩浆-围岩温度场分布特征
7.2.5 理论分析小结
7.3 岩浆侵入体热作用对矿井地温场影响的数值模拟
7.3.1 ANSYS简介及热分析
7.3.2 数值模型的建立
7.3.3 模拟结果分析
第8章 研究区灰岩富水性及水化学特征
8.1 矿区灰岩富水性特征
8.1.1 石炭系太原组灰岩溶隙水含水层段
8.1.2 奥陶系灰岩溶隙水含水层段
8.2 研究区水化学特征
8.2.1 矿区常规水化学分析
8.2.2 离子来源分析
8.3 矿区氢氧稳定同位素特征
8.3.1 大气水中氢氧同位素组成
8.3.2 基于氢氧稳定同位素的地下水来源分析
8.4 矿区氢氧稳定同位素特征
8.4.1 概述
8.4.2 判定结果分析
8.5 水化学指标计算热水循环深度
8.5.1 利用地热温标推算灰岩溶水的温度
8.5.2 热水循环深度
8.6 地热水化学特征与地温场的关系
第9章 地下水运移对矿井地温场的影响
9.1 概述
9.2 岩体传热理论
9.3 地下水水平运动的热效应
9.3.1 方程描述与参数分析
9.3.2 灰岩溶水平面流动对地温的影响
9.4 地下水垂直运动的热效应
9.4.1 大面积缓慢垂直渗流
9.4.2 沿断层破碎带的垂直渗流
9.5 钻孔测温曲线类型划分
9.5.1 丁集矿区井温曲线形态分析
9.5.2 顾桥矿区井温曲线形态分析
9.5.3 潘三矿区井温曲线形态分析
第10章 A组煤开采底板突水温度响应的数值分析
10.1 FLAC软件简介及三场耦合原理
10.1.1 软件简介
10.1.2 耦合方程
10.1.3 三场耦合边界条件
10.2 岩石全应力-应变三轴渗透试验
10.2.1 渗透试验原理
10.2.2 试验参数及结果分析
10.2.3 岩石应力-渗透率关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温馨提示:请使用湖南大学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