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论
一、“诗歌音乐传播”的含义与歌辞“总体观念”
二、古代诗歌音乐传播的基本形态
三、我国古代诗歌音乐传播演进的阶段
四、相关的研究现状及面临的困难
第一章 诗歌音乐传播溯源
第一节 原始歌谣:诗歌音乐传播的滥觞
一、传播:原始歌谣产生的缘由
二、原始歌谣的生成方式:诗乐互生
三、原始歌谣的传播特点
第二节 仪式与娱乐对诗歌音乐传播的促进
一、仪式活动中的诗歌音乐传播
二、娱乐对诗歌音乐传播的促进
三、乐歌在仪式与娱乐环境中走向成熟
第三节 诗歌音乐传播的社会制度化
一、从氏族首领的“命人制歌”到国家的“制礼作乐”
二、诗歌音乐传播社会体系的构建
第四节 “礼崩乐坏”对诗歌音乐传播的影响
一、刺激了俗乐的发展
二、僭越:诗歌音乐传播下移
三、社会下层诗歌音乐传播体系的形成
第二章 诗歌音乐传播的双重主体
第一节 乐人
一、宫廷中的乐工歌妓
二、官妓
三、家妓
四、市井乐人
五、乐人身份的转换及其职业化保障
六、乐工歌妓对诗歌音乐传播的意义
第二节 文人
一、歌辞创作
二、文人的诗歌音乐传播意识
三、历代善歌之文人考述
第三节 乐人与文人的契合
一、古代各类歌妓与文人的交往
二、乐工歌妓与文人契合的原因
三、对诗歌音乐传播及诗歌发展的影响
第四节 传播链的延伸:普通民众
一、歌众
二、“好事者”
三、喜歌、善歌者
第三章 诗歌音乐传播方式与辞、曲关系
第一节 徒歌
一、徒歌的发展
二、徒歌的各种形式及其对诗歌的传播
三、徒歌在诗歌音乐传播格局中的地位与意义
第二节 乐歌
一、乐歌与徒歌的关系
二、古代音乐曲调的创制及其特点
三、入乐歌唱之种类
四、我国古代歌唱艺术的演变
第三节 辞、曲之关系
一、辞、曲先后问题
二、我国古代辞乐的基本形态:一调多辞
三、“依永”与曲牌之间的矛盾及其消解
第四章 诗歌音乐传播的社会空间及其交流
第一节 社会上层文化空间
一、宫廷
二、官府
三、古代文人宴集场合的诗歌传唱
第二节 社会下层文化空间
一、民间仪式场合
二、城镇市井
三、乡野田间
第三节 社会上、下层文化空间的交流
一、宫廷与民间的交流
二、文人诗歌在宫廷传唱
三、文人与民间交流的途径
第五章 进入音乐传播渠道的诗歌
第一节 选辞入乐
一、宋代以前的选辞入乐
二、乐工歌妓获得文人诗歌的途径
三、“把关人”
四、何人之歌易于传唱
第二节 专门创作的歌辞
一、采诗背景下的“有意作歌”与“献诗”
二、诏命创作
三、古代歌辞创作的自觉
第三节 入乐过程中的二度创作
一、对歌辞的调整
二、对曲调旋律的再创作
第六章 诗歌音乐传播的受众与反馈
第一节 分层的受众
一、从社会角度来分:社会上层受众和社会下层受众
二、从歌曲特点来分:一般受众和特殊受众
三、从个体差异来分:高水平受众和低水平受众
四、从受众的专业性来分:普通受众和专业受众
第二节 受众范围:自我、小众与大众
一、自我接受
二、小众接受
三、大众接受
第三节 本群接受与异群接受
一、本群接受
二、异群接受
第四节 受众反馈
一、现场反馈
二、间接反馈
三、崇拜与从众
第七章 跨地域传播与异代流传
第一节 地域性、跨地域交流与共域性演进
一、古代诗歌传唱的地域性表征
二、古代诗歌的跨地域传唱
三、古代诗歌的共域性演进
第二节 异代流传与文化记忆
一、“传统是一条河流”
二、文化记忆:诗歌的异代传唱
三、古代诗歌异代传唱的特点
四、异代传唱诗歌的辞乐配合
第八章 影响诗歌音乐传播的因素
第一节 “贵人声”“竞逐新声”与“诗为乐心”的影响
一、“贵人声”
二、“竞逐新声”
三、“诗为乐心”
第二节 朝廷的支持与禁令
一、朝廷支持
二、统治者喜好
三、朝廷禁令
第三节 非乐思想、乐谶与反对女乐、淫声、郑声
一、非乐思想对诗歌音乐传播的影响
二、乐谶的影响
三、反对女乐
四、对乐人的贱视
五、对淫声、郑声的反对
第九章 诗歌音乐传播与书写传播之间的关系
第一节 古代歌辞的文本化过程及其意义
一、古代歌辞文本化的历程
二、古代歌辞文本记录的类型
三、古代歌曲文本记录的形式
四、歌辞在文本记录过程中的“失真”问题
五、歌辞文本化的意义
第二节 诗歌的音乐传播与书写传播之比较
一、音乐传播与书写传播造就了歌、诗分流
二、两种传播方式所负载的诗歌之比较
三、两种传播方式对诗歌发展产生的不同影响
第三节 音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