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言/1
上编
第一章 别尔嘉耶夫的“俄罗斯思想”及其在中国的传播/3
第一节 别尔嘉耶夫的“俄罗斯思想”与俄罗斯文学/4
第二节 别尔嘉耶夫研究在中国/53
第二章 巴赫金与中国当代文艺批评/86
第一节 巴赫金与中国当代文艺理论研究/86
第二节 巴赫金与中国当代文学批评实践/108
第三节 巴赫金与中国当代文化研究/136
第三章 艾亨鲍姆的“形式论”诗学及其哲学基础/172
第一节 艾亨鲍姆的“形式论”诗学/172
第二节 艾亨鲍姆“形式论”诗学的哲学基础/202
第四章 洛特曼符号学思想及其在中国的研究/225
第一节 洛特曼符号学思想的本国理论资源/225
第二节 洛特曼的符号学思想/241
第三节 洛特曼的文本理论/254
第四节 洛特曼符号学研究在中国/273
下编
第五章 俄苏文学传播中的中国现代期刊/291
第一节 《新青年》与俄苏文化译介/291
第二节 《小说月报》与俄苏文学翻译/302
第三节 鲁迅系刊物与俄苏文学的翻译/315
第四节 “创造”、“太阳”与“新月”的三种态度/328
第五节 “左联”十年论争与俄苏文学文论传播中的期刊/341
第六章 俄苏文学传播中的中国译介专刊/374
第一节 1940年代的俄苏文学译介专刊/374
第二节 “文革”期间的内部译介专刊/381
第三节 热潮期的俄苏文学译介专刊/390
第四节 转折期的俄苏文学译介专刊/409
第五节 调整期的俄苏文学译介专刊/416
第七章 俄苏“红色经典”在中国的传播与接受/428
第一节 俄苏“红色经典”的定位/428
第二节 精神契合:“新俄文学”进入中国/432
第三节 俄苏“红色经典”在1950—1970年代的中国/439
第四节 俄苏“红色经典”在1980年代以来的中国/450
第八章 中俄文化交流背景下的中国翻译家/467
第一节 巴金/468
第二节 曹靖华/484
第三节 戈宝权/496
第四节 查良铮/506
第五节 高莽/518
第六节 草婴/529
展开