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特有趣的新视角
本书是一部讲述锈蚀通过作用于金属进而影响人类文明发展的趣味史。它以锈蚀为历史的切入点,生动记述了生锈这一化学变化对钢铁制造、食品加工、油气管道、交通运输等诸多领域的影响,而人类又为了对抗锈蚀进行过哪些努力。在乔纳森·瓦尔德曼的笔下,锈蚀已经不仅仅是日常生活中一种令人心烦却可以无视的小小困扰,而是活生生的人类文明的参与者与见证者,客观真实地展现了人类如何从自然的征服者变为被奴役者,揭示了锈蚀在人类发展历程中的致命破坏力。
翔实的第一手资料
在撰写本书过程中,瓦尔德曼为了亲身感受锈蚀对金属的影响,曾在一艘有些年头的钢铁帆船上住了300天。后来更是花费9年,踏遍美国东西南北各个角落,从南部的阳光地带到中西部地区的铁锈地带,从东北部宾夕法尼亚的钢铁厂到西部科罗拉多州的易拉罐工厂,从纽约州的自由女神像到北极冻原的输油管道,获取第一手资料。
以小见大,于平常现象窥见人类的历史全貌
万物系列的主角都是人们生活中随处可见的物品或现象,却又从来都引不起人们的关注。它以小见大,于平常现象(物品)窥见人类的历史全貌。无论是本书的锈蚀这一常见的化学变化,还是毛发、办公室、清单等,你都可以追本溯源,从书中找到它们的历史源头。
世界腐蚀组织主席韩恩厚、中国工程院院士柯伟、果壳网创始人姬十三撰文推介
获得的赞誉众多:
2016年度科罗拉多图书奖获奖作品
《华尔街日报》年度zui佳图书
《新西兰听众》年度zui佳图书
《金融时报》年度zui佳图书决赛作品
《洛杉矶时报》年度zui佳图书决赛作品
巴诺书店“发现杰出新作家奖”决赛作品
鲍威尔书店“新宠”决赛作品
“美国zui有趣的科学写手”玛丽·罗奇力荐
展开
2002 年,我们完成了一项中国工程院国家咨询项目《中国工业与自然环境腐蚀问题调查与对策》。在报送国务院的咨询报告中我们写道:
腐蚀给国民经济造成了巨大的损失。然而,腐蚀又是可以通过人类的技术活动加以控制的,希望把它的危害降到zui低。虽然腐蚀与国家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关系十分密切,但由于腐蚀与防护是跨行业、跨部门、带有共性的科学技术,并不直接创造经济效益, 所以它并不太引人注意。在工业发达的社会中,全面腐蚀控制是使国民经济和国防设备、基础设施处于良好运行状态的保障,是国家现代化进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提请全社会关注腐蚀问题,认识腐蚀损失的严重性,特别是引起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 及早采取预防措施是腐蚀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在解决有限资源的利用和环境保护等重大课题的过程中,腐蚀与防护作为一项可供直接利用的重要技术应该充分发挥自己的作用。为了控制腐蚀,取得社会的共识很重要。如果说医学是研究和保护人类健康的科学,环境科学是研究和保护包括人类在内的整个生物界与自然之间相互依存的环境的科学,那么腐蚀科学则是研究和保护人类物质文明赖以建立和发展的基础设施——金属结构和设备的一门科学。腐蚀相当于材料和基础设施的癌症。因此,我们期望政府和社会能像关注医学、环境科学和减灾一样关注腐蚀问题。
今天我们仍然需要继续向社会呼吁:“工业发达国家的经验已经表明,如果不注意腐蚀的防护,基础设施投入的高峰期过后几十年,往往就是腐蚀问题频繁出现的高峰期。当前中国正在进入大规模的经济建设时期,应特别关注基础设施建设中的腐蚀问题。”我们与瓦尔德曼以及《锈蚀》一书中美国腐蚀界同事们的观点都很接近。这正是我们愿意向我国读者推荐这本佳作的缘由。
《锈蚀》是瓦尔德曼先生的处女作。看得出,作者非常聪明,也有媒体人的好奇心和职业素养,文风活泼诙谐。在这趟探险中,他不仅仔细研究了锈蚀引发的灾难和应对它的种种措施,还关注到抗腐蚀团队成员的生活、性格以及他们对事业的执着和担当。为了获得第一手资料,他花费数年时间踏遍了美国的“铁锈地带”、海岸和阿拉斯加冰原,选择报道的案例都很典型,有足够的深度和普遍性。他从自家锈透了的帆船开始,到“自由女神除锈战”;他卧底全球zui大的易拉罐厂家,调查对付强酸性饮料锈蚀的奥秘;他不但介绍了对近代大化工有决定意义的不锈钢的发明史和合金化工艺的作用,还讲述了发明人的励志传奇;他冒险跟随摄影师偷拍伯利恒炼钢厂的衰亡过程,别出心裁地展现了腐蚀现象的艺术,那是一种苍凉与悲壮的美;他与管道工程师交朋友,亲身体验了跨阿拉斯加输油管采用“管道猪”监控腐蚀的艰辛和风险。冰原上的故事不仅说明了现代“智慧猪”发展的历程和科技成就,还通过球赛和热带大鱼缸的故事,衬托出抗锈战士们乐观向上的精神,人情味十足。在他的笔下,灰色的题材也被描绘得精彩纷呈,科学不再像人们想象的那样神秘而高深,工程和数字也不那么枯燥乏味。他用清晰明了、风趣幽默的笔法讲述了每天都发生在我们周围的锈蚀故事,让没有专业背景知识的人也能够深入理解和领会腐蚀问题,从而愿意热情地伴随他去探险或旅行。
此外,我们在这里不该忘记感谢本书的译者孙亚飞博士。除了忠实于原著和风趣的译文,他还增添了许多注释。这为不太熟悉西方文化的读者理解本书增添了许多情趣。
要提高一个民族整体的科学素质,必须把民众吸引到科学殿堂之中,对科学的热爱是创新的源泉,这就需要有既严肃认真又生动有趣的科普作品。我真诚地企盼能有更多高水准、充满人文关怀的科普作品出自中国的科学家、科普作家之手。这本书可能是个很好的范例。
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研究员 柯伟
2017 年5 月16 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